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Offbeat.Geeky.《爆炸頭拿破崙》

FilmBurns

發布於 08月18日09:00 • 嚴尚民

《爆炸頭拿破崙》(Napoleon Dynamite)上映廿周年,香港戲院會放映 4K 修復版,某發行商入面似乎有「Vote for Pedro」的有心人。貴為邪典經典,Napoleon Dynamite 的 cult followers 聞訊,自然會到戲院捧場,但有幾多當年已在大銀幕一睹風采呢?根據電影香港譯名紀錄網站「Play It Again」提供的資料推斷,《爆炸頭拿破崙》在 2004 年亮相時,香港並非其巡迴站(可能當年電影節曾上映過數場?),估計此片的香港擁躉,應該是通過影碟、互聯網和串流平台,初次見識到拿破崙我行我素的獨特風姿。

究竟圍繞著愛達荷偏遠小鎮上的一個 geeky 高中生的故事,為何會成為了 Cult Classic?這實在有太多可以討論的地方。不過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它並不是一部 sleeper hit。導演 Jared Hess 改編自己在高中時和拍檔製作,於 2002 年 Sundance 電影節大受歡迎的短片《Peluca》,堅持起用名不經傳的演員 Jon Heder,以 40 萬美元成本完成長片《爆炸頭拿破崙》,在隔年再次參加 Sundance,結果大受歡迎,一夕成名,票房大收四千四百萬美元。而電影被「邪典化」的原因,亦跟大部分邪典電影殿堂迥異。例如《瘟室》(The Room) 被譽為邪典中的邪典,是因為它陳腔濫調、自編自導自演的 Tommy Wiseau 對作品的信心,與作品水平形成強烈反差(常以自己的大頭照為《瘟室》推廣,在大型廣告版和雜誌宣傳電影的私人放映),漸漸成為口耳傳聞的 cult 片。影迷甚至會在電影播放中途掟匙羹,唸出電影的經典對白。但用一個較嚴格的(現代)電影美學來看的話,《瘟室》難登大雅之堂,為人傳頌是因為作品夠 camp(如不是 kitsch 的話)。但從這個角度來衝量《爆炸頭拿破崙》的話,它實不符合所謂邪典的價值。

《爆炸頭拿破崙》的電影手法,放回二千年初的語境,可算相當原創。導演通過電影的拍攝和剪接手法,充份展示拿破崙的格格不入(oddity)和非主流的價值觀。當荷里活電影以無縫剪接要觀眾投入,《爆炸頭》卻透過 off-beat 的方法令看者對電影的環境(加上美術和選景)和角色多了一點距離——偏偏這正是「正常」大眾和角色的距離。這種處理手法簡單,卻非常聰明,而且收效——拿破崙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對面馬路的阿伯,正準備用散彈槍「人道毀滅」一頭老乳牛。但當他開槍時,散彈槍卻卡了彈。此時,載滿了學童的一架大巴士駛過,擋住了阿伯和乳牛,打亂了這場處決戲的節奏,卻令這場簡單不過的戲多了一重意義。電影並沒有再剪回阿伯和老頭的那一頭,依舊拍著那輛黃色大巴,然後「嘭」一聲,以牛的嗚呼和小童的慘叫作結。

Jerad Hess 把玩剪接和時機,去表達拿破崙充分斥著原始暴力與荒蠻的成長環境。然而作為主角的他也不是特例,這個環境衝擊鎮上的每一個小孩,包括大巴上的一群和看過太多而近乎麻木的拿破崙。觀眾如看慣荷里活電影,會被這種剪接處理殺個惜手不及,但不少的經典,如北野武的《花火》和 Aki Kaurismäki 的《列寧格勒牛仔》(Leningrad Cowboys)系列等,均採用 off-beat 的方法,帶出電影獨特的世界觀。無所適從的節奏,令觀眾不可能完全代入拿破崙,卻又對他的經歷有共鳴——難以融入群體,對自我懷疑等成長的迷惘。

不過電影成了邪典,極大可能是因為《爆炸頭拿破崙》成了 geek 電影的先軀者。電影中描述拿破崙和兄長 Kip、同學 Pedro 不被同學接受的怪行,今日看來,就像 geek 的定義一樣,由負面的「古怪」變成了正面「有個性,和對喜愛的事物熱衷」。 因為無遠弗屆的 cyberspace 光速發展,人在網絡的時間比真實世界還要多,被人話你 Geek,可能係一種 Badge of Honor。而電影的講故事手法,早就被荷里活吸收(《銀河守衛隊》結尾的 dance-off,不難令人聯想起《爆炸頭拿破崙》)。想著想著,《爆炸頭拿破崙》實情也不算太 cult 吧?電影再度得到關注,可能導演也始料不及。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