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胃除痰濕 血管消脂 路路暢通
【明報專訊】血脂是人體血液的正常成分,但當血脂濃度太高時,對長遠健康不利,會導致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飲食不節和代謝異常,是高血脂症常見成因。中醫認為脾胃運化欠佳,痰濕蘊結,容易令血脂水平飈升。當痰濁聚積日久,病理產物可使氣血瘀滯不通,後果堪憂。
高血脂形成斑塊 致血管閉塞
根據香港衛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數據,本港有約51.9%成年人有高膽固醇(總膽固醇≥ 5.2mmol/L),當中36.2%並不知情。而在55至64歲人群當中,多達72.1%有高膽固醇。除了總膽固醇超標,高血脂症還包括低密度膽固醇(LDL)≥ 2.6mmol/L,或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 1.7mmol/L。隨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改變,都市人很容易患上高血脂症。西醫認為當血脂過高時,過多的血脂可能附在血管壁形成斑塊,令血管變窄甚至閉塞,導致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等危疾。
礙於科技限制,古代中醫沒有高血脂的概念;診斷和治療往往都在病發後,根據病人當時症狀表現來判斷辨證,如此後知後覺實屬不理想。今時今日醫學強調治未病,防患於未然,雖然患高血脂症的人最終未必都會中風或心臟病發,但既然兩者在科學上已經證明存在密切關聯,加上血脂水平現在可以通過簡單化驗測量,所以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眼瞼現黃斑瘤 關節黃色瘤增生
高血脂症的中醫理解為脾腎陽氣虧損,以及痰濕內蘊,最終形成痰瘀互結。高血脂症可透過檢測化驗診斷,而患上高血脂症的人,通常體重超標或肥胖,不愛運動,嗜食肉類、甜食、油膩食物,平時容易頭暈、嗜睡。血脂水平嚴重超標的人,有可能在眼瞼出現黃斑瘤,以及在關節處出現結節性黃色瘤增生。這些現象從中醫角度衡量皆與痰濁有關。飲食不節、恣食生冷、多坐少動,會損害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運化欠佳,痰濕便容易在體內積聚,影響血脂異常。中老年人由於新陳代謝減慢,容易處於脾虛、腎虛狀態,更容易出現失調。
補益扶正 溫腎強壯治本
中醫改善血脂異常的策略,一般會從健脾益氣、溫腎、驅逐痰瘀3方面入手,調整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功能,並刺激新陳代謝,促進氣血運行。
在補益脾胃方面,常用中藥包括黨參、黃芪、白朮、扁豆;補腎方面可選用杜仲、肉蓯蓉、何首烏;化痰祛瘀方面可選用陳皮、瓜蔞、丹參、山楂。其他有助改善血脂的中藥還包括決明子、荷葉、澤瀉、薏苡仁、絞股藍、銀杏葉等,臨牀上可按辨證施用。中醫認為高血脂症屬於本虛標實,因此調治需要重視補益扶正,溫腎強壯,改善脾胃機能,杜絕生痰之源,不能只靠服用化痰祛瘀的中藥或有降血脂作用的西藥控制血脂水平,否則難以治本。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