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 Z藝術字典:A-ART WHAT IS ART? 什麼是藝術?
【明報專訊】每當有人問你「什麼是藝術?」的時候,你會想起什麼?一幅畫?一件雕塑?還是你會想起近年香港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藝術嘅嘢我識條鐵咩」?這個似懂非懂的問題,其實可能你會有自己一套答案。這些想法也許源自日常生活的觀察,又或是從小在美術課學到的一點點知識。某些媒介似乎比較容易與「藝術」畫上等號,例如繪畫、雕塑等,這些藝術史上歷史悠久的「傳統媒介」,建構了大眾對藝術的刻板印象。可是現在,藝術似乎變得不一樣了!英國藝術家馬田‧克里德(Martin Creed,1968-),他其中一件名為Work No. 88(1995)的作品,只是用一張普通A4白紙搓成紙球。更廣為人所知的例子,必定要數意大利藝術家馬齊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1960-)的《喜劇演員》(Comedian,2019),這條貼上灰色膠紙的香蕉,當年曾掀起全球熱話,人人高呼「藝術嘅嘢我識條鐵咩」!
■今期重點
‧「藝術」其實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會不斷演變。
‧藝術像一種語言,需要學習才能明白。
‧藝術不只是美,還會讓人思考和發問。
舊世界vs.新世界
這道鴻溝要由1960年代說起。
藝術自60年代開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自「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出現後,藝術不再局限於繪畫、雕塑、壁畫(Mural)、版畫(Printmaking)等固有的藝術形式。隨着「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盛行,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藝術家用來做創作,「傳統媒介」已不再是藝術創作的唯一可能。如是者,藝術彷彿變得愈來愈複雜,對大眾而言愈來愈難明。
藝術家創作的東西 一定是藝術品?
可能你會問:「藝術家創作的東西一定是藝術品?」很多人會質疑,為什麼藝術家貼的香蕉就是藝術?我貼的香蕉就不是?到底有什麼不同?
要理解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藝術」其實是一個「流動的概念」(fluid concept),它在歷史中不斷演化,絕對不是「蘋果就是蘋果」那樣由生物學/植物學分類下的實體。
以史前壁畫(Prehistoric Cave Paintings)為例,當時的人類根本沒有「藝術創作」這個概念。今天我們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或類似博物館中看到的東西,例如希臘神像、法老的棺木、古埃及器皿……雖然可說具有一定藝術性(Aesthetic quality),但當時它們並不是以藝術品之名而存在,就算在歐洲教堂內見到的祭壇畫亦是同樣道理。
「藝術家」身分,來自哪裏?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藝術創作者多屬行會制度下的成員,例如石匠行會與畫師行會。當時的藝術工作者主要被視為具備專業技藝的手工藝人,其社會地位介乎工匠與商人之間,工作內容多為服務宗教、王室或貴族等權力階層。儘管他們擁有一定技術與行業規範,然而尚未被視為具有獨立創造性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家」。
直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藝術家」(Artist)這個概念才逐漸形成。
明星藝術家的誕生
文藝復興時期(約14至17世紀)孕育出眾多享譽後世的卓越藝術家,如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及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等人,他們皆以其卓越的創造力與精湛的技藝,成為藝術史上備受推崇的「明星級」人物,對後世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此一轉變主要源於人文主義的興起,它強調人的價值,藝術家被視為有創造力的人,甚至是天才。贊助人開始重視藝術家的個人風格與名聲,藝術家開始備受追捧。
藝術學院制度 (Academy of Fine Arts)
文藝復興後期,歐洲陸續出現藝術學院制度(Academy of Fine Arts),象徵藝術教育從傳統的師徒制邁向體制化,如法國皇家繪畫與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創立於1648年)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創立於1768年)。這些機構由國家或王室支持,旨在提升藝術的社會地位,同時提供標準化的藝術培訓。
藝術學院制度將繪畫、雕塑與建築視為崇高的知識領域。當時的學院派強調古典美學與寫實技巧,主張藝術應依循嚴格的規範,並保持傳統風格,藝術學院同時確立了「藝術等級制」(Hierarchy of Genres),他們將繪畫內容分為不同級別,當中以歷史畫/宗教畫/神話類型(History Painting)為最崇高的題材,其次為肖像畫(Portraiture)、風俗畫(Genre Painting)、風景畫(Landscape)、動物畫(Animal),而靜物畫(Still Life)地位最低。
藝術學院制度的出現,為藝術提供了「官方的定義」,也決定了當時的藝術的生態及藝術家的生存方式/空間。
藝術vs.時代的落差
時間繼續推移,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工業革命的推動,世界逐漸邁向現代化,各種新技術陸續出現,包括攝影術(1839年公布第一張照片)、鐵路系統、街燈、電影等,為大眾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許多大城市迅速發展。相比之下,學院派藝術(Academic Art)仍停留在過去,繼續以古典主義風格描繪神話場景。你很難想像,當時的沙龍展覽仍推崇貌似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筆下的維納斯,而窗外的人群早已踏上飛馳的巴黎地鐵。
不少年輕藝術家對此感到不滿,認為藝術學院制度過於僵化,未能反映19世紀社會轉變,與嚴重與現實生活脫節。因此一波又一波的現代藝術運動(Modern Art Movements)相繼出現,如印象派(Impressionism)、立體主義(Cubism)、達達主義(Dada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等。藝術家們致力於顛覆繪畫的既有框架,提出觀看世界的全新方式,並不斷突破繪畫的可能性。
這個時候,藝術家更像思想家,或是像發明者,大家都致力求新。儘管這時的藝術思想非常前衛,但媒介仍以傳統形式為主,並未至於衝擊着大眾對藝術的認知,大家盡多只是覺得他們畫得很差罷了。
當代藝術 顛覆整個遊戲規則
歷史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來到1960年代,整個世界正處於翻天覆地的變化之中。這一代出生於戰後的嬰兒潮,在60年代正值青年時期,成為思想最活躍的一群。他們經歷戰後重建、社會資源擴張,以及教育普及所帶來的思想解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藝術也開始出現劇烈變化。
此時,傳統媒材如繪畫與雕塑的創作可能性,幾乎已被20世紀上半葉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充分探索。藝術家開始尋求新的突破,跨越媒介的界限,從媒材、藝術語言,到觀眾參與等方面,均展開全面實驗。他們發展出許多嶄新的藝術形式,例如以身體作為創作媒介的「行為藝術」,代表人物有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1946-)。又例如隨着家庭錄像設備的普及,錄像也可以成為創作工具。韓國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1932-2006)堪稱錄像藝術的先鋒。嶄新的技術發展,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創作素材:多媒體藝術、沉浸式藝術、人工智能(AI)……藝術還會不斷推演。
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不再以愉悅觀眾或創造美感為目標,亦不只是單純的情感表達。藝術變得更具哲學性,藝術可以是一種思考的工具。「提問」、「整理」、「反思」、「探索」、「呈現」……成為當代藝術的關鍵詞。藝術家有時會藉着藝術激發對話;有時又會扮演行動者或是社會觀察者,甚至是哲學家或人類學家。藝術再不是單純現實的再現,藝術可以有無限可能。
藝術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語言
如果我們不了解藝術發展的脈絡,便很難理解「什麼是藝術」。主流媒體仍然常以為藝術即「美」、要「令人愉悅」、可「抒發情感」。這種對藝術根深柢固的傳統概念,在今時今日,已不能幫助我們理解藝術。因為當代藝術的創作理由、對象與功能早已轉變。
藝術其實也是一種語言,無論對創作者或是觀眾而言,都需要學習。假如你想明白藝術,便可能需要了解更多藝術的發展脈絡,當中包含許多詞彙。但當你掌握了這套語言,明白當中的概念後,藝術其實並不那麼難以捉摸。只是我們過去沒有留意,我們需要這些詞彙與概念罷了。
希望在這裏跟大家說說更多藝術的關鍵詞,齊齊藝術解鎖!
文˙ 葉曉燕
{ 圖 } 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