我們的上肢主要有五條神經,其中「正中神經」(median nerve)和「尺神經」(ulnar nerve)都容易受壓而出現神經痛症。
滑鼠手:手腕重複性勞損
骨科專科區卓嬈醫生表示,正中神經是在腋部開始形成,經過手肘後方,到達腕管,再穿過手掌底部的筋膜進入手掌。「正中神經最容易引起的痛症是『腕管綜合症』,因正中神經經過手腕時受壓而形成,主要症狀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向拇指方向的半邊感到麻痺或刺痛,即影響三隻半手指。通常刺痛和麻痺等在晚上最明顯,尤其夜半起床時,病人常形容需要用力甩幾下手,才可以把麻痺『fing走』。若症狀愈來愈嚴重,或正中神經受壓的時間比較長,拇指底部的大肌肉也有機會出現萎縮。」腕管綜合症又名「滑鼠手」,其實不止長期操作滑鼠,凡經常要做較粗重的工作或操作大型的機器,經常以不當的姿勢玩手機,或彈鋼琴、拉小提琴,甚至廚師、侍應等,都屬於長期用手腕重複做一些需要用力的動作,容易造成重複性勞損,日積月累便會形成腕管綜合症。
骨科醫生替病人檢查是否腕管綜合症時,除了臨床問症、了解病人及家族病史,以及職業等資料,也會進行針對腕管綜合症的Phalen's test,「做法是讓病人的手腕向內屈曲90度,維持一分鐘左右,看會否呈現平日出現的麻痺、刺痛等症狀。進一步檢查則會做神經傳導測試及肌電圖。」區醫生說。
治療方面,若腕管綜合症屬早期,一般會建議病人先嘗試保守性治療,包括盡量在日常生活不要再做會令正中神經受壓的動作,晚上睡覺時佩戴手托以令手腕維持較正常的姿勢,再配合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等。若二至三個月後效果未如理想,便可能建議病人接受手術。「要注意,若在傳導測試中發現正中神經受壓的情況較嚴重,或臨床檢查發現病人手掌肌肉已轉弱甚至出現萎縮,大多建議盡早做手術,而不做保守性治療,以免拖得愈久將來康復的情況愈不理想。」
手術有傳統開放式或內窺鏡微創兩種,均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可即日出院,視乎病人情況決定哪一種較適合。開放式手術疤痕約2.5厘米,微創手術疤痕約1至1.5厘米,傷口出現感染的風險約0.0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無論開放式或微創手術,手術後十個月至一年的效果非常接近。
區醫生提醒:「神經線的康復需要一定的時間,麻痺等症狀不會在手術後即時消失,平均4至6個月之後神經線會有較明顯的康復。93.8%病人在手術後六個月麻痺的情況完全消失,另外4%病人維持大約一成的麻痺情況。一般來說,問題存在愈久,手術後維持有麻痺情況的機會愈高。若治療時已經有肌肉萎縮的情況,肌肉萎縮也不會逆轉。」
鷹爪手:建議盡早接受手術
有滑鼠手,也有「鷹爪手」:因尺神經受壓引致的「肘管綜合症」。尺神經由上臂經過手肘關節後方,伸延至下臂,最常受壓的位置是在手肘關節附近。病情到晚期的時候,病人手指會出現變形,無名指和尾指不由自主地屈曲,只餘下三隻手指可伸直,因此叫「鷹爪手」。
「尺神經主要影響不屬於正中神經掌管的部分,即尾指和無名指靠向尾指的一邊。而當尺神經長期受壓,手部的微小肌肉會受影響,例如手指撐開、合上時會感覺不夠力,拿筆、拿筷子、剪指甲、撕開膠袋包裝時的功能也會受影響。」
區醫生表示,通常病人麻痺的情況會在手肘內側,常見病人是將手枕在桌面使用鍵盤打字,過一段時間後尾指出現麻痺,「也有部分病人習慣睡覺時手肘過份屈曲,甚至枕著手背睡覺,也會造成這問題。其他成因包括手肘骨折,或有退化性關節炎,或『哥爾夫球肘』沒有適當處理等。」
診斷時除了臨床問症,也常會做Froment's test:以一張紙,病人和醫生各在一邊以拇指和食指捏著紙邊,大家鬥力,若病人任何一隻手有肘管綜合症,微小肌肉會不夠力,因而不由自主地改用大肌肉,拇指便會在鬥力中屈曲,可初步判斷是尺神經出現問題。之後可進一步以神經傳導測試和肌電圖確診。
治療方面和腕管綜合症不同,因保守性治療對肘管綜合症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醫生多會建議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尺神經手術以開放式為主,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過程約一小時,主要是鬆解尺神經,並將它由手肘關節的後方轉移到前方,讓它可以較鬆弛,減少再受壓復發。」區醫生說。
同樣地,尺神經在手術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完全康復,而若手術前已經有肌肉萎縮的情況,一般在手術後也不會逆轉,所以若尺神經受壓出現痛症,建議盡快接受手術治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