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突破癌症早檢極限 新技術可望提前3年偵測腫瘤變異
癌症治療其一關鍵在於能否「及早」發現病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SOM)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開發一項新技術,能在癌症症狀出現前3年,偵測到腫瘤基因突變訊號,為癌症早期檢測(MCED)與精準醫療帶來突破。
這項研究由JHUSOM路德維希癌症中心(Ludwig Cancer Research)與金梅爾癌症中心(Kimmel Cancer Center)專家領銜,成果已於上月22日被刊登在《癌症發現》(Cancer Discovery)。
研究團隊採用高精度測序技術,分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提供的「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血漿樣本,探討癌症早期的「生物標記」(biomarkers)。
癌症早期「生物標記」就像是身體裡發出的「預警信號」,能在腫瘤還沒明顯出現時,提早發現癌細胞的活動。雖然現在透過人工智慧(AU)、大數據分析或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能從一小管血中找出極微量的癌症信號,但技術尚未成熟,還沒成為常見篩檢方式。
這項研究共納入52名受試者,其中有26人在採樣後半年內被診斷出癌症,另外26人則未確診。檢測結果顯示,有8人在採樣時MCED呈陽性,且這8人全在4個月內確診癌症。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回溯其中6名患者患者在發病前3年多留下的血液樣本,發現有4人的血液早就帶有腫瘤相關基因突變,顯示癌症的早期訊號最早可在確診前3年以上就被偵測出來。
研究團隊首席研究者王宇軒表示,「能在症狀前3年偵測癌症基因突變令人震驚,此時腫瘤遠未進展,治癒率大幅提升。」路德維希癌症中心聯合主任沃格爾斯坦(Bert Vogelstein)也說,研究結果展現了MCED具備極早期診斷潛力。
另一方面,資深腫瘤學者、JHUSOM教授帕帕多普洛斯(Nickolas Papadopoulos)指出,雖然在癌症出現症狀前3年偵測出病變訊號,對治療明顯有利,但未來仍須建立明確的臨床追蹤指引,讓醫師能依據MCED檢測結果做出合適的判斷與後續安排。
帕帕多普洛斯補充,目前MCED技術仍需進一步驗證其在不同癌症類型中的偵測靈敏度,並建立標準化的篩檢與應用流程,這項技術若能廣泛應用,未來將有望大幅減少晚期癌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