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周記:大戰略之下的眾生
【明報專訊】以色列空襲伊朗,伊朗還擊,一時間戰略分析、軍備分析、地緣政治分析不絕於耳。然而,我卻想起伊朗的電影,想起已故大師基阿魯斯達米,也想起在惡劣環境下仍然繼續拍片說故事的巴納希和拉蘇羅夫,還有年前才跟以色列導演合作拍片的流亡伊朗影后莎阿米。伊朗電影之所以好看,那是因為鏡頭總是聚焦眾生,沒有簡化的正邪臉譜,只有活生生的人:穿梭德黑蘭街頭的小孩子、求愛不遂的小伙子、投入看電影的觀眾、不惜一切的女球迷、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人權律師、劊子手等。
無論什麼偉大構想,沒有人便什麼也不是。可是,偏偏執政者展開大戰略時往往忘記人。伊朗統治者一直揚言以色列不應存在;以色列也一直渲染伊朗核武威脅。兩個都說,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以色列6月13日突然空襲伊朗,宣稱是行使「自衛權」,據以色列的說法,是要摧毁伊朗核設施及武器庫,避免伊朗威脅以色列。據說以軍向來「仁厚」,空襲都很「精準」,炸死了伊朗軍事高層,雖然連帶損害難免。不過,以軍一早呼籲平民撤走,以軍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呼籲德黑蘭居民疏散,雖然1000萬人到底怎樣撤走、撤到哪兒,大概不是他們考慮之列。以軍也有呼籲居於軍事設施附近的平民撤走,好像伊朗人人手執情報地圖,知道自己家附近有什麼國家機密般。
伊朗統治者在國際社會形象向來低落,如果簡單以臉譜化來理解當下的事,以色列似乎正「替天行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趁機鼓勵伊朗人起來反抗,推翻伊朗政權,聲言以色列跟伊朗站在一起。他6月15日在霍士電視台受訪時聲稱,伊朗政權現時十分脆弱,只要有機會,80%伊朗人都會選擇推翻那班神權統治者。以色列空襲會否導致伊朗政權轉移?這念頭想想便叫人興奮:把伊朗現政權炸掉,換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中東就和平了。只有不懂伊朗近代歷史的人才有這樣荒唐的想法。他們大概不記得英美如何在1953年發動政變,推翻伊朗民選政府,埋下伊朗對西方敵意的禍根。
當然新一代可能沒有那麼久遠的記憶,國際社會近年向來關注伊朗統治者如何打壓異見,扼殺自由。諾貝爾和平獎兩度頒給伊朗的女性人權活動家,被打壓的伊朗電影人在國際影壇亦向受注視。烽火連天之際,不妨看看這些長期直面伊朗政權的人。
直面伊朗政權的人
6月16日,法國《世界報》刊出一篇題為「這場衝突對人類文明的根基構成嚴重威脅」(Ce conflit constitue une menace grave pour les fondements mêmes de la civilisation humaine)的公開信,文章不長,但如果你關心伊朗的人權狀况,你一定聽過聯署者的名字:流亡德國的伊朗導演拉蘇羅夫(Mohammad Rasoulof)、屢遭伊朗政府打壓的伊朗導演巴納希(Jafar Panahi)、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2003年和平獎得主伊巴迪(Shirin Ebadi)、去年才獲釋的人權活動家Sedigheh Vasmaghi、為兒子2009年示威被殺討公道的Shahnaz Akmali、人權律師Abdolfattah Soltani。
公開信開宗明義要求伊朗放棄濃縮鈾,以色列及伊朗停止軍事攻擊,停止互相破壞基建、停止互相屠殺平民。公開信稱,伊朗的核計劃及以伊兩國的戰爭既不符合伊朗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整體人類的利益。衝突不僅摧毁基礎建設、奪走平民生命,更對人類文明的根基構成嚴重威脅。公開信也提及伊朗現任統治者無法處理伊朗目前內外嚴峻形勢,辭職下台展開和平過渡是保全國家的途徑。信末呼籲聯合國及國際社會要求伊朗停止濃縮鈾、制止兩國對基建的互相攻擊、終止對平民的屠殺。
這封公開信沒有什麼「灼見」,四平八穩得叫人覺得悶,寄望聯合國及國際社會阻止事情惡化更像是天方夜譚。可能正是這原因,公開信沒引起多少注意,也不太看到英語傳媒轉載。聯署者部分早已流亡伊朗國外,但部分一直堅持留在伊朗,為促進社會改變而努力,甚至犧牲個人自由也在所不惜。惟一夜間,他們不僅面對威權壓迫,還要應付以色列發動的戰爭。這班留下來的人究竟如何想?
巴納希2010年被指「拍攝詆譭體制的宣傳片」,被判入獄6年及禁拍片20年。但他還是用盡方法繼續拍片,伊朗政府也無可奈何,不久前在康城影展憑電影It Was Just an Accident奪金棕櫚獎,雖然巴納希在康城一貫狠批伊朗,但伊朗官媒還是報道他得獎消息。巴納希得獎後也回到伊朗。
據其在Ig(@jafar.panahi)帖文,他兩星期前應悉尼電影節之邀前往澳洲,旅程臨近結束之時卻傳來以色列空襲伊朗的消息,令他無法回國,心急如焚。他在Ig的帖文立場跟公開信相同,既批評以色列也批評伊朗,但批評以色列的言辭較公開信強烈,指以色列「必須作為戰爭侵略者在國際法庭受審」。不過,他亦說,即使如此也不能漠視伊朗統治者管治多年來不善,認為解散伊朗目前的體制、向民主政府過渡是唯一出路。他明言,伊朗和以色列都應該被譴責。他指出,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必須迫使兩國立即停止軍事攻擊、停止殺戮。沉默與不作為都等同參與這場罪行。
伊以同該被譴責
穆罕默迪因爭取廢除死刑及女性權利,屢遭伊朗政府囚禁,後來因健康理由獲釋。以色列空襲伊朗時她在德黑蘭,現時已離開。她6月18日曾接受BBC訪問,她表示以色列空襲是他們「最恐怖的經驗」,稱以軍空襲基建,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她說:「我深信民主、人權和自由並不能透過暴力及戰爭達成。」她亦向其他諾貝爾獎得主、人權組織、熱愛和平者發信,促請他們採取行動制止戰爭。這封信在《時代周刊》網站刊出,她稱戰爭開始6日以來,毁滅的速度驚人,百萬計的伊朗平民逃離家園。她不忘提醒,伊朗人早已面對經濟困境及高通脹之苦,生活艱難,戰爭只令伊朗人生活更困難。她警告,這場戰爭引發的火焰不會局限於交戰國的土地,而是將會越過國界,吞噬整個世界。
內塔尼亞胡「賭博」得民心
這類和平反戰之聲在這時當然沒有誰聽得入耳,穆罕默迪最新向CNN提供錄影短片,呼籲特朗普勿參戰,更惹來一班網民質疑她是伊朗統治者的喉舌。各種根深柢固的偏見,加上資訊流通受阻,更令人難以看到戰爭真相。伊朗目前正封網,僅得少數人還可以翻牆跟外界保持聯絡,伊朗人固然無法及時得悉戰况發展,外界亦難以得知戰爭對伊朗人的實際影響。據位於美國的Human Rights Activists News Agency估計,以色列的空襲已導致639人死亡。至於伊朗的反擊,雖然導彈大部分為以軍阻截,但仍造成28人死亡。有醫院、科研機構、住宅大樓被擊中。這類滿目瘡痍的景象向來在固若金湯的以色列罕見。不過,據Viterbi Family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Research上周四發表的調查,82%以色列猶太人支持襲擊伊朗,也認為時機適合;10%雖然支持,但認為時機錯誤。換句話說,內塔尼亞胡這次賭博深得民心。
我想起日前一幕,內塔尼亞胡站在被擊中的醫院前方說,人人都為戰爭承擔個人代價,他一家也不例外:兒子的婚禮被迫再次延期。鏡頭一轉,在以色列北部阿拉伯城鎮Tamra,伊朗導彈擊中一間房屋,一家四口死亡,也算為戰爭承擔代價。如果有一天伊朗導演要將這場戰爭拍成電影,除了德黑蘭的眾生外,這構成鮮明對比的兩幕應該少不了。
文˙林康琪
編輯˙林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