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農夫莫名劇烈背痛,竟是第四期肺癌骨轉移!免疫合併療法重拾生機

華人健康網(台灣)

發布於 2022年04月08日14:20 •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肺癌死亡率佔全球之冠,更連續10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躍居為台灣「新國病」。

肺癌死亡率佔全球之冠,更連續10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躍居為台灣「新國病」。1名南部的農夫某天下田時,上背部到下背部突然莫名劇痛,他原以為休息幾天就會好,沒想到背痛不但沒緩解,還痛到坐立難安,在家人苦勸下就醫,竟確診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和淋巴。接受傳統化療效果不佳,醫師建議可自費搭配免疫藥物合併療法,為了救父親,女兒急籌一筆40多萬元醫藥費,他接受3個月的免疫合併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迄今約三年病情控制良好。

收治病例的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醫師表示,肺癌不易早期發現,確診時超過一半已是晚期或轉移,無法手術切除,該名農夫自認身體硬朗,根本沒料到會罹患肺癌,確診後進一步檢查無驅動基因變異、不適合標靶藥物,只能寄望免疫療法。但他的PD-L1表現量只有40%,未達健保給付門檻,年過七旬的他不想拖累家人,原想放棄治療。但孝順的女兒為了不讓他煩惱,籌出醫藥費後還隱瞞爸爸有健保給付,實際上是自費使用免疫合併化療,讓他安心治療三個月後,效果顯著迄今控制良好,免疫合併化療成功續命。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我國30至70歲罹癌過早死亡機率目前為7.39%,衛福部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訂下2025年癌症過早死亡率降至5.98%、2030年降至4.94%的目標。肺癌相較於十大癌症,相對存活率低,僅為其他癌症平均值的1/2(約35.4%),也顯示肺癌存活率仍有極大改善空間。癌症死因榜首「肺癌」的存活率若能倍增,就有機會大幅降低整體癌症的死亡率,達到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目標。

免疫治療健保給付門檻高 近8成適用肺癌患者還在等

國健署最新統計,肺癌年增約16,233人,晚期肺癌患者的人數更是逐年增加,一年近9000人,賴俊良指出,根據本土研究,肺癌患者中約6成3有驅動基因變異,可找出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目前健保已給付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較不擔心抗藥性;反之無驅動基因變異者約占3成7,國際上均建議優先採用創新的免疫藥物,相較傳統化療毒性較小。但依現行健保給付規定,肺癌患者須符合PD-L1表現量50%以上的門檻,才能有條件單用免疫藥物,根據肺癌PD-L1表現量的亞太區研究顯示,目前僅約2成患者(PD-L1表現量50%以上)符合健保用藥資格,近8成(PD-L1表現量低於50%)適合免疫藥物治療的患者仍在苦等健保給付。

根據健保署2018~2020年統計共收載涵蓋肺癌、乳癌等16種癌別的癌症新藥,以2020年為例,標靶藥物申報藥費達216億元,佔癌症新藥資源的59.9%;其次為化療藥物共90億元,佔24.9%;免疫治療僅分配到13億,僅佔3.7%。賴俊良強調,從癌症精準治療的觀點來看,確實有逾6成肺癌患者適合標靶藥,因此新藥給付佔比相對高,但免疫療法也有近4成的肺癌患者適用,健保資源卻不成比例。

免疫合併療法添生機 國外視為治療準則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楊志新指出,針對沒有驅動基因變異、不適合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的治療指引建議第一線使用免疫合併治療,中位數總存活期較單用化療增加兩倍以上,並可降低4成的死亡風險。此肺癌治療指引已獲眾多先進國家肯定,包括健保署執行醫療科技評估主要參考三大國際HTA組織,包括英國NICE、加拿大CADTH、澳洲PBAC,以及亞洲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均已將免疫合併治療列為該國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並陸續於2019年-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

*醫病共同發聲國病國治 籲請政府正視病人需求 *

肺癌作為台灣的「新國病」,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呼籲國病國治,正視無驅動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對創新藥物免疫治療的需求,接軌國際加速健保給付免疫合併療法,降低我國癌症過早死率。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脂漏性皮膚炎爆發揪元凶!愛吃火鍋燒烤惹禍!中醫:清熱利濕止癢、3要訣預防

華人健康網(台灣)

經痛、熱潮紅,都是賀爾蒙在搗蛋!名中醫:調解女性荷爾蒙10要訣,多按摩4大穴位

華人健康網(台灣)

月經異常、白帶多,揪出子宮肌瘤6大症狀!中醫:針灸10大穴位、「化瘤蛋」藥膳調治肌瘤

華人健康網(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沒症狀也藏危機!醫示警「消化道癌6徵兆」別忽視 這些人該定期檢查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愛喝「即溶咖啡」要注意!研究:黃斑部退化風險暴增近7倍

中天新聞網

想健身怎麼開始?運動傷害防護師:建議找教練 看影片學易受傷

Heho 健康(台灣)

消暑湯水食譜|蘋果雪梨豬骨湯等5款清熱降燥老火湯夏日必飲!

am730

58歲竹科CEO搭高鐵突忘記在哪下車…確診阿茲海默症

中天新聞網

避孕還在賭孕氣?我的身體我說了算!醫建議吃 1 藥物 5 天內避孕仍有效

Heho 健康(台灣)

誤以為是瘀青!76歲翁腳趾黑斑…竟是肢端黑色素瘤

中天新聞網

小暑到!中醫師提醒「這樣吃、這樣動」 養好脾胃、遠離暑濕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15歲少女經痛難耐 就醫驚見罕見「雙套子宮」先天畸形

中天新聞網

颱風後清理積水須穿雨鞋!疾管署:去年類鼻疽奪24命

中天新聞網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肥胖女性罹子宮內膜癌風險飆2倍

中天新聞網

長期吃藥「傷腎」?亂停慢性病藥恐中風!川普、李登輝長壽秘訣:堅持「按時吃對藥」活得更久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颱風過後注意!登革熱、腸道病恐爆發 清潔防護這樣做

台灣健康醫療網

產後爆炸性頭痛當心腦血管痙攣 醫:不治療恐致腦出血

NOW健康(TW)

高血脂恐埋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藥物控制成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失智症針灸治療有用嗎?延緩腦部退化、維持身體功能...中醫師曝治療5核心目標及作用機轉

良醫健康網

精神科醫師公開6個國人忽略的助眠關鍵,讓身心同步修復、輕鬆一夜好眠

良醫健康網

【誤食】1歲男童誤把老鼠藥當糖果吃 滿嘴藍色粉末嚇壞家人急送醫獲救

MamiDaily

還沒找到想做的事? 教你用一張便利貼開始找回人生方向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三伏貼改善鼻過敏有解! 中醫師提醒:這3天記得貼滿

台灣健康醫療網

牛奶推薦|牛奶飲品最多含7種添加劑,可增致癌風險!一文睇清19款無添加鮮奶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恢復健康 但「這些事」才是康復的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遇上「俾鬼砸」先別怕 其實是睡眠癱瘓症!專家推4步驟應對

am730

失智症前兆別輕忽 醫師呼籲「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治療

NOW健康(TW)

跨越千公里送阿嬤回家 彰基以善終圓滿生命最後旅程

台灣健康醫療網

暑假孩童視力拉警報!研究證實:做對 1 件事,近視風險少 3 成

Heho 健康(台灣)

知名動畫配音員頭痛陷昏迷 確診為「顱內動脈瘤破裂」

NOW健康(TW)

急診壅塞新解方!醫院啟動「在宅急症照護」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學習、工作已離不開ChatGPT?MIT研究:AI用太多恐讓大腦「變蠢」

am730

今天是「小暑」!炎炎夏日最怕「白帶」困擾,中醫師提用 2 料理改善

Heho 健康(台灣)

【生蛇】與「蛇」抗衡! 你不可不知的「生蛇」真相!

高燒 Gofever

兒少從網路遊戲找尋慰藉和成就? 家長留意成癮4警訊

NOW健康(TW)

中風竟是心臟腫瘤作怪 婦微創手術化險為夷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不痛≠康復!醫揭「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骨頭悄悄被侵蝕

中天新聞網

【患病】40歲媽患癌切子宮 三年級女兒性早熟 初中兒子遲發育 醫生:1生活習慣肇禍

MamiDaily

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康健雜誌

「婦科第一瘤」子宮肌瘤飲食有哪些地雷?進補恐養大肌瘤?

康健雜誌

熱量攝取不足 小心這9大問題上身

康健雜誌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赴韓參加K-MEX 促中醫國際交流

NOW健康(TW)

日日30幾度高溫如置身焗爐 做1件事防肌肉溶解腎衰竭

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