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時尚

專訪Yuja Wang王羽佳:我只是音樂和聽眾的中間人

Marie Claire HK

更新於 2022年09月28日13:16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8日13:16 • Monica Ng

王羽佳的名字在古典音樂界享負盛名,其鋼琴演奏以技巧高超著稱,經常獲樂評家形容為「完美無瑕」,風格大氣硬朗,纖纖十指每次都能在黑白琴鍵上迸發出強大力量;另 一方面,她在台上的的穿著打扮也是圈內圈外的老話題,對此她多年來都是一笑置之, 甚至曾言:「如果表演時我的情緒是如此赤裸,為何不能穿我平時的衣服做自己?」

孤獨的鋼琴家

從對衣著的選擇,到爽朗的語調,還有一頭颯爽短髮,以至揮灑自如的豪邁演奏風格,王羽佳那份忠於自我的獨立個性,由內至外都十分鮮明突出。「我從14歲之後,就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生活,我覺得這可能影響我在生活上變得比較獨立。」 那年她隻身前往加拿大皇家蒙特音樂學院當交換生,然後15歲就贏得美國阿斯本音樂節協奏曲組大獎,獲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錄取,師從Gary Graffman。現在的她定居紐約,但疫情前大部分時間都在全球各地巡迴演出。「鋼琴家在兩個方面跟別的音樂家不太一樣,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器,我們鋼琴家永遠是一直在適應一件新的樂器,所以適應性比較強。」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Yuja Wang (@yujawang.official)

她又舉例說弦樂和管樂手大都與樂團一起演奏,即便是弦樂獨奏,也都是與鋼琴一起演奏。「所以鋼琴家非常獨立,練琴時也就只有你和鋼琴。聽起來是挺孤單的,但其實也不是,算是一個自我了解的機會,令自己可以很喜歡自己。獨奏的這種『隔離感』能讓我感受自我,同時這種『孤獨感』也令我更想與別人交流,無論是從音樂上、從生活上。」

「我只是音樂和聽眾的中間人」

若說王羽佳沒有天賦是不可能的,雖然父親是敲擊樂手、母親是舞蹈家的成長背景,讓她自小就活在音樂氛圍當中,但其早年的訪問已透露出她恍如與生俱來的「特殊技能」,音樂記憶力超強的她,能隨時演奏出200多首鋼琴曲和30多首協奏曲。「指揮會不跟我商量就隨便點一首曲,彷彿我是個iTune播放器。」 跟絕大部分的鋼琴家一樣,她日練最少8小時,而且從未感疲憊,非常樂在其中,因為對她來說,「音樂本身就是一股能量」,而這股能量足以賦予她力量,並同時將這份力量傳遞給聽眾。「即使昨天(受訪前一天,王羽佳剛於歐洲知名夏季音樂盛會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表演完第一場)連續彈了兩個小時,我也沒有感覺疲累,投入音樂當中,讓我有一種身心得到釋放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吸收感情的狀態。」

她形容音樂於她就如同冥想一般。「有時比較孤單的時候,聽音樂令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她說自己只是音樂和聽眾的中間人,協助將音樂演繹出來,讓聽眾感受到旋律當中那股澎湃力量。「有時候不光是感動,也有比較野性的釋放。當你在音樂會上沉浸在音樂中很久,your brain wave is different afterwards,你不會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有甚麼變化,但會不自覺地對生活產生新的看法。」 她認為自己的音樂路算是順利的,而這麼多年來,她對古典樂都保持著一顆好奇心,不斷突破自己,而這正是她對古典樂擁有無窮熱情的原因。「每次表演的時候,我都會努力去構思如何去豐富每一段曲目。我每天都能從古典音樂中學習、吸收、創造,當它變成了我的樂趣、一種生活狀態,就自然而然地充滿熱忱。」

(音樂帶來的)不光是感動,也有比較野性的釋放。當你在音樂會上沉浸在音樂中很久,your brain wave is different afterwards,你不會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有甚麼變化,但會不自覺地對生活產生新的看法。

她覺得音樂家在台上是很外在的,但是需要很多內在的力量,而這份力量,她可以透過讀書、看電影、冥想得到。王羽佳又特別提到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語帶欽佩。「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引導我思考音樂對社會有甚麼貢獻,音樂對人類有甚麼貢獻,這類比較宏觀的問題,也從微觀的角度思考具體哪種曲目、甚麼方式更能吸引觀眾,或是能讓觀眾更了解自己、更了解音樂,更了解社會,更了解自己為甚麼要存在。」

美好之事都需要時間

王羽佳成名早,名氣之大讓她在2009年就獲邀成為勞力士代言人。「我很感恩能與勞力士合作了大概13年的光景,因為它對藝術和體育等等各種方面都非常支持。當然對我來說,我尤其感謝他們對藝術領域、藝術盛事的鼎力支持,像是奧地利薩爾斯堡藝術節,能參與其中,我倍感榮幸。」

她也認為勞力士腕表不但能夠提醒她時間,也鞭策她每天都要有品質的度過,做一個有品質的人。「有品質的一天,我覺得就是每一刻都是有意識的思考,每分鐘都不能荒廢。從想到做,然後養成習慣,繼而尋求可以奉行一生的生活方式。」說起腕表,她也想到時間,並認為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像是古典音樂或是去一個live performance,都是需要時間的。現在社會上大部分出現於Instagram或是TikTok這些平台的事物,都是幾秒鐘之內發生的事情,隨時都能跳到下一首曲子,僅會有short attentions。但是音樂會就截然不同,生活上有價值的東西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的。」

有品質的一天,我覺得就是每一刻都是有意識的思考,每分鐘都不能荒廢。從想到做,然後養成習慣,繼而尋求可以奉行一生的生活方式。

然而,當談到藝評界有聲音認為就是在這時間碎片化的節奏急速時代,大眾對於音樂和藝術的感知正逐漸退化,她對此種說法卻非常不以為然。「我覺得每個年代大家都會有歌頌過去、諷刺當下的現象,這是一個很負面的而且也不正確的想法。以我的感受看,從去年5月我重新演出開始,大家對古典音樂的需求更多了,無論是鋼琴音樂會或者是管弦樂,抑或是歌劇、舞劇,大家都更想去現場感受音樂。」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Yuja Wang (@yujawang.official)

她認為關鍵是有沒有敢於突破。「如果一直以一個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方式展現音樂,聽眾可能會失去興趣。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突破,以十足的熱愛投入古典音樂的豐富與創新中,相信也會得到聽眾非常熱情的回應。」

從突破中再探世界

也許因為又再重啟全球巡迴表演的生活模式,亦也許因為從小就是一位「空中飛人」鋼琴家,一向熱愛閱讀的王羽佳,最近的選書似乎也透露著她所關注的事。「我最近在看跟移民相關的書籍,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Ignorance》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對於移民來說,你在別的國家永遠覺自己是外國人,但是你過了很長時間回到自己的國家,也會覺得自己是外國人。」 她也表示最近看了不少跟音樂相關的書籍,像是Ian Bostridge的《Schubert's Winter Journey》,還有德國鋼琴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著作。「以前我不想讓語言來表達音樂,現在我倒覺得,如果有合適的語言能做表述的話,它表達的音樂,可以讓我看到新的世界。」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cantilado (@acantiladoeditorial)

猶記得她在6年前的《瑪利嘉兒》訪問中,的確說過「怎可以用文字把音樂寫出來?怎可能把瞬間的東西分析?」表示自己在表演過後會詢問業內人士意見,但從不看網上樂評。看來王羽佳不但在古典音樂中不斷尋求突破,也在探索這些突破的過程中,突破以往的自己,在新的世界中獲得更多力量,再於台上以昂揚樂韻向知音人釋放。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Yuja Wang (@yujawang.official)

Text: Monica Ng Photos courtesy of Salzburg Festival/Julia Wesely, Rolex/Reto Albertalli and Paola Kudacki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