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突破儲存極限 Seagate Mozaic 3+掀AI技術革命

PR Newswire 美通社

更新於 06月18日09:56 • 發布於 06月18日09:03 • PR Newswire

台北 2025年6月18日 /美通社/ -- 以下是來自EE Times Taiwan的報導:

隨著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資料被譽為推動創新的燃料,而「儲存」正是確保這股動力源源不絕的關鍵。然而,隨著雲端運算和AI應用蓬勃發展,資料量呈指數級成長,傳統儲存技術正面臨容量與熱穩定性等瓶頸。全球資料儲存技術領導廠商 —— Seagate Technology投入多年研發,成功開發突破性的Mozaic 3+硬碟平台,不僅克服了熱穩定挑戰,同時提供領先業界的單碟儲存容量,為AI資料中心與企業用戶實現兼具高效儲存與降低能耗的關鍵解決方案。

AI 時代的儲存挑戰與機會

「我們正處於技術變革的關鍵時刻!」擁有逾30年硬碟(HDD)領域經驗的Seagate亞洲媒體開發資深總監 Thomas Chang回顧儲存產業歷史時指出,這一波AI(特別是生成式AI)的崛起與雲端儲存的普及,對產業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推動雲端資料儲存需求增長,加速資料集中化,另一方面則降低PC與消費電子裝置對大容量本地儲存的依賴。

然而,這一切還只是開端。隨著AI應用持續爆發,「我們 將超越大型語言模型(LLM),進化至『世界基礎模型』(World Foundation Models,WFM),屆時系統將需要處理諸如3D影像與視訊等龐大資料。相較於傳統的非結構化文本資料,這類資料的儲存需求將呈現數十倍的增長!」這一轉變無疑為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利多。AI應用正快速拓展,不僅限於大型語言模型,還延伸至3D和時間序列的視訊訓練,而這些視訊依賴於海量非結構化資料。前所未有的資料生成浪潮正推動資料儲存需求呈指數級成長,為儲存產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創造了絕佳機遇。

根據Seagate 最新的《資料 去碳化》調查報告,94.5%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面臨日益增長的資料儲存需求,而97%的受訪者預計AI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劇這一需求。在台灣,90%受訪者認同其公司的資料儲存作業的需求有所增加、而所有的台灣受訪者皆認為AI的成長將對資料中心營運帶來重大影響。

此外,IDC預測,全球資料量將從2023年至2028年增長三倍,總量達394ZB,年均複合成長率達24%,但同期儲存供應增長僅為17%。這一顯著落差將迫使企業重新評估其資料儲存基礎設施,並採取創新解決方案,以兼顧總擁有成本與永續發展,同時滿足持續攀升的資料需求。

環境影響 vs. 總擁有成本

Seagate的《資料去碳化》指出,在台灣的資料中心專業人士中,表示關切資料儲存作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顯著高於全球平均的53.6%。台灣企業最關注的兩大議題為:龐大的原物料需求(台灣66.7% vs.全球49.4%)和資料儲存之高能源消耗所產生的碳排(台灣60% vs.全球 53.6%)。此外, 在資料儲存基礎架構或設備的採購決策中,台灣對「低環境影響」的重視度達10%,位居全球之冠,也是唯二重視此因素的市場之一。

相較於其他地區,台灣對永續性的重視更為顯著,這也進一步凸顯了推動整體策略的關鍵性,包括最大化空間利用以降低能耗,以及透過創新儲存解決方案來最佳化工作負載與電源管理。技術創新仍是永續轉型的關鍵推手——運算能力、儲存磁錄密度以及液態/浸沒式冷卻和高效HVAC系統等節能技術的進步,可大幅降低耗電量和碳排放量,進而有效管理不斷增加的資料需求曲線。

HAMR:突破熱穩定性與儲存容量限制

長久以來,硬碟儲存技術的進步主要依賴垂直磁記錄(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PMR)技術,透過縮小磁錄單元來提升儲存密度。然而,隨著AI的高速發展,這一傳統技術已達物理極限,無法再進一步縮小磁錄單元。此外,隨著磁錄儲存單元尺寸縮小,還將面臨熱穩定性挑戰,可能導致儲存資料隨時間推移而退化。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及滿足日益增長的儲存需求,Seag ate歷經多年研發,成功推出採用熱輔助磁記錄(Heat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HAMR)技術的 Mozaic 3+。這項技術結合新型合金材料與雷射技術,大幅提升磁矯頑力,實現單碟3.6TB+的磁錄密度(areal density),在不增加硬碟內部磁碟數量的前題下,提供更高的儲存容量,同時有效克服熱穩定性與儲存容量的限制,進一步提升儲存密度與能效。

在當前資料中心的發展趨勢下,能源消耗已成關鍵議題,而Mozaic 3+在提升能效的優勢顯得格外重要。隨著AI應用爆發以及雲端運算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正急劇攀升。

此外,Seagate是業界首家成功應用HAMR技術的公司,也是唯一能實現單碟容量3.6TB磁密錄度的資料儲存企業。目前,Seagate正在與一家雲端服務龍頭合作,計劃將Exos M系列硬碟的容量提升至32TB並進行量產。此外,Seagate也在Exos M平台上測試高達36TB容量的硬碟,並計劃將單碟容量進一步提升至10TB。

Exos M為資料中心營運商提供了顯著的規模、總擁有成本(TCO)和永續發展性等優勢。從10TB的Exos X10升級至30TB的Exos M Mozaic硬碟,不僅能在相同的資料中心空間內將儲存容量提升三倍,還可降低每TB成本 25%,並減少每TB功耗60%。

Mozaic 3+:多種先進技術的融合

Thomas強調,Mozaic 3+可說是多項前瞻性技術的融合,結合奈米技術、光子學、電漿與量子物理以及全新磁性材料,儘管外觀仍與消費者常見的硬碟裝置無異,卻能夠大幅提升儲存容量。相較於競爭對手的方案,Seagate Mozaic 3+展現更顯著的技術優勢。

Thomas說,市場上的其他解決方案仍然依賴增加磁碟片數來提升儲存容量,但這種方式不僅使機械結構更為複雜、降低效能,額外的元件更推高了成本與能耗。因此,這種方案缺乏長遠的永續性,且當磁碟片數增加到12片的極限後,便無法再進一步提高儲存密度。

Seagate Mozaic 3+的關鍵創新在於無需額外增加元件,即可顯著提升儲存密度與效能,同時保持較低功耗與成本,為資料中心和企業用戶帶來更具經濟效益的解決方案。憑藉著這一技術突破,Mozaic 3+在《EE Times》舉辦的2024年亞洲金選奬(EE Award 2024)中脫穎而出,榮獲研發創新大奬(Innovation R&D Award),贏得全球工程師的高度肯定。

對Seagate而言,這項榮譽不僅是肯定,更是對其技術創新實力的有力證明。Thomas語重心長地說:「若非親身參與其中,很難真正理解這項技術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畢竟技術突破並不常見,特別是HAMR的研發歷經漫長且艱難的過程,當初曾有許多時刻讓人懷疑其可行性,『僅是原型開發已屬不易,量產更是極具挑戰性』。」

然而,Seagate憑藉其技術導向的企業文化,儘管面對巨大挑戰,仍然堅持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整合磁碟介質、磁頭設計與驅動機械結構等關鍵技術。歷經多年研發與不斷優化,Seagate成功克服各種瓶頸,突破種種技術限制,最終催生Mozaic 3+,並確保其高度可靠性。

展望未來:持續創新腳步不停歇

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Seagate憑藉深厚的技術實力和前瞻性的研發策略,持續推動儲存技術變革,為資料驅動的時代提供更高效且永續的解決方案。除了持續推進基於HAMR技術的Mozaic 3+,Seagate同時積極投入未來技術的研發及新概念探索,以確保在儲存技術發展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並與產業攜手推動儲存技術的創新腳步。

在這股技術革新潮流中,Seagate作為產業範圍內集體倡議的一部分,研究了多層磁錄(Multi- Level Recording,MLR)技術,不同於傳統透過縮小磁錄位元尺寸來提升儲存密度的方法,MLR採取提升邏輯層級的策略,使每個磁錄位元都能儲存多個狀態,從而在相同儲存空間內存放更多資訊,為高密度儲存開闢新的可能性。 Seagate也與業界共同探索全光學切換(All-Optical Switching Recording)技術,這項創新技術不依賴外部磁性裝置,而是利用超高速光學技術來實現確定性的資料寫入與切換,有望顯著提升儲存效率與速度。此外,儘管這項技術仍在研發階段,儲存技術的發展也延伸至DNA分子中記錄資料。Seagate正透過策略性技術聯盟與產業夥伴展開合作,致力於為此技術突破奠定基礎,拓展儲存創新邊界,探索未來超高密度、超長期的資料儲存方式。

查看原始文章

大自然保護協會與智庫思匯發表北都研究報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引領香港邁向具氣候韌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綠色未來

PR Newswire 美通社

ENNOVI連續第五年榮獲EcoVadis白金級可持續發展評級(EcoVadis Platinum Sustainability Rating)殊榮

PR Newswire 美通社

榮昌生物泰它西普重症肌無力適應症獲歐盟委員會孤兒藥資格認定

PR Newswire 美通社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蘋果斥資 5 億美元強化美國稀土供應鏈 稀土磁鐵全面國產化

流動日報

來自「REJECT」的Fuudo選手贏得「TOPANGA CHAMPIONSHIP 6」勝利!贏得職業生涯第三次冠軍

Saiga NAK

《Pokémon Presents 2025.7.22》最新情報公開!hajimesyacho(はじめしゃちょー)、k4sen、笹木咲等人氣創作者將進行官方認證鏡像直播!

Saiga NAK

歐盟疑撤回數位服務稅 Apple 等科技公司受惠

流動日報

「餓狼傳説 City of the Wolves」中「克里斯蒂亞諾·羅納度」的遊戲模式將更新!增加了ARCADE模式與EOST模式

Saiga NAK

和記電訊世界Plan全球通行月費一覽 毋須換SIM自動連接

am730

Facebook 為純文字貼文新增音樂功能

流動日報

Build4Asia 2025 今日揭幕,啟動智慧與綠色建築新里程

PR Newswire 美通社

贏得獎金4,300萬日圓!EWC2025「餓狼傳説CotW」部門由GO1選手獲勝

Saiga NAK

佳能商務方案及產品展覧 「THINK BIG - Automate. Optimize. Innovate.」 以AI革新辦公室設備 尖端科技實現自動化高效智能商業管理模式

PR Newswire 美通社

慶祝創新健康里程:首屆 UrbanLife Health「健康生活講座暨頒獎典禮」圓滿成功,攜手塑造更健康社群

PR Newswire 美通社

全球化佈局加速,移卡賦能匯豐銀行收款管理方案升級

PR Newswire 美通社

Meta砸數千億建AI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進軍5 GW規模

VOCO News

OPPO Reno14系列$2599起平玩水底攝影 林明禎宣傳助攻

am730

李泳知直播開箱山寨Labubu 中國官方公開「9顆牙辨真偽」撇步

VOCO News

H20晶片重返中國市場!黃仁勳:已獲美國出口許可

VOCO News

華為智慧手錶推出「小精靈(PAC-MAN)」主題錶面!讓每日運動也能像玩遊戲一樣輕鬆有趣

Saiga NAK

AXA安盛與中生科服簽署諒解備忘錄

PR Newswire 美通社

聚焦全鏈條發展,第三屆鏈博會即將在京啟幕

PR Newswire 美通社

HUAWEI Mate 70系列成最暢銷國產旗艦 總銷量有望突破千萬

am730

ANKER INNOVATIONS旗下品牌eufyMake首款消費級3D紋理UV影印機E1刷新Kickstarter募資記錄,創歷史新高

PR Newswire 美通社

分析師指 iPhone 17 標準版也會配 A19 晶片 不會用 iPhone 16 的 A18

流動日報

WePlay × 貓貓蟲咖波IP聯動活動 強勢登上台灣 App Store & Google Play 雙平台推薦

PR Newswire 美通社

逆境中奏響堅韌樂章 新創「香港人和愛樂」首演音樂會《堅韌的共鳴》

PR Newswire 美通社

耐世特在中國柳州舉行新工廠奠基儀式

PR Newswire 美通社

HeraldEX 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加密平台,定義未來

PR Newswire 美通社

無須底座即可輸出Switch影像!「MATECH Switch Combo HDMI」發售

Saiga NAK

小米深圳旗艦店連國際總部7月18日開幕 外牆設四層高360度LED屏幕

am730

日本機場尿袋上機新規定 Momax教路分清各種認證

am730

宇通C12PRO菲律賓節油挑戰賽:復雜路況下百公裡油耗較上一代產品降低12%

PR Newswire 美通社

2025萬通保險小太空人蓄勢待發 即將啟程美國「太空探索之旅」

PR Newswire 美通社

SAMSUNG Galaxy S25 FE規格曝光 LTPO屏幕+更大電池支援45W快充

am730

黃仁勳今年三度訪中 擬推新款中國特製版AI晶片

VOCO News

vivo X300系列規格全曝光:2億像素主攝 + 雙5000萬鏡頭,9月底強勢登場!

Mobile Magazine

17.1mm 到 8.9mm 的極致纖薄革命,SAMSUNG 摺疊屏幕手機六代進化史!

Mobile Magazine

一分鐘話你知,MatePad Pro 12.2″ 四大吸引賣點!

Mobile Magazine

移卡助力滙豐提升HSBC Digital Merchant Services收款管理方案

PR Newswire 美通社

PhotonPay光子易推出實體Mastercard商業信用卡,拓展全球企業多元支付場景

PR Newswire 美通社

SK keyfoundry攜手LB Semicon聯合開發Direct RDL,推動半導體封裝技術升級,強化汽車高性能芯片競爭力

PR Newswire 美通社

iOS 18.6、iPadOS 18.6、macOS Sequoia 15.6 第三個開發者 Beta 登場

流動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