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思直說|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難題。無論是學生、上班族,甚至專業人士,都曾經有可能無意識地滑手機、整理桌面,或是突然對房間打掃產生興趣。拖延不只是懶惰的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涉及了大腦獎勵系統、情緒管理和行為模式的調整。以下是5種實用技巧能幫助克服拖延,提升行動力。撰文:林震醫生 │ 責任編輯:YK@Medical Inspire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醫思直說|拖延症搵上門,沉迷手機無動力!精神科醫生力推5招,逐步克服拖延
1.「兩分鐘規則」:降低行動門檻
拖延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啟動困難」(Activation Energy),也就是我們覺得開始一件事情很難,於是選擇逃避。兩分鐘規則(Two-Minute Rule)由生產力專家 James Clear 提出,核心概念是:如果某件事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就立刻去做;如果任務過於龐大,則從「兩分鐘內能做到的部分」開始。例如,想培養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穿上運動鞋」這個小動作開始,讓大腦習慣於行動,而非拖延。
2.「番茄鐘工作法」:運用時間壓力
番茄鐘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是一種利用時間限制來對抗拖延的技巧。方法很簡單:設定計時器工作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完成四輪後休息較長時間(15-30分鐘)。這種方式利用了心理學上的「時間壓迫感」來驅使我們行動,並且提供短暫的獎勵(休息),減少大腦對長時間工作的抗拒感。
3.「未來自己vs. 現在自己」:運用情緒管理
心理學研究顯示,拖延的核心問題往往不是時間管理,而是「情緒管理」。當我們拖延時,其實是因為我們的「現在自己」無法立即感受到「未來自己」的痛苦。為了讓未來的自己不會後悔,可以嘗試「時間旅行」想像法——想像如果現在不做這件事,未來的自己會面臨什麼後果。例如,可以問自己:「如果我現在不開始準備這份報告,明天的自己會不會焦慮到睡不著?」這種技巧能夠讓我們對未來的責任感提升,進而行動起來。
4.「實驗心態」:減少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拖延的一大元兇。許多人因為擔心做得不夠好,乾脆選擇不做。然而,心理學家建議我們採用「實驗心態」——把事情當作一場實驗,而非最終評判。例如要寫一篇報告,先寫出一個「草稿」,告訴自己這只是測試版,不需要完美。當大腦不再認為這是一場「輸贏之戰」,就更容易開始行動。
5.「誘惑綁定」:結合快樂與任務
如果一件事讓你感到痛苦,不妨將它與快樂的事物綁定在一起,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誘惑綁定」(Temptation Bundling)。例如只有在跑步機上才允許自己看喜歡的影集,或是只有在讀書時才可以喝喜歡的咖啡。這種方法利用「即時獎勵」來提高執行動力,讓大腦不再抗拒。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心理學上的「行動阻力」。透過降低啟動門檻、時間管理、情緒調整、實驗心態,以及誘惑綁定這些技巧,這樣可以更輕鬆地戰勝拖延,提高效率。下次當出現拖延時,試著選一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中,讓「現在的自己」變得更有行動力!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HKU)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FHKCPsych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FHKAM (Psychiatry)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老人學理學碩士 MSc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CUHK)澳洲蒙納殊大學家庭醫學碩士 MFM (Monash)澳洲蒙納殊大學兒童心理治療學文憑 Grad. Dip. Child P.S. (Monash)悉尼大學兒科文憑 DCH (Sydney)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深造文憑 PDipCAH (HKU)香港中文大學婦女健康學士後文憑 PDipWHS (CUHK)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文憑 DCPsych RCP&S (I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