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靜君談心室
圖片 : 達志
最近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受到很多討論,女主角陳嘉玲年近40歲,赫然發現自己沒車沒房沒老公,然後還丟了工作,正式加入魯蛇行列。這故事勾動起諸多的女性心有戚戚焉,朋友J每回追劇必哀號,「所以呢?一個人有什麼不好?!」
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說到底,人到最後終究是一個人。
「終究只能一個人的孤獨」,這是人們有意無意逃避現象,當身邊有人或陪伴或簇擁,會讓人暫時忘記這樣的現實。
從哲學的角度說,為了逃避直視孤獨,人們會找很多很多的遮蔽物來讓自己不要看見,例如專注於事業、不斷的在感情載浮載沉、將焦點放在子女等他人身上等等。
在尋常的生活裡,有時候人們以為可以躲避孤獨,例如結婚生子,這樣相互羈絆,但是這只能逃得過一時,況且結婚可能會離婚,沒有離婚也可能在兩人個的世界裡,一人寂寞。
過得了這些關卡,當年紀愈來愈大,小孩開始離家,面臨空巢期,甚至未來也因為另一半過世而變成獨居老人。
順著這個脈絡,沒有結婚的人只是更常一個人。
四人份的孤單
「所以,一個人有什麼不好?」
朋友J這樣的疑問,是在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反辯。其他朋友安慰她,人家俗女的原作者說單身女性只要夠老,就不會有人問起結婚的事情。
J說,「錯!我都快要更年期了,還是有人關心我的子宮,問沒有小孩會不會後悔?」,不然就是激勵大師般瞎打氣,「東區辣嬤60幾歲還能交20幾歲的小男友,妳不要妄自菲薄。」
事實上,J工作順利,活躍於社團,周末登山,長假則跑國外,過得有滋有味。那些包裝在關心下的價值觀讓J不開心,好似自己選擇單身的生活礙到人。
另一個朋友K則感概說,忙了一輩子都在拉拔孩子,照顧家庭。
現在兩個孩子在外讀書,假日也不回家,反倒先生不上班就杵在家,指揮東指揮西,霸著沙發看政論,看了真礙眼。K說,自己是四人份的孤單一人享用,真羨慕獨身的J過得自在。
一個人過得很好
不管是J的主動選擇,或是K的被動成為一個人,對於生活,要問的是,「該如何一個人過得很好?」
從我的觀察裡歸納,要一個人過得很好,只要做到兩件事情就足夠。一是能夠感受滿足,二是能做到不過度依賴。
感受滿足
滿足的感受來自於個人內在,和物質擁有的多寡無關。回頭看幼童,一個小遊戲就是呵呵的開心著,成年之後這樣的能力在社會化過程漸漸消失。要重拾滿足感受,需要重新溫習。
享受滿足要先讓心騰出空間,首先停止用抱怨的語言,抱怨會將人引向負向的情緒。試試看,光是停止抱怨,就能省下很多心力。
接著,有意識的感受自己的成長,把自己當成一個新生,像問小朋友一樣問自己「今天妳做甚麼事情讓自己開心」、「今天妳學到甚麼有趣的東西」、「今天妳遇到甚麼有意思的人」,這些問句會把人導向正向的領域。
試著每天做一小點讓自己可以提出具體的回答。當妳在成就自己的過程,也會自然的擴充生活領域,
不過度依賴
在關係裡面需要他人,適度的依賴是健康的,但過度依賴則不是好事。一個人要過得好,不要過度依賴很重要。
過度依賴是把對方當成自己,極端的如「沒有你我也活不下去」,過度依賴相當於是把自己的意志交給別人,沒有自己的主張、想法,更不要說自主的行動。
有如開車時方向盤交給別人時,需要走哪一些路,怎麼拐,怎麼彎,路況如何,常常是沒有印象的。
依賴的可怕在於它會形成惡性循環,愈是依賴他人,愈會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愈是不相信自已,就會愈依賴他人。
從生理的觀點來看,腦神經需要刺激,當妳愈不用時,能力就會愈退化,愈退化就會愈不想動。
訓練自己這樣做
熟齡的依賴仍是有改善方法,要培養自己的獨立,可以從這些小地方著手:
戒掉說「都可以」的習慣:
「要吃什麼?」、「要去哪裡玩?」,如果妳常用「都可以」、「沒意見」回應,也許妳以為是體貼對方,或是隨和,其實這是依賴者的慣用語。
不表示意見就不用負責任,無意識裡,妳在把責任推給對方,要改變依賴的習性,要戒掉讓別人決定的習慣。
戒掉「堅持己見」的固執:
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硬要對方認同。
這樣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主見,但骨子裡是對積習的過度依賴,而且通常對方並不是真正認同,而是遷就與配合,這樣無法達到真正的交流,日久,只會讓自己更孤立。
戒掉「堅忍」的態度:
到了熟齡,不要再一昧堅忍的態度過日子,這樣不僅讓自己受苦,也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熟齡者還要學要能夠適度學習倚靠,尤其是專業機構,不依賴自己的好強。
當人能夠感受到滿足,學會不依賴,就不會苦苦外求,不會因為慾望、遺憾等等缺口而一直想要補償。
當自己是滿足的時候,有人在一起時,是與人連結的喜悅,孤獨時,就是能與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留言 1
reLax♀♂DonTdo_it
好長篇呀
2023年08月26日02:5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