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胃鏡檢查進入新時代 膠囊內視鏡讓上消化道檢查更輕鬆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024年08月23日02:30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
腸胃健康是整體健康的基礎,不能被忽視。無論是經常性的胃部不適,還是偶爾的消化問題,都應該重視。他建議患者一旦發現腸胃不適,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和檢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腸胃問題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擾。當醫生建議進行腸胃鏡檢查時,許多人會感到緊張不安,除了擔心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更煩惱會發現健康問題。雖然腸胃鏡檢查聽起來讓不少人感到畏懼,但它是診斷和治療消化道疾病的關鍵工具。透過檢查,醫生可以清晰觀察消化系統內部的狀況,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進行適當的治療。針對腸胃健康,知名診所黃柏榮醫師分享了胃鏡檢查的最新進展,以及患者在檢查前後需要了解的重要資訊。

科技進步提升檢查舒適度 膠囊胃鏡輕鬆記錄消化道影像

黃醫師表示,目前常見的腸胃鏡檢查可分為上下消化道檢查,分別為胃鏡和大腸鏡。傳統上,胃鏡檢查主要針對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以及十二指腸,而大腸鏡則針對下消化道,主要檢查大腸和直腸。他解釋道,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硬式胃鏡已逐漸被軟式胃鏡所取代,檢查過程變得更加舒適,且精確度也大幅提升。

黃醫師進一步指出,近年來膠囊型胃鏡的技術逐漸普及。優勢在於患者只需吞下一顆小膠囊,無需經歷傳統胃鏡的侵入性操作,便能在不麻醉的情況下完成檢查,大大減少了過程中的不適感。膠囊內的微型攝影機會記錄消化道內部的影像,隨著消化道的自然蠕動,從上消化道一路經過胃、十二指腸,最終到達大腸,並隨著糞便排出體外。

高齡患者福音 縮短檢查時間、減少不適

目前,最新的膠囊型胃鏡技術更進一步,配有光纖導線和磁控裝置,讓醫生可以透過磁控技術精準控制膠囊在消化道中的移動,並調整角度觀察各個區域。黃醫師提到,磁控膠囊胃鏡技術讓醫生可以更靈活地檢視消化道病灶,並在檢查過程中與患者即時互動,解釋檢查結果,且過程僅需10分鐘左右、無需麻醉,檢查後患者即可恢復正常活動,不僅提高了檢查的安全性,同時也大幅縮短了檢查時間。

黃醫師也強調,這種技術對於年長患者或對傳統胃鏡感到恐懼的患者特別有幫助,因為它可以避免麻醉的風險,同時減少了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在檢查過程中,雖然大多數患者能順利完成膠囊吞嚥並進行檢查,但有時可能會遇到幽門開啟緩慢的情況,會導致檢查時間稍微延長。不過,醫生可以透過磁控技術和現場監測,適時調整膠囊位置,以確保檢查順利進行。

談到膠囊胃鏡技術的未來發展,黃醫師表示,未來膠囊胃鏡技術希望具備切片功能,讓檢查及治療能在同一過程中完成,提升醫療效率。他提到,未來技術甚至可能包括藥物的治療,可以在檢查過程中直接進行治療操作,例如切除瘜肉或進行局部治療,對於不願接受傳統胃鏡檢查的患者來說,將是一個重要的福音。

消化系統警訊 食慾不振、胃脹氣等症狀應及早檢查

除了胃鏡,黃醫師談到,大腸鏡檢查對於檢查腸道內部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排除腫瘤和潰瘍風險,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雖然大腸鏡檢查的準備過程較為繁瑣,患者需在檢查前進行清腸,以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對於長期有消化不良、腹脹或腹痛症狀的患者尤其重要。黃醫師強調,無論是胃鏡還是大腸鏡檢查,準備工作都必不可少,胃鏡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大腸鏡檢查則需要更為詳細的清腸準備,雖然麻煩,但這些步驟對於確保檢查的精確度和有效性來說相當重要。

腸胃鏡檢查不僅是針對腫瘤或潰瘍的檢測,黃醫師特別提到,許多日常的消化症狀,如食慾不振、胃脹氣、胸悶、甚至是偶爾的腹痛,都可能是潛在腸胃問題的警訊。他強調,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和飲食習慣,讓胃食道逆流等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如有發現問題應及早處理,才能避免進一步的健康風險。

黃柏榮醫師最後強調,腸胃健康是整體健康的基礎,不能被忽視。無論是經常性的胃部不適,還是偶爾的消化問題,都應該重視。他建議患者一旦發現腸胃不適,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和檢查,透過檢查,了解自己的腸胃狀況,不僅能提高生活品質,也能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

查看原始文章

照胃鏡好可怕?胃鏡Q&A腸胃科醫師來解答!

台灣健康醫療網

別忽視腸胃不適恐成癌 定期吞「膠囊」照胃鏡及早治療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內容

不只抗氧化!哈佛研究:莓果還可減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中天新聞網

長照3.0!健康老化、在地老化、安寧善終 2026年上路

NOW健康(TW)

打呼惱人!醫示警「睡眠呼吸中止」恐增中風、癌症等風險

中天新聞網

大腸癌早期無感卻致命! 國健署籲「做1事」阻斷癌變、降死亡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蚊子叮完塗大蒜?婦過敏細菌感染潰瘍 險釀蜂窩性組織炎

中天新聞網

26歲開始大腦老化 健忘反應慢是先兆 醫生教7招逆齡成長

am730

醫療爭議|中醫診所疑$20淘寶藥賣$800!事主不忿投訴,診所:醫師心緒不寧畀錯藥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疥瘡極易引發群聚感染! 老翁夜間皮膚劇癢竟疥蟲上身

NOW健康(TW)

失智症提早10年可預測?醫:走路姿態異常恐為失智前兆

中天新聞網

百歲人瑞急性主動脈剝離 靠「這招」挺過高風險手術、成功保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健忘不等同於老化!醫提醒:及早辨識阿茲海默症,避免1 現象導致急性惡化

Heho 健康(台灣)

50歲男突昏厥、無意識 到院前心跳停止靠「這2招」救回

am730

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失智症 / 銀髮失智潮來襲!中醫 1 方法逆轉失智症

Heho 健康(台灣)

打呼表示熟睡?睡眠呼吸中止反覆缺氧 恐提高失智風險

NOW健康(TW)

幹細胞立大功!植萃專家解析:植物幹細胞保健品之市場趨勢

Heho 健康(台灣)

只吃沙拉還是瘦不下來?無糖飲料、生菜沙拉隱藏熱量陷阱

中天新聞網

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失智症!曾任3醫院院長,妻寫書談照護心聲

康健雜誌

芭樂「削皮吃」更好?營養師駁:整顆吃更控糖,但一樣東西不能加

康健雜誌

退休後失去自我?5階段、1活動讓你活出獨立第三人生

康健雜誌

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有解?專家齊籲早期回診 健保已準備好守住希望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夏日不只防中暑!氣溫逾31.5度 心梗風險增加近3成

中天新聞網

高血壓無感又致命!醫揭是腦中風、心肌梗塞元凶

中天新聞網

夏天如何補充水分?青瓜/檸檬片加水更清新 尿液變深色或缺水

am730

濕度高人沉重 快看你有沒有濕重7大徵兆

am730

翁全身癢3個月抹濕疹藥膏好不了 竟是結痂型疥瘡作祟

中天新聞網

善心藝人|「人間活菩薩」余慕蓮,87歲高齡最新病況曝光!每周斥資$2.4萬買藥抗病魔,堅持將遺產盡數捐出遺愛人間。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陪伴懷孕、生產、育兒! 國健署4大諮詢平台服務升級

NOW健康(TW)

臺灣製藥公會與通路攜手合作 共創OTC藥品供應鏈新局

台灣健康醫療網

患者身體不自覺抽動或礙社交 了解妥瑞症減歧視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名醫林芳郁罹失智症5年! 醫曝: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

中天新聞網

調查:民眾擔憂視力健康 卻只有3成定期檢查!醫籲加強預防、及早治療

台灣健康醫療網

啤酒肚害GG縮短2至3公分!醫揭關鍵是減少脂肪堆積

中天新聞網

控制濕疹3大關鍵 中醫:忌口、少刺激、穩定生活節奏

NOW健康(TW)

嘴角紅腫、流血別再怪火氣大!口角炎根源是「這些習慣」

VOCO News

【疾病】 三種毛孩有機會傳染給你的疾病 這種病感染率高達80%!?

高燒 Gofever

接住性健康落差!全台首發「性健康及愛滋防治白皮書」

台灣健康醫療網

台灣醫界權威林芳郁失智 醫揭失智10大警訊!「這些症狀」快找神經內科

VOCO News

【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吸菸列「腦中風」重大危險因子!醫籲無論菸齡長短 立即戒除仍有助預防

台灣健康醫療網

這些工作膀胱癌機率較高? 美髮、紡織、皮革業者小心

台灣健康醫療網

斷食減肥會分解肌肉?醫生揭6大斷食好處

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