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斷食開啟身體自癒力?日專家揭:抗老防病5大關鍵

華人健康網(台灣)

發布於 2022年04月27日10:01 •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斷食開啟身體自癒力?日專家揭:抗老防病5大關鍵

許多減重的人,常管不住自己的嘴,一不小心可能吃太多或吃太飽,長期可能引起各種疾病上身。近來日本暢銷風行的空腹斷食法理論,主張少吃一半,可以回到人體的自然狀態,有助更換老舊細胞、健康細胞多兩倍,若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少吃、多笑、感謝、深呼吸及肌肉訓練5大關鍵,就能減少疾病上身、朝向健康之路邁進。

日本知名醫療、健康專家船瀨俊介67歲時,頭髮依然黝黑有光澤,體態呈現健康的倒三角形,肌肉線條分明,身體狀況和30幾歲時沒什麼差別。參加同學會時,除了他之外,其他人的頭髮幾乎全白,甚至有人的頭髮都快掉光了。白髮是老化的指標之一,為什麼同齡間會有這麼大差異?他指出,「我的飲食方式是一日一餐!這樣吃,可以讓身體感到非常舒暢。」

「只要不進食,身體就會開啟自癒力!」和空腹相處必須經歷一段養成,其實空腹是我們天生的一種能力,飢餓有層級之分,就像斷食有程度之別,把吃和時間綁在一起,就會失去享受飢餓感的能力。船瀨俊介在新書《空腹奇蹟》中列舉出若能透過日常生活中掌握5大重點,除了利用斷食少吃,再合併執行4種方法,就能抗老、防病,讓身體維持在健康有活力的狀態。

★抗老防病5大關鍵

關鍵一/少吃、斷食

這是遠離百病的妙方,身體可以藉由「不吃」、「不動」、「多睡」來增強免疫、排毒機能,自然而然地慢慢痊癒。藉由輕鬆易行的「半日斷食法」(輕量斷食法),

也具有同樣顯著的功效。但要執行時間較長的斷食,一定要在專家指導下才能進行,若復食,時間必須是斷食時間的2倍,一開始會先用湯匙慢慢啜飲糙米清粥,然後再吃一些梅乾,慢慢吃回食物量。

如果覺得一開始空腹斷食很困難,有很多種不同方法可以嘗試:

‧半日斷食(輕量斷食):不吃早餐即可,午餐比平常少一點,晚餐重質不重量。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可以持續的少食法。

‧一日一餐:實行後身體會感到非常舒暢。據說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先生也是一天只吃一餐。如果要實行一天一餐的斷食法,建議選在肚子餓的時候,如果不是特別餓,吃飯時間最好在傍晚時分。而晚上睡覺前2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因為肚子堆積了食物,多少會妨礙到睡眠。

‧一日斷食:可挑選某個周末假日,維持心情愉快,如果真的很餓,可以喝一杯果菜汁飲料,同時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

‧三日斷食:將一日斷食法拉長為三日。

‧七日斷食:可以在家進行,但是如果意志力薄弱,在恢復進食時可能發生吃太多的「意外」。最理想的狀況,是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比較安全。

‧水斷食(本斷食):最古老的斷食法,斷食期間僅補充水與鹽分,建議要有專業指導者,專業指導下一次實行7天也沒什麼問題。

‧蔬菜汁斷食:僅攝取蔬菜或果汁進行斷食,對身體來說相當輕鬆。

‧酵素斷食:只補充身體所需的酵素進行斷食。有許多醫師認為,這種方式比水斷食要有效。

關鍵二/多展開笑容

生活中只要多笑,連癌症病況都可能改善。研究證實,大笑會增加與癌細胞對抗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cell)達到6倍之多,能有效排除身心「毒素」,增強免疫力。

關鍵三/抱持一顆「感謝」心

「謝謝」是句「魔法的咒語」,「感恩的心」能夠醫治各種疑難雜症,目前也已獲得最新腦科學研究的佐證。

關鍵四/深吸氣、長吐氣

深深吸氣、長長吐氣的呼吸法,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心跳變慢、血壓下降、胃腸蠕動加快等,常稱為人體「煞車器」)的運作,促進血液循環,達成治療各種疾病的功效。疾病經常是由於血液循環不良、體內缺氧所致,透過計算呼吸次數的「數息法」操作,慢慢的一邊吐氣、一邊數到十,屬完十下之後,自然地吸進一大口氣;再度緩緩吐氣,並數到十為止。

關鍵五/訓練你的肌肉

有助於疾病治療的抗老荷爾蒙、生長激素分泌量,是與肌肉量與活動量成正比的。人類會由於生病或老化等原因,造成肌肉衰退、萎縮。若能夠適度鍛鍊肌肉,就能提升抗老荷爾蒙、生長激素的釋放,改善身體的多種病症。

以上5種自我療法,都是不去醫院也能夠實行的防病、抗病方法,只要能夠統整、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就能有助於人體健康、抗老延壽,不需花費多餘金錢,而且沒有惱人副作用。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經痛嚴重、經血量大,揪出子宮肌腺症4大症狀!醫:掌握飲食4要訣防惡化

華人健康網(台灣)

找不出病因,恐自律神經失調?中醫:體內陰陽失調惹禍,必按3大耳穴養心安神

華人健康網(台灣)

缺鐵害貧血、疲勞又嗜睡!缺鐵9大症狀中了嗎?營養師:6大高風險族群聰明補鐵

華人健康網(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總是手滑握不住東西?小心是健康警訊!物理治療師推6招練握力

台灣健康醫療網

橄欖油不適合高溫烹調?炸油可以重複用幾多次?醫生揭橄欖油2大優勢

am730

大腸癌擴大篩檢半年突破103萬人 實證證明:定期篩檢可降低發生率

台灣健康醫療網

【退休生活】港人平均壽命88.1歲 您準備好迎接退休後第二人生未?

高燒 Gofever

4 大代謝差警訊,恐釀心血管疾病!營養師教你怎麼聰明吃

Heho 健康(台灣)

洋葱是超級護腎食物 醫生親解:「這樣吃」才對

am730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靠玻尿酸撐得住嗎?醫師:只是止痛,解方是運動

Heho 健康(台灣)

AI智慧醫療前進離島 北市聯醫推動北竿鄉全人整合照護

NOW健康(TW)

國衛院、部桃研發「手部衛生行為監測系統」 監督醫護落實洗手防院內感染

台灣健康醫療網

深層睡眠利於養顏美容排毒! 中醫師傳授3招幫助好眠

NOW健康(TW)

長庚研發冷凍槍治療消除良性口腔血管病變 登國際期刊

NOW健康(TW)

擺脫惱人鼻過敏、鼻塞、打呼免開刀 門診手術快速解決

NOW健康(TW)

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惹爭議!該如何拒絕不合理的人體研究?

康健雜誌

女性出現「日常疲勞感」拉警報!心臟衰竭死亡率高男性一成

Heho 健康(台灣)

異位皮膚炎頻繁復發好困擾 醫:長效針劑助穩控病情

台灣健康醫療網

第4次視力革命!大學眼科引進EVO ICL「新型」植入式隱形眼鏡 為中高度近視患者帶來福音

NOW健康(TW)

逾 2.5 萬兒童疑發展遲緩!篩檢服務上路滿週年,家長 3 步驟掌握孩子成長進度

Heho 健康(台灣)

酷熱天氣要預防中暑 夏天戶外活動要做五件事

am730

失智症不再無解? 新藥登台助早期患者延緩病程、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健康醫療網

9歲男童高燒不退長出「草莓舌」 醫確診是猩紅熱作怪

NOW健康(TW)

砧板刮痕滿布菌 1款材質恐菌量千倍級增長 醫生教5招清洗保養砧板

am730

53歲男心臟「雙重爆擊」 微創手術免開胸3天就出院

中天新聞網

炎炎夏日吃西瓜不只消暑!最新研究曝:還能保護心臟健康

中天新聞網

34周她第一次產檢 剛證實懷孕…小孩下月要出生了

中天新聞網

口腔血管瘤新療法! 「冷凍槍治療」健保給付又安全

中天新聞網

「行政院長是誰?」馬西屏曝失憶 醫師教分辨老化與失智

Heho 健康(台灣)

檸檬皮別浪費 入菜兩妙招風味再升級

中天新聞網

27%產婦死於產後出血! 醫師提醒「4大高風險族群」勿輕忽

台灣健康醫療網

師大女足連兩周1天抽3次血!蘇一峰:絕對是傷害

中天新聞網

長輩睡不好認知功能易出問題!台灣長庚醫院研究揭睡眠質素與腦淋巴關係

am730

追夢70年,75歲的他終於上雲霄!「飛機王」賴光哲的飛行人生:不只向上,更向前

康健雜誌

肌少症不只因老化! 新研究:腸道荷爾蒙影響肌肉生成

NOW健康(TW)

颱風後菜價飆漲,還可能買到臭魚爛菜?專家傳授「買對不買貴」採購心法

康健雜誌

吳博君逝世|資深演員吳博君逝世,終年69歲。生前力抗漸凍人症7年,即睇6大患漸凍人症先兆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青花菜炒蒜頭助健康 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中天新聞網

逛街途中突遭車撞! 她靠「這套治療組合」提升癒合效率

台灣健康醫療網

人格導向訓練效果更佳?英研究:你可能還沒找到適合的運動方式

VOCO News

做運動都補唔返 坐得多傷身 心血管病風險隨時來襲

am730

研究:75歲以上高齡駕駛 致「脆弱用路人」死亡率最高

NOW健康(TW)

日頭炎炎補水不足 當心泌尿結石找上門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