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鼻咽癌放療損聽力 植入「人工電子耳」恢復聽力、社交!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024年10月09日09: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研究顯示,鼻咽癌放療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儘管術後聽力恢復效果因人而異,大多數患者仍能恢復部分語言理解能力和正常交流,顯著改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一位鼻咽癌患者在20年前罹患鼻咽癌,接受了放療。雖然腫瘤治療成功,但她的聽力逐漸惡化,最終變得嚴重受損,迫使她開始使用助聽器。然而,隨著聽力持續下降,助聽器的效益逐漸減弱,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與他人戴著口罩交談時,她難以辨識對話內容,對生活和社交活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鼻咽癌放療後極重度聽損 植入人工電子耳恢復聽力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耳科主任、台中大里仁愛耳鼻喉科兼任醫師詹凱傑說明,上述患者雙側聽力已經達到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超過100分貝),中耳雖有輕度放療後發炎變化,但內耳結構正常。因此,經與患者討論,建議進行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作為治療方案。

手術過程採用耳後微創切口,經由乳突骨磨開後,避開面神經成功定位圓窗孔,並使用軟技巧保護耳蝸內部細微構造,緩慢且精確地將電極經由圓窗孔成功完全植入耳蝸內。術中測試顯示電極功能正常,手術順利完成並分層縫合傷口。術後兩週,開機測試,聽力恢復良好。經過一年的密集聽覺訓練,她對人工電子耳的聽力恢復效果非常滿意,能夠順暢地與他人交談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放療會影響內耳結構 有加劇聽力損失風險

詹凱傑提到,鼻咽癌在台灣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中3至4人。發病高峰通常集中在40至60歲之間,並且在青壯年人群中相對常見,因此對工作年齡層的影響尤為顯著。放療是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高劑量的放射治療會破壞耳蝸內的毛細胞和神經結構,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

此外,放療還可能引發中耳炎、耳積水或聽骨鏈問題,這些併發症進一步加劇聽力損失。

植入人工耳蝸 大多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對於鼻咽癌患者,若放療後出現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聽力損失超過70分貝),人工電子耳植入可能是適合的治療方式。這類患者通常無法依賴助聽器獲得有效的聽力改善。

詹凱傑提醒,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療後進行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仍面臨一些挑戰和風險,如放療後耳部結構可能發生纖維化、聽神經萎縮等變化,這會增加手術的難度和風險。此外,術中可能遇到內耳解剖異常和纖維化問題,影響手術成功率。然而,研究顯示,鼻咽癌放療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儘管術後聽力恢復效果因人而異,大多數患者仍能恢復部分語言理解能力和正常交流,顯著改善生活品質。

查看原始文章

她鼻咽癌復發再治療出現放射性骨壞死  「微創手術」搶救助重獲新生

台灣健康醫療網

他罹鼻咽癌治療後雙耳悶塞    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有效改善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內容

長輩常聽不懂? 研究:孤獨感恐加速語言退化、提高失智率

台灣健康醫療網

保健品切記勿混吃! 營養師曝後果:可能會互相競爭

中天新聞網

膝蓋保養|鍛煉肌肉等3個方法預防關節退化

am730

合法添加物竟損生殖系統?研究揭1類代糖危機,食品選購這樣避開

康健雜誌

三峽車禍國中生口腔重創!牙齒撞飛還能救?重建流程、費用一次看懂

康健雜誌

別亂擠痘痘!醫打臉網傳「除疤公式」:只能靠破壞重建

中天新聞網

重症肌無力也會導致漏尿?醫解析「膀胱功能障礙」 用錯藥恐需插喉搶救

am730

一直被蚊子叮的原因|夏日驅蚊小貼士 蚊癩止痕最緊要忍手

am730

年輕人也要注意!10%關節提早退化 醫揭4大隱藏殺手

中天新聞網

健檢報告有紅字好焦慮?別嘗試自己判讀 交由專業醫師解釋才安心

台灣健康醫療網

台南今年第2起!50歲女半夜咳到睡不著覺 檢出百日咳

中天新聞網

雪耳點揀?專家教路「平價燕窩」顏色太白要小心

am730

不只捐贈,更親身陪伴!企業投入公益陪伴弱勢童成長

台灣健康醫療網

藥物控制不了高血壓? 醫:當心為高醛固酮血症在作怪

NOW健康(TW)

【寵物】家裡毛孩口臭難聞?教你如何保持寵物口腔健康!

高燒 Gofever

親子陪伴日寫生活動登場 鼓勵家庭暫離3C、促進親子優質互動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夏天想露腰又怕有小肚子?醫揭女性小腹凸3成因 是正常還是健康警訊這樣看

台灣健康醫療網

喝黑咖啡或無糖茶可燃脂?醫生揭2大最佳增效飲用時機

am730

72歲翁糖尿病腳麻、灼痛睡不好 醫揭神經性疼痛治療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自殺率攀升 自閉、過動等神經多樣性青少年求救無門 你今天關心他們了嗎?

Heho 健康(台灣)

男童上課坐不住又無法專心 一檢查竟是「這病」!醫:不是ADHD

am730

最小個案!北部1歲女嬰新冠重症「併發哮吼」進加護

中天新聞網

高品質碳水化合物加上足夠膳食纖維 能幫助你健康老化

NOW健康(TW)

小麥的健康筆記/醫打破「氣墊鞋、健康步道」迷思

中天新聞網

蛤?14歲男孩聽不見悄悄話,常戴耳機讓聽力損傷不可逆,「微聽損」如何預防?

康健雜誌

烤地瓜GI值竟比蒸的高1倍!醫:放涼食用更有益

中天新聞網

痠痛貼布貼錯小心傷肝腎 專家建議2大使用重點

康健雜誌

重症肌無力也會導致漏尿?醫解析「膀胱功能障礙」 用錯藥恐需插管搶救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不只海鮮要當心!6大食物夏天最容易變質,剉冰、涼麵都上榜

康健雜誌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球首個「隱藏」外周神經幹細胞 推動再生醫學治療

am730

芝麻三大新營養素一次搞懂!芝麻素、芝麻胜肽、芝麻蛋白大功效一次看

Heho 健康(台灣)

夜市攤販老闆器捐延續大愛 助腎病末期病患換腎獲新生

NOW健康(TW)

屈公病「新增2例印尼」移入個案 創18年新高

中天新聞網

亂拔鼻毛恐致命?醫生拆解3大鼻毛外露原因

am730

起床「第1杯水」哪時喝?腎臟科名醫揭「關鍵時刻」解除腦中風、心梗危機:必看十大喝水壞習慣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7年來首例!4歲女童染腸病毒伊科11型 併「急性下肢無力」

中天新聞網

膽結石未及時治療 7旬翁竟併發感染性肝膿瘍險敗血症

NOW健康(TW)

懷孕遇到問題怎麼辦? 國健署提供4大孕產育兒免費資源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上週39人死於新冠! 8成5未打JN.1疫苗

中天新聞網

身體老化與衰老細胞有關?製藥專家分享抗衰老關鍵策略

Heho 健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