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人物專訪】史上最「hea」生態調查《南島蛾誌》? 天台紀錄南丫島飛蛾史

風火山林

發布於 2022年10月08日15:45 • 文西

一生匆匆,在漫長的地球史裏,人類的壽命僅是數十年光陰,更何況許多物種來又如風,離又如風,由出生到消亡只有數小時,卻在生態系統中擔當重要角色。記錄無疑成為連繫過去與未來的一道重要橋樑,今天的一筆文字、一幀照片,在當下或微不足道,但對日後的文明、科研的進步,或許會帶來關鍵的重要一步。專家以外,作為普通人,我們又可以為本土的自然生態記錄作出甚麼貢獻呢?《南島蛾誌》的作者陳錦偉(Stanley)如是說:「香港第一本中英對照的野外觀蝶手冊《香港蝴蝶》是由一位叫Paul Lau的攝影師在1997年編著出版,他也曾住在南丫島。當年有一個非生態學家的『傻佬』自資出了一本蝴蝶圖鑑;現在也有一個『傻佬』繼承這種民間記錄的精神,自資出一本飛蛾圖集。」

陳錦偉(Stanley)居於南丫島十多年,享受與山林為樂。
陳錦偉(Stanley)居於南丫島十多年,享受與山林為樂。
Stanley過往至今的著作,最右一本為新書《南島蛾誌》。
Stanley過往至今的著作,最右一本為新書《南島蛾誌》。

自言「傻佬」的Stanley,早在20年前已投入香港大自然的懷抱,閒時愛觀鳥、攝雀,親親大自然。原為平面設計師的他,後來從事過本地環境保育及生態教育工作長達10年,現已退休居於南丫島,與山林為樂。退休後的他沒有閒着,反而左思右想怎樣好好利用餘暇享受人生,直至兩年前他接手非牟利環保團體活在南丫(Living Lamma),決意為多年定居的南丫島作出貢獻,不時帶領島上淨灘、生態教育與導賞活動,隨後更以活在南丫的名義,自資出版《南島蛾誌》,藉禮物的形式,回饋團體創辦人一直在南丫島生態保育上的大力支持。

Stanley的南丫島導賞活動,會帶領大家觀察島上的獨特生態及動植物,包括這棵島上最高大粗壯的桉樹,有着貌似白千層的樹皮,具耐火的特性。(Iris 攝)
Stanley的南丫島導賞活動,會帶領大家觀察島上的獨特生態及動植物,包括這棵島上最高大粗壯的桉樹,有着貌似白千層的樹皮,具耐火的特性。(Iris 攝)

《南島蛾誌》收錄19科共347種在南丫島發現的蛾類,書中的記錄、文字、相片、設計及排版均由Stanley一手包辦。他幽默地說:「《南島蛾誌》除了是一份送給Jo Wilson(活在南丫創辦人)及前執委們的禮物,也是一份送給自己的退休禮物呢!我把此書視為第二人生的新開始,以及過去在南丫島生活的總結。以前從事『切雞佬』(設計佬),製作一本書於我而言不算困難,希望此書能為香港及南丫島的飛蛾史添上一筆民間記錄,為日後本地的飛蛾研究作出微小的貢獻,畢竟我認為本地飛蛾生命史,不論在圖鑑、資料、研究、平民科學調查及記錄上均較為貧乏,期望有前人的種樹,鼓勵到後人的灌溉。」

Stanley知道書本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希望以此為基礎,慢慢持續更新相關記錄及資訊,尤其物種的發現及演化日新月異,他會時刻審核及更新物種的名稱及分類。此外,他認為書中有些相片雖能基本辨認物種,但未盡清晰,希望日後能拍到更清晰的照片,令數據庫更完善。

行山詩人到生態記錄者

十年前(2012年),Stanley曾自資出版一本有關香港山嶺的詩集《行山》,被坊間形容為「生態詩人」。原來當時的他與蛾類早已結下緣分,書中〈馬鞍山——給患上強直性脊椎炎的明(二)〉一章寫道:

「路有點濕滑
再高的山坳已經不遠
雖然風大但是心緒平和
一尾白蛾貼伏在下風石塊上
潔素的翅脈微微顫動
意志顯然平實無誤」

文中的白蛾被清楚地描述出顏色、尾巴及翅膀的特徵,還有伏卧的姿態,於是問及Stanley現時會認出是哪一品種嗎?他想了一想,滿有信心地回答:「一點燕蛾!」連他自己也意想不到自己昔日的文字結合今天的認知,得以為馬鞍山的蛾類發現衍生出一項記錄。為此,他更認定即使一般人沒有相關學術背景,僅以業餘身份進行物種記錄及分類,也有其一定的存在價值。

Stanley的工作室藏了一個小書庫,細心發掘下有不少典藏書籍,開啟他對自然文學的興趣大門。
Stanley的工作室藏了一個小書庫,細心發掘下有不少典藏書籍,開啟他對自然文學的興趣大門。
十年前的詩集《行山》早已記載飛蛾的蹤跡。
十年前的詩集《行山》早已記載飛蛾的蹤跡。

自家露台發現未知螟蛾

《南島蛾誌》雖然主要憑iNaturalist及Facebook專頁「香港蛾蝶網」的蛾蝶愛好者辨認物種,有些亦只能分辨至亞科,進一步則需科學上的鑑定,但書中收錄的一種螟蛾新物種,可說是得到專家學者的協作參與,令Stanley驚喜萬分:「專家的求真精神最值得我們敬重、拜服。兩年前,我把這隻螟蛾的照片放上香港蛾蝶網求鑑定,但一直沒有人能辨認得到,後來我也『佛系』等待,終有一天會得到高人的指點迷津。某天,飛蛾專家Roger Kendrick主動聯絡我,他說他這半年間針對這隻未知的螟蛾,尋遍整個大英博物館的飛蛾館藏,卻也找不到相關記錄,因此他認定這很大機會是新的飛蛾品種,當時的我為之驚訝,這就是學者級的堅持!我自問沒有學者的厲害,但我也親身引證了另一個記錄,就是從來沒有人在自家露台發現過新物種吧,這也許是另類創舉。」

飛蛾專家Roger Kendrick憑Stanley的記錄,尋得新的飛蛾品種。
飛蛾專家Roger Kendrick憑Stanley的記錄,尋得新的飛蛾品種。

千變萬化頑強生命力

南丫島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而Stanley特別喜歡飛蛾,原來是受牠們頑強的生命力所吸引。他分享:「牠們神奇的進化、生存技巧、古怪習性非常吸引我,例如有些飛蛾的前後翅反差極大,一面平平無奇,另一面卻豔麗非常。當牠們遇上捕獵者時,便會展翅高飛,以誇張豔麗的一面嚇退天敵;牠們主要於夜間出沒,雙目進化至不反光,就像黑洞似的,用以在夜間隱藏位置,避開天敵;牠們的鱗翅結構亦發展至納米防水,甚至可以干擾蝙蝠的聲波回音,其中便有研究發現,長尾水青蛾的長捲翅尾可以干擾蝙蝠的聲納探測,令牠們不能捕捉到飛蛾的確實位置,就像隱形戰機一樣。」

訪問當日遇見尋花蜜的長喙天蛾,像蜂鳥,又俗稱「飛蝦」。(Iris攝)
訪問當日遇見尋花蜜的長喙天蛾,像蜂鳥,又俗稱「飛蝦」。(Iris攝)

為喜歡的事物留下印記,對於Stanley而言,從來不是一件苦差,他反而形容《南島蛾誌》可能是「史上最hea的飛蛾記錄」,僅靠家中露台的一支白光管燈,一幅白牆及一部相機便成事。然而,他亦希望藉此鼓勵大眾,一起進行簡單的民間觀察及記錄,可能在城市的天台,在屋邨的走廊,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他也順道分享Roger Kendrick教導他有關物種紀錄的標準,比如盡可能的拍下物種的正面、側身、頭和尾的近鏡,並紀錄發現日期、時間和地點,與此同時強調專業生態記錄的必要性,還需更多的專業記錄工具輔助,期望民間觀察及專業研究能雙管齊下,為香港的自然生態記下歷史一頁。

Stanley形容《南島蛾誌》可能是「史上最hea的飛蛾記錄」,僅靠家中露台的一支白光管燈,一幅白牆及一部相機便「成事」。
Stanley形容《南島蛾誌》可能是「史上最hea的飛蛾記錄」,僅靠家中露台的一支白光管燈,一幅白牆及一部相機便「成事」。

文:文西

攝:文西、Iris

世上無聊事,只靠有心人;無聊的日子,都總有意思,最喜歡無聊事認真做。

FB: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shot.simplelife

IG:https://www.instagram.com/simpleshot.simplelife/

▼ Follow 風火山林

Website:https://hikingwindfire.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ikingwindfir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ikingwindfire.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