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童年逆境 「三有」減自殺風險
【明報專訊】青少年自殺問題近年引起廣泛關注,2023年本港自殺死亡個案1092宗,平均每天有2.99人死於自殺;當中10至19歲、20至29歲群組自殺率達2016年以來高位。
青少年自殺原因複雜多樣,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等多重因素。然而,近年研究表明,童年逆境經驗與青少年自殺行為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童年經歷逆境,令青少年成長中產生「三無」(無能、無助、無希望)的負面狀態,但通過父母的關心與肯定,能建立「三有」(有價值、有希望、有人幫助)的人生。
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是指個體在18歲之前經歷各種負面事件,包括身體、情感或性虐待,家庭暴力,父母離異,家庭成員濫用藥物或酒精,家庭成員患有精神疾病等。根據美國醫生Vincent Felitti等人對兒童逆境經驗的研究,經歷4種或以上ACEs的兒童,與沒有ACEs者相比,試圖自殺的機率是12.2倍,注射藥物的機率是10.3倍,心情憂鬱的機率是4.6倍。
影響核心信念 陷負面自我認知
這些數據表明,童年逆境經驗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有深遠影響。ACEs不僅增加青少年時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還可能導致成年後出現各種慢性疾病。更重要的是,ACEs會影響核心信念,使人產生「我是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被拒絕的」等負面自我認知,進而增加自殺風險。
童年逆境與青少年自殺的關聯:
1.巨大學業壓力 影響心理健康
部分青少年因無法達到父母的嚴苛要求,以及在巨大的學業壓力下,因成績不佳或對未來焦慮而陷入絕望。ACEs導致青少年出現低自我價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使青少年感到無助、無望,進而產生自殺念頭。
2.家庭暴力 致人際關係缺安全感
研究表明,經歷過家庭衝突或暴力的青少年,在人際關係中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穩定的社交網絡。ACEs可導致青少年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如校園欺凌、網絡欺凌、友誼破裂等,使青少年感到孤獨、被排斥,進而增加自殺風險。
3. 家庭、情感困擾 飲酒濫藥逃避現實
許多青少年在面對家庭問題或情感困擾時,選擇通過酒精或藥物來逃避現實。然而,物質濫用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加劇心理健康問題,增加自殺風險。
陷三無狀態 增自殺風險
三無狀態是自殺者常出現的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感到無能、無助、無希望。這種心態往往源於童年逆境經驗,如家庭暴力、父母離異、情感忽視等。這些負面經歷會影響青少年的核心信念,產生負面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會被拒絕等。
‧無能 無法應對挑戰
感到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改變現狀,也感覺自己毫無價值。這種無能感可能源於長期被忽視或貶低,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及價值產生懷疑,無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進而產生自殺念頭。
‧無助 難建穩定社交網
無助感可能源於家庭成員之間的疏離或冷漠,使他們感到無人關心、無人支持;在面對家庭問題或情感困擾時,感到孤立無援,無法獲得有效的幫助。例如經歷家庭暴力的青少年,在人際關係中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穩定社交網絡,加劇了他們的無助感。
‧無希望 最致命一環
無希望感是三無狀態中最為致命一環。青少年在面對長期壓力和負面經歷時,對未來毫無希望;這種無希望感可能源於對未來的焦慮或對生活的絕望。
父母鼓勵肯定 助建「三有」
然而,父母的關心與肯定,可以幫助青少年從三無,轉變為「三有」——有價值、有希望、有人幫助。
‧建有價值自我認知
父母通過鼓勵、肯定和支持,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堅定的眼神,一個真誠的肯定,幫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雖然你不是完美,但於爸爸媽媽的心中,你已是最好、最寶貴。」這種肯定言語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他們感到被愛及有價值,減少自殺風險。
‧提供有希望未來
父母應幫助孩子看到未來的希望,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例如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即使面對困難,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此外,父母應避免過度強調成績,轉而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看見孩子有不同長處、優點、技能及興趣,減少單一看重學業,從而減低孩子的學業壓力。
‧建支持網絡
父母應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愛、關懷、肯定和接納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回家傾訴。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幫助孩子跨過生活、學習及家庭困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力量。這種家庭支持不僅能夠減少青少年自殺風險,還能夠幫助他們建立積極人生觀。
■活動資訊
主題展關注成長環境
儘管童年可能伴隨逆境經驗,但這些經歷不應延續傷害下一代。「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致力於重新探索童年的價值。透過主題展覽,從不同角度引發公眾對童年成長環境的關注,提升對原生家庭影響的認知與覺察。
「我所看見的童年」主題探索展覽
地點:QUARRYSIDE舍區(鰂魚涌海濱社區休憩空間)
日期:6月27至29日(周五至日)查詢:2342 0072
文:陳沛恩(和諧之家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主任)、陳季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