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害關節疼痛!補充維生素D與鈣6大關鍵營養素,重拾活動力

華人健康網(台灣)

發布於 2022年05月03日10:48 •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退化性關節炎害關節疼痛!補充維生素D與鈣6大關鍵營養素,重拾活動力

退化性關節炎是50歲以後常見疾病,事實上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年齡大於55歲者,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初期症狀多為晨起時膝蓋緊繃、疼痛、僵硬感等。治療除了藥物,藥師也表示,經過評估後,適度補充6大關鍵營養素,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鈣與維生素D等,也有助於維持關節健康,保持活動力。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僵硬等

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OA),主要是關節部位因軟骨過度使用磨損,或是滑液分泌發生異常,讓關節活動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疼痛、腫脹、發熱、僵硬等關節炎症狀;嚴重甚至會造成骨刺、關節變形,而影響活動能力。

年齡仍然是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風險因素,但是,前十字韌帶(ACL)損傷,也被認為是膝蓋骨關節炎發生的危險因素,並且是運動損傷導致年輕人創傷後骨關節炎發生的常見原因。

退化性關節炎有6大成因,並有年輕化的趨勢

退化性關節炎好發的族群雖然大部分為長輩為主,現在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則有年輕化的趨勢,並且與以下許多風險因子有關:

1.關節曾經受過傷:像是車禍或是運動傷害,還有骨折、韌帶損傷,都會加速關節退化。

2.肌少症:由於肌肉量下降,使得關節支撐力不夠,而造成關節磨損。

3.工作性質:職業需要長期負重或久站,都會加重關節負擔,加速退化。

4.體重過重或肥胖:關節載重增加,更容易加速磨損。

5.女性: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較於男性高。

6.天生結構:來自於基因遺傳有天生結構性問題,也會使關節在活動時特別容易磨損。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或腫脹,尤其是過度活動時或上下樓梯、從久坐站起來時會更痛。早上起來時會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或僵硬感會減少,晚上時疼痛會加重。膝關節活動時可能會出現響聲;膝關節可能有關節變形及攣縮的情形,如:O型腿、關節無法伸直。因疼痛關係造成大腿肌肉萎縮。經過X光檢查,會發現骨關節炎的特徵包括關節面狹窄、變形、骨刺形成、軟骨下方硬化,以及退化性囊腫形成。

退化性關節炎4招治療保健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除了有藥物止痛、抑制發炎反應之外,還可以透過物理療法、家庭護理,以及補充劑的輔助治療。

第一招/藥物

許多不同的狀況都會導致關節疼痛,關節痛會影響身體的任何部位,從腳到肩膀和手。但對於有腫脹的中度或重度關節痛,趙順榮藥師說明,無論造成關節痛的原因是什麼,通常都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藥物改善,主要目的是抑制發炎反應。

第二招/物理療法

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從事運動治療,如超聲波、熱或冷療法、電神經刺激等技術,以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並改善運動方法。但如果體重超重,減輕體重可以減輕關節疼痛的壓力。游泳是最好的運動之一,可以運動關節而不會對其產生影響。

第三招/家庭護理

每天數次冰敷關節約15分鐘,可以緩解疼痛和炎症。也可將關節抬高到心臟水平之上。對於關節周圍的肌肉痙攣,可使用加熱墊每天包裹幾次。應避免使用關節太長時間,而引起疼痛,因為它最終會變得僵硬,並失去功能。

第四招/輔助治療

趙藥師彙整研究報告表示,防護關節應具備6大關鍵營養素,包括:葡萄糖胺、軟骨素、水溶性蛋殼膜、玻尿酸、鈣與維生素D;掌握這些關健營養,有助維持骨密及靈活力。

適度運動也有益於關鍵健康!根據紐約州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指出,如果膝蓋很容易因關節炎而引起慢性疼痛,那麼衝擊或負重的運動就不建議。應保持健康的體重,超重會增加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並保持較好核心肌群及柔韌靈活性,可減少膝蓋受傷的風險至關重要。

3種保養關節運動

一、坐著時放一條毛巾將捲起後放置於大腿下方,腿慢慢抬起伸直膝蓋部位用力下壓,使大腿前方肌肉保持緊繃,持續約10秒後慢慢放鬆,鍛鍊時兩腿交替進行,每次各做10-20次,有助於肌力訓練,更有助於保護關節並維持關節靈活度,為了加強肌肉訓練,鍛煉也可在腿上增加重物。

二、加強大腿肌肉力量,可做抬腿運動。躺著(也可以坐著)時將腿抬高,用力將膝蓋伸直,大腿肌肉用力維持伸直,持續5 -10秒,後慢慢放下,每天堅持做50次。

三、站立時將膝蓋提至肚臍以上,腳尖往下壓,維持20-30秒以上,雙腳可以互換(初學可手扶桌、椅)。主要是鍛鍊腿部的肌力,有助於減輕膝蓋的壓力,也可增加平衡感及腳掌抓地力,避免跌倒機率。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輕症居家照護3大飲食關鍵,一張表秒懂!營養師揭:高熱量、高蛋白、多水分聰明補

華人健康網(台灣)

卵巢早衰害不孕,更年期提早報到!中醫:針灸7大穴位+燻臍療法,延緩卵巢老化

華人健康網(台灣)

隔夜菜能反覆加熱吃嗎?避免沾到口水怎麼做?醫師傳授6個小撇步,隔夜菜安心吃

華人健康網(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即溶咖啡增加黃斑病變風險?醫:適度減量 無須恐慌

台灣健康醫療網

健保擴大骨鬆防治給付!「三類」高風險族群 要提早啟動檢查與治療

台灣健康醫療網

「胰臟癌」潛伏太兇! 醫示警:3種症狀別輕忽

中天新聞網

「扁平足」這樣做自我初步判斷 腳部不適可用3招舒緩

台灣健康醫療網

私處痕癢令人坐立不安?醫生揭3大夏季常見私處疾病

am730

神經科醫師的「護腦」策略 這4件事不要做!GPS導航用太多也上榜

台灣健康醫療網

【美背殺手】緊身衣真是元兇?揭開背脊瘋狂爆瘡的5大「隱形兇手」!

TopBeauty

不只是吃飯! 醫:適度咀嚼可預防肥胖及蛀牙

台灣健康醫療網

國內 M 痘疫情持續,接種 2 劑疫苗保護力達 9 成

Heho 健康(台灣)

二價鐵、三價鐵差在哪?維他命C可加強吸收?一文睇清鐵劑選擇與服用須知!

am730

邰智源揭「難瘦」真相! 這2大不可控因素讓你好難瘦

NOW健康(TW)

身體變壯不一定是好事!她重訓胸部變大 檢查竟罹乳癌

中天新聞網

新冠降溫中,重症死亡數仍多,疾管署:三大族群須注意「這些重症徵兆」

Heho 健康(台灣)

頑固內臟脂肪最怕它?新研究:吃1物能促進代謝、有效打擊內臟脂肪

Heho 健康(台灣)

每天騎單車降失智風險35%!研究:大腦海馬體體積更大

中天新聞網

「克流感」一定要吃完嗎?4大疑問一次說清

康健雜誌

普發現金1萬元有變數?最新進度、領取時間、防詐關鍵一次看

康健雜誌

新生兒腸病毒來勢洶洶 專家示警「3大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

台灣健康醫療網

耳朵痛竟是蟑螂入侵!耳鼻喉科醫警告別亂挖,3招安全自救

康健雜誌

2024年食品中毒破9千人!諾羅病毒、仙人掌桿菌最多

中天新聞網

DSE 2025|放榜壓力過大會有呢啲症狀?即睇5個減壓方法!

am730

當長照需求出現,一文搞懂:怎麼選擇適合的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要遵守哪些規則?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打肉毒瘦「蘿蔔腿」?別白花錢還損健康老本!中年後拒絕肌少症,專家教你吃對動對、不跌倒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新版圖文「失智症10大警訊」淺顯易懂 生活中趨吉避凶

NOW健康(TW)

攝護腺癌轉移也有解!桃醫研究「放療新突破」登國際期刊

中天新聞網

從6公尺高處墜落!婦險癱瘓靠「微創千斤頂手術」救命

中天新聞網

生不出韓妞鉛筆腿可能是3種錯誤的站姿害你的!物理治療師的3種美腿訓練法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常惡夢驚醒是抑鬱?恐增自殺風險 醫生教5招KO惡夢

am730

新冠病毒仍活躍!單週增32死 4旬男重症併發肺炎亡

中天新聞網

消委會風扇仔|$58效能媲美$339!6款高分風扇仔名單大公開,1款可最高風力吹逾3小時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長期胃痛竟是「它」作祟! 醫用這1療法助擺脫折磨、成功解痛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4例M痘確診!北部2、中部1「均為30多歲男」

中天新聞網

「產後兩週內婦女、肥胖兒童青少年」8月起可用公費流感藥

中天新聞網

不是只有男生才要補鋅,10大「鋅」食物排行榜!不是生蠔、第一名竟然是「這食物」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新冠重症、死亡數仍居高不下!疾管署:8成以上未打疫苗

中天新聞網

「臉部瑜伽」真的能瘦臉、抗老?皮膚醫生解答!想每天做應避開1脆弱部位

am730

解開身體密碼! WGS全基因檢測能預知未來健康風險

NOW健康(TW)

嚴重車禍後出現急性膽囊炎 「微創手術」避開舊傷口、成功保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夏日護眼!太陽眼鏡怎麼挑?眼科醫師揭「3 大重點」

Heho 健康(台灣)

咀嚼不足恐致蛀牙、傷腦?醫:每口咀嚼 20 下有益孩童身心

Heho 健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