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慢煮迷思|溫度不足可引發安全隱患 有些肉類不宜慢煮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更新於 2021年08月01日23:58 • 發布於 2021年08月01日23:58

慢煮棒近幾年在港大行其道,各大小品牌的慢煮棒更不時推出優惠,折後僅700多港元便能為廚房添置一件精準度高、時尚的煮食「架生」,小編也一度心郁郁想買一支「看門口」,但聽過不少人說低溫慢煮雖能令肉質更嫩滑,卻難以消滅肉類中的細菌。

慢煮基本原理是以攝氏50至80度的低溫烹煮食物,在維持特定的溫度下、穩定緩慢地加熱至熟,標榜更完整保留食材的細胞結構、能避免水分流失或變得「嚡口」,相對於傳統的煎炒煮炸烹飪方式(以攝氏100度至250度煮食),慢煮可減少近半水分蒸發,令肉類保留最多肉汁,並防止維他命B雜及維他命C等流失。

慢煮指真空低溫烹調

慢煮意思其實是真空低溫烹調,用法簡單︰將肉類放入特製的真空袋,以抽真空機抽出袋內空氣,最後調校溫度,在預設水溫內浸煮食物,好處是做出肉質鮮嫩的效果。

然而,以低溫煮肉其實有安全隱患,並不是任何食物都可以用低溫慢煮。有生物及化學專家提醒,由於低溫無法將食物酵素分解,仍活躍的酵素會消化維他命等營養素,尤其是蔬菜,變相會令食物營養下降。

豆類需100度沸水高溫烹煮

值得一提的是,豆類含有植物血球凝集素,需以100度沸水高溫烹煮,才能徹底分解,否則有可能帶來中毒風險,一旦食用,中毒者3小時內會出現頭暈、嘔吐及肚瀉等症狀。以紅腰豆為例,便需以100度煮半小時才可分解毒素。

營養師提醒,低溫慢煮要留意食物中心溫度,如溫度不足,會容易致腸道感染細菌。免治牛肉、豬肉亦不適合慢煮,因絞碎肉類時,會將外部細菌帶到肉中心,加上碎肉難以平均受熱,故不適宜慢煮。

一般煮食需以長時間或高溫才能殺菌,建議最少要攝氏70至80度,但頑固的細菌以孢子形式存活,即使加熱至90度以上,亦未必完全可殺死細菌。

空氣、溫度、時間決定是否安全

空氣、溫度、時間是決定慢煮是否安全的關鍵。抽真空能減少微生物滋生,因影響食品的細菌大部分是好氧性,抽真空能抑制這些細菌生長,故一般建議用真空食物保存機將肉類抽真空,然而,不少慢煮玩家貪方便,僅用夾子夾着袋子,或將肉放入密實袋,將空氣擠掉,代替抽真空,再直接丟入低溫水槽中烹煮,由於肉類沒有處於抽真空狀態,故很易引發食物安全問題。

於入密實袋的食物經抽真空後,水的熱力可快些傳到食物,減少食物長時間浸泡而滋生細菌的風險。惟一旦溫度控制不好,即使抽真空,細菌仍會滋生,許多細菌會產生耐熱性孢子,如仙人掌桿菌、李斯特菌、肉毒桿菌等,這些細菌孢子會在55度以下的溫度環境重新萌發,並在40多度的環境下滋長,因此一般都不建議在55度以下溫度真空低溫烹煮,更有些建議在60度以上,才是降低風險的最佳溫度。慢煮需留意食物中心的溫度,最少要達60度,煮45分鐘,否則容易引發腸道感染。

豬肉有寄生蟲需徹底煮熟

事實上,不是所有肉類都適合低溫烹調,如豬肉本身有寄生蟲,需徹底煮熟;牛及雞肉則視乎肉質,如瘦肉多,便適合慢煮,若是結締組織較多的肉類部分,需70度以上才可分解連繫結構,即使慢煮仍會肉韌及黏口。青口及蜆等貝類海產亦可能有寄生蟲,低溫並不能殺菌。三文魚及吞拿魚等,若養殖地點乾淨及食材新鮮,低溫煮或生吃也可以。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為你的健康找答案

讚好Facebook專頁(@sofitsogood)

追蹤Instagram專頁(@sofitsogood.ig)

訂閱YouTube頻道(@sofitsogood)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