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姜振宇
圖片 : shutterstock
青少年的「硬體」非常強大而敏銳,但是他們大腦裡安裝的「軟體」其實是貧乏的,所以在運作時必然會有新系統的不穩定性。
孩子不是壞, 只是思想還不夠成熟
他們思想的不成熟,主要有以下六種表現。瞭解了這些必然的規律,父母可以安心一些,因為這些惱人的狀況不是只有你家的孩子才會出現,而是每個青春期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常態。
一、非常理想主義,具批判性
青少年表現出不成熟的第一個特徵,是「理想主義」和「批判性」。他們會在內心想像自己的美好世界,但同時又會發現,現實和他們的理想有天壤之別,所以會產生很多不滿。
注意!這是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引導得越好,孩子的觀點就成熟得越快,情緒波動也會越少。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讓他們感受到一些扭曲。他們已經需要遵循一些成年人的責任和規則,但他們會對那些「虛偽」抱持高度的警覺,他們會諷刺、調侃、批評、貶低各種成人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會抨擊公眾人物。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比大人更懂得如何駕馭這個世界,覺得父母的看法多半是庸俗和錯誤的。
二、愛爭辯,理由一大堆
青少年總是不放過任何可以用來實驗和展現自己論證能力的機會。他們的大腦發育得非常好,而且剛學會邏輯思考,對這樣一個全新的超能力,當然會樂於大量運用,就如同鋼鐵人第一次完成裝甲飛行一樣,一定會希望能再進行更多更複雜的飛行訓練。
所以,青少年常會用列舉事實和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向父母辯解。比如:我為什麼晚回家,我晚回家為什麼有道理;我作業寫成這樣為什麼是可以的,儘管老師給了我低分,但我仍然有一大堆的合理性。父母聽了會覺得孩子特別好辯、叛逆、愛找碴,再加上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因而忍不住發怒與斥責。
其實,這種愛爭辯是失控的表現。本來一件不重要的小事,他們可能只是覺得有趣而加以關注。但是因為他們大腦發育得太快,又不希望自己犯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自然會努力施展自己的新本領—邏輯思考。
對於這樣的動機我們不需要否定,孩子確實是想用爭辯或詭辯來保護自己,但他們不是無賴式的胡攪蠻纏,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覺得用邏輯推理和爭論非常過癮、刺激,這是一種生理感受。
此時父母若用生氣和權威予以壓制,不但會破壞親子關係,也會抑制他們的大腦發展和信心。最佳的解決方法就是「認真」跟他們爭辯,把你優秀的知識和想法展示給他們看,刺激他們進行深度的思考與推理。孩子的努力運轉也會刺激大腦的能力,還能透過你的「認真」而感受到溫暖和支持。即使他們最後嘴上不認輸,你也可以判斷自己的「輸出」是否到位,繼而決定爭辯的結束與否。
也許有些父母會認為,明明就是孩子的錯,幹嘛花那麼多寶貴的時間陪著他、看著他強詞奪理,直接告訴他對或錯不就行了?我認為這是父母的價值觀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半小時的爭論如果能在智慧上使孩子折服,讓他們建立對父母實力的尊敬和崇拜,相信日後遇到很多問題都會事半功倍地解決。
三、優柔寡斷
青少年可以在大腦中產生很多種選擇,但是缺乏充分的知識和有效的策略做出正確的決定。比如,他們會糾結於現在是否可以先騎一下腳踏車,還是該去寫功課呢?是應該去練琴,還是可以先玩個手機呢?這些事情在成年人看來可能沒什麼好猶豫的,但他們通常會舉棋不定,左右為難。
這種情況不代表孩子優柔寡斷。在青春期時,基本上他們需要承擔的工作與責任不多,吃的虧比較少,學習的知識比較少,所以自制力和決斷力都偏弱。再加上他們大腦習慣自我膨脹,會覺得自己能力強大,可以做很多事,但實際上能力卻不足以做出最佳判斷。對父母來說,這種時候就是很好的引導機會,千萬不要一味地斥責。
四、言行不一
青少年會有很遠大的、正確的觀念和理想,但實際上可能連小小的完美都很難達成。
例如,他們知道要環保,知道為人要誠信,知道要酷,但是他們可能不愛坐大眾運輸工具,更愛坐私家轎車;他們說過的話可以不算數,可能隨時賴皮;他們也可以天天找一群朋友開無聊的玩笑,分享流行的遊戲。但這些行為其實一點都不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能力不足,而不是道德水準低落。父母先要肯定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在細微之處培養能力和意願,實現那些美好的理想。
五、自我意識強烈
青少年不但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感受,還會認為其他人都像自己一樣,思考同樣的事情,關注著同樣的焦點,而且人人都在看著「我」,但其實其他人根本沒有留意他。
因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存在(而且必然會在某段時間內產生巨大的影響),女孩子如果穿錯了衣服,就會覺得大家都在取笑她,進而產生沮喪的情緒。這種我們在第二章提過的「假想觀眾」心理現象,一直到成年才會慢慢消失,請父母不要太驚訝和焦慮。
六、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無懈可擊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都會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認為「那些規則只能用來約束其他人,但是我與眾不同,可以不必遵守。」
比如,別人不能抽菸,但是我可以;其他人不能說髒話,但是我可以;其他人不准談戀愛,但是我可以。
這樣的狂妄自大,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夠多的人作為參考範本,也沒有吃過什麼虧,自然就會覺得自己是很強大的。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必急著從道德觀點層面去批判他們,諸如,「你是在跩什麼?」「你以為你自己真的很厲害嗎?」……等。
這種「個人神化」的心理狀態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如果在青春期,孩子沒有「覺得自己很強大」的心態,才比較值得擔心。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叛逆,是為了想長大: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時報出版,姜振宇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