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冬天降溫呢個器官好發疾病招暈倒 銀髮族不容忽視的細節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2024年01月26日09:34 • 發布於 2024年01月26日09:34

天氣寒冷埋下心臟病隱憂!秋冬期間,原來有幾類心臟問題發病機會特別多,對於一些本身已有心臟問題的人,重症機會也會多,大家絕不能掉以輕心。繼高血壓後,在今集新城健康+節目「醫+直播」中,主持人陳以禔Esther再請來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拆解秋冬好發心臟病問題的原因。,以及預防方法。

天氣與心臟的關係

首先大家想像一下:假若置身在一個寒冷的地方,你會怎麼辦?如果身邊有個火爐,相信大家都會先開啟火爐取暖,其實我們的身體亦然。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說:「如果天氣突然變得寒冷,我們一定要好好控制 體溫,才可以得以正常運作。那時身體就好像點着了的火爐,增加了新陳代謝,製造更多熱量,平衡身體的溫度,這個過程也會增加了心臟的功能和需求。如果本身有冠心病、血管問題的話,相關症狀便會衍出來。」

治未病-醫療專科-心腦血管-高血壓-心臟病

秋冬易發3類心臟病

既然秋冬天氣有機會增加心臟負荷,究竟可引發那些類型的心臟問題?曾醫生指出,以下三類心臟問題在秋冬特別多,大家要多加留意。

1.冠心病

首先最常見是關於心血管塞的問題,即冠心病。平時未必有症狀,但一到秋冬便開始覺得心口翳、不舒服,如果本身症狀較嚴重的話,秋冬時有可能增加心臟病發的機會。

2.心臟衰竭

如果本身心臟功能較弱,適逢秋冬,心臟受壓,再加上不太健康的飲食,可加劇心臟衰竭。

3.心律問題

有些人的心臟血管可能沒甚問題,但卻有心跳亂的問題,尤其是心房顫動。秋冬期間,身體壓力大,壓力荷爾蒙的增加,心跳亦會增多,有些人甚至會暈倒。

治未病-醫療專科-心腦血管-高血壓-心臟病

手指疼痛、腫脹是免疫系統健康警號!一文分清類風濕/銀屑病關節炎

心臟病的徵兆

如果做運動或者做辛苦事情,又或者出現情緒時,可能覺得心口好像被石頭壓着,或者覺得條氣不暢順,可能都是心臟病的徵兆。另外有些人突然間暈倒,有時卻未真的暈倒,而是差一、兩秒有想跌落地的感覺,則可能是心律不妥的情況,亦可能跟心臟有關,同樣需要找醫生檢查清楚。

治未病-醫療專科-心腦血管-高血壓-心臟病

惹味茶記名物竟可防中風 營養師教整低脂版星洲炒米

如何從生活習慣預防心臟病?

曾醫生坦言,其實預防心臟病,並沒有時間之分,一年四季都要注意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尤其是老人家。「老人家可能身體沒年輕時的強壯 ,所以保暖很重要。與其穿一件很厚的衣服,倒不如採取洋蔥式穿衣服方法,穿上幾件薄一點的衣服,令每件衣服間鎖住一些空氣,可收保暖之效果。」

有些人喜歡冬天繼續用凍水洗澡,但曾醫生並不太建議此生活習慣。水溫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否則會增加身體的壓力,所以合適的水溫很重要。水溫跟體溫差不多,或者低一點已理想。

治未病-醫療專科-心腦血管-高血壓-心臟病

高血壓患者做運動要注意甚麼?

在節目中,主持人陳以禔Esther亦不時向醫生請教聽眾的問題。好似有聽眾的爸爸患有高血壓多年,一直都是靠吃藥控制病情,血壓亦控制還 可以,不過他想多做運動、行山等,舒展一下 筋骨。不知曾醫生對這類想做運動的高血壓患者朋友,有何建議?做運動時要有何留意的地方?

曾醫生表示,高血壓只是一個健康問題,但是不會因為高血壓而不做運動,反而應該要做運 動。「因為運動期間,你會出汗,汗液會帶走水分和鹽分,過量的水分和鹽分均有助血壓的提升,所以很多時候你會發覺做完運動後,再去檢查血壓,數值不會那麼高。 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體有沒有嚴重問題,進行運 動期間,不妨逐步增加運動量。如果發覺期間有任何不舒服,便要找醫生檢查清楚。」

治未病-醫療專科-心腦血管-高血壓-心臟病

寒冷的天氣,心臟病好發的機會特別多,而重症的機會也會多,所以大家需要多加留意心臟健康。

圖片來源:Pexels、Freepik

更多健康資訊

查看原始文章

4類人天冷特別易變胖!營養師1招事前防體重增加

新城八大家

高血壓人人怕? 秋冬屬心臟病好發季節

新城八大家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內容

春夏祛濕|濕熱、濕寒 祛濕方法大不同!4種不同濕氣重類型+調理花茶

am730

帶小孩出門壓力大? 調查揭真相:民眾最反感的是「這件事」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中風3年左腿無力竟能再動!「這1非侵入式療法」助她重拾希望

am730

癌症連43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2類癌死亡率上升 自殺時隔14年回榜

台灣健康醫療網

早餐地雷大公開!營養師:一顆飯糰熱量抵一個便當

中天新聞網

他狂甩10公斤「性行為困難」仍難解 醫:僅能改善外觀

中天新聞網

腎功能退化如60歲!40歲男戒油炸食物3月後大逆轉

中天新聞網

第四期攝護腺癌不用放棄! 新一代放療技術助慢性病長者減輕負擔

台灣健康醫療網

常頭昏腦脹睡不好是長新冠?最長可持續一年?醫生教4招改善症狀

am730

上班族當心!研究:壓力讓人飄「韭菜味」還會傳染焦慮

中天新聞網

台灣性工作者與跨性別族群愛滋防治 被忽略的真實需求

NOW健康(TW)

林芳郁罹失智5年 兒林之晨談父:是最接近完人的人

中天新聞網

56歲男小便有泡揭腎病危機!醫提醒「這些人」務必定期檢查腎功能

am730

偏頭痛反覆發作怎麼辦? 醫師揭「藥物+非藥物」治療對策

台灣健康醫療網

「怕吵孩子」炒菜不開抽油煙機 年輕媽咳半年罹肺癌末期

中天新聞網

林芳郁基金會成立!石崇良:是第一個在急診看病的教授

中天新聞網

飯前喝湯助減重、控制血糖!玉米濃湯、火鍋湯底要避免

中天新聞網

保住髮絲要留心 毛巾搓頭傷髮質 3種乾髮方式更護髮

am730

堅信自己遭蟲子纏身?皮膚醫解析何謂「妄想寄生蟲病」 家屬陪伴是治療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翻轉神經多樣性孩子人生! 「生活導師」幫助健全發展

NOW健康(TW)

指甲有黑線是癌症?寬度逾0.3公分、顏色不一快就醫

中天新聞網

常吃加工食品傷身 恐摧毀「細胞發電廠」粒線體

中天新聞網

70歲婦失眠又記憶力變差! 醫揪出背後真相竟是失智前兆

台灣健康醫療網

調查:擔憂視力健康 卻只有三成人定期檢查!醫籲加強預防、及早治療

am730

婦肛門出血誤將直腸癌當成痔瘡 基因檢驗成功救回一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兒童疾病】幼兒腳掌又肥又厚 是否患上扁平足? 4個簡單方法自行評估 年齡是最大關鍵

Mami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