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腦癌】成因不明 多項症狀同時出現不可不慎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更新於 2021年07月19日00:16 • 發布於 2021年07月19日00:16

腦腫瘤在香港並不罕見。腦部大致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是人體機能的總指揮,由兩個橢圓形半球組成,每個半球有4個組成部分,包括腦葉、額葉、頂葉、顳葉及枕葉,各自控制身體不同機能。當局部腦組織發生不正常分裂增殖,會形成瘤塊,有機會是良性,也有可能是惡性,即俗稱的腦癌。

良性腫瘤的生長緩慢,極少擴散,對健康威脅不大;惡性腫瘤的生長速度則相對較快,會侵害及壓迫附近的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及身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分原發性及轉移性兩種

腦腫瘤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兩種。原發性腦腫瘤是指腫瘤在原本的位置上不斷生長及變大,可以屬良性或惡性。腫瘤一般以原發處的細胞命名,較常見的是膠質瘤(Glioma),如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便是由星形細胞病變而成,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屬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亦容易復發。

另一種常見的原發性腫瘤為腦膜瘤。腦膜是腦部外層組織,多為良性,長得慢,病者多為70歲以上的長者。腦下垂體瘤亦多為良性,腦下垂體主要控制人體的荷爾蒙,與甲狀腺刺激素、泌乳激素、生長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各種荷爾蒙有關,一旦產生腫瘤,便會影響內分泌。台灣影星林依晨曾於26歲時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同年動刀切除,術後至今狀況穩定。

腦腫瘤並非不治之症

原發性腦腫瘤在本港19歲以下人士屬常見癌症。腦腫瘤並非不治之症,隨着不斷出現新療法,只要及早發現腦腫瘤及接受治療,痊癒率亦甚高。

轉移性腦腫瘤,又分局部轉移和遠距離轉移。前者指惡性腫瘤由身體其他地方游離原來的地方,轉移到腦內,此情況最常見於鼻咽癌。遠距離轉移則指癌細胞經過血液轉移至腦內,形成一個或多個顱內腫瘤,如肺癌和乳癌。遠距離轉移有時會在原發性腫瘤治療後很久才被發現。

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腦腫瘤的成因,只有少數病例相信與先天性、遺傳或化學因素有關,故可謂防不勝防。有專家指,手提電話的幅射有可能導致腦腫瘤,但此說法尚待進一步研究。

腦腫瘤成因未明,但以下因素有可能增加患腦腫瘤機會:

  • 年齡:任何年齡人士均有機會患上腦腫瘤,但以40歲以上人士的風險較高;部分癌瘤如髓母細胞瘤幾乎只在兒童身上出現
  • 性別:男性患病機會率較高
  • 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神經膠質瘤
  • 化學物質:因工作而接觸輻射物、甲醛、氯乙烯和丙烯

良性腦腫瘤亦需小心處理

一旦身體其他器官出現良性腫瘤,並不會構成即時危險或對生命構成威脅,如良性的皮膚腫瘤(粉瘤)、乳房纖維瘤等腫瘤,都可以選擇追蹤觀察,不一定要急於拿掉。然而,長在大腦中的良性腫瘤,情況便大大不同。人的腦袋被堅硬的頭殼包圍,協助抵抗外來撞擊,保護裡面如豆腐般軟綿綿的腦組織。若腦內的空間被腫瘤佔據,便會壓迫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各項功能,故即使是良性腦腫瘤,亦需要小心處理。

若良性腦瘤長在運動區附近,即使只有1、2厘米大,亦有機會因為壓迫到掌管運動的腦區而令病者肢體無力,手腳不聽使喚。若腫瘤不是長在功能區,便要等它長大至4、5厘米以上,使腦壓升高而令病人出現症狀,才能被發現。

腦瘤的症狀不會出現得太快,故病人本身容易忽略,家人也不太容易察覺有異,除非是一些類似中風(手腳無力、言語混亂、臉歪、嘴斜)的症狀,才讓人較具警覺。

由於腫瘤本身或相關治療可能令腦部某些部分受損,令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影響聽覺、視覺或四肢活動等,故病人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及職業治療,透過一連串的復康訓練,協助回復各種應付日常生活的身體功能。

活好的So Fit So Good

為你的健康找答案

讚好Facebook專頁(@sofitsogood)

追蹤Instagram專頁(@sofitsogood.ig)

訂閱YouTube頻道(@sofitsogood)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