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同理心能拯救世界嗎? (下集)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發布於 2022年09月04日09:08

明瞭同理心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一如其他心理機制,過於依賴甚至濫用同理心會招致惡果。對個人而言,過多地同理他人會耗竭心靈。相信大家都曾有以下經歷:有朋友受情傷所困找你訴苦,無非是抱怨對象的不是和「放負」。神奇的地方在於明明受情傷的並非自己,一頓口沫橫飛之後連你自己都開始覺得焦躁和疲憊,被朋友的負能量傳染。這正正是因為我們在關懷他人時,自然地以自身代入他人,通過體驗他人情緒來理解從而幫助對方。我們會因為同理心而被迫不斷接收他人的情緒,而人的心智容量有限,長久之下自然會覺得困乏且難以忍受。

——

失控的同理心甚至可以干涉整個社會的運行原則。

同理心的運作就像一盞聚光燈:當我們在同理一個人或者特定群體的時候,整個內心都被他們的情感所填滿,只能夠關注當下的同理對象而忽略了大體。作者指出,同理心固然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投射在需要幫助與關懷的地方,例如近年有越來越多媒體報導和披露罕見病患者的慘況,大眾同情他們,給予捐款並敦促政府作出政策改善。但很多時候我們所同情的苦難者不過滄海一粟,有更多我們未有同理的人承受了更多的苦痛,同理心的聚光燈使大眾看不見光線以外的黑暗,基於同理心的行為甚至可能侵害其他苦難者,釀成道德上的不公。

——

丹尼爾.巴特森(C. Daniel Batson)進行了一個實驗,告訴受試者有一位名為雪莉的女孩罹患絕症,正排隊等待治療並讓他們觀看她的訪談片段。當問及他們會否將她調動到名單較前面的位置,多數人傾向將她的順位往前移。

但排除同理心的影響,我們不難想到排名在雪莉之前的也是痛苦的病人,他們排在前面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較早提交申請,又或者病情較嚴重而獲得優先權,他們生命的重量絕不比雪莉輕。受試者的偏頗破壞了公平的排隊機制,更可能褫奪他人性命。同理心的力量超越了公正性——一個普羅大眾所認可的社會原則,導致一個違反道德的決策。

盲目的同理心可以釀成紛爭。同理心本身就蘊含了個人偏見,對待不同的對象,我們的同理心會展現強弱之分,例如我們同理自己的親人多於陌生人、同性多於異性。(Look into in-group out-gorup)我們對與自己處於同一群體的人更照顧、偏袒,對外人則否。我們不需否定這些偏見的合理性,但也不得不承認以這些偏見作為行事標準極不可靠。

——

早前瑜伽女教練被前男友謀殺案之爭議某程度上是同理心惹的禍。我們可能會認為是部分人欠缺同理心,無視死者的遭遇及其親屬的情緒故顯得冷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即使有多欠缺同理心也不至於偏激至此,這種無緣故的憎恨情緒理應另有源頭。同理錯誤的對象塑造極端思維,偏激的網民選擇過度同理一個不完全真實、被女性欺壓的男性形象,情感擊潰邏輯因而作出不理性甚至侮辱女性的言論。同理心的差別待遇在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

這種偏頗亦延伸至國族身分。一個成功的國家往往離不開穩固的集體身分認同,而無可否認這種群體身分是必要的——它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基石,基於共同的身分群體內的個體建立彼此的基礎信任,社會活動才能得以進行。而群體身分亦會讓他們變得較親近,然而這種特質有時候會為極權所用以鞏固權力,例如他們可能通過誇大、扭曲歷史來製造假想敵,以各種宣傳手法凸渲染昔日國人被假想敵摧殘的苦痛,以同理的苦楚蓋過暴政之苛,甚至製造極權統治的正當性,讓國民心甘情願地受其擺佈,甚至言聽計從。某強大國家的「戰狼式」政治行為正源於此,扭曲的同理心使人在他國遭難時歡欣鼓舞、遇到些許批評時惱羞成怒。苦難固然存在,但要以先烈之難為後世之苦,那是何等的諷刺!

——

用理性點綴同理心?

面對這樣的同理心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失控的同理心》一書指出理性是我們感性錯誤的最終解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性作主導,受同理心驅使前多運用理性思考,反思舉動可能帶來的結果,就可以避免它把我們帶到錯誤的方向。以文首所提及的捐款事件為例,捐款人正是通過審視照片、繼續追查而得見端倪。

同理心的弊端未使它乏善可陳,雖然它並非善心的源泉,但能觸動人既存的善念,甚至可能是康德所言普遍性道德原則的實現基礎,同理心與道德仍然相輔相成。我們無需因噎廢食,而是應該探尋運用同理心的正確方法。用理性點綴同理心,不被泛濫的情感所惑,以理性輔佐感性,以感性啟發善行,我們就能實現善良的同理心。

作者: Oscar Lam 【原文及參考資料請到樹洞文集】@treeholehk.psychology

————————

📚 讀書會 -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日期 | 2/9/2022(五)

時間 | 7:30pm - 8:30pm

地點 | 樹洞香港

詳情及報名 | link in BIO

「道德綁架」、「情緒勒索」詞彙近年屢見不鮮,大小議題都會扯上道德考量。

在世界歌頌同理心的美好之際,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卻反其道而行:「真實世界裡有許多善行義舉和同理心無關,但我們對此時常視而不見,習慣將一切歸功於同理心而忽略其他因素。」

他在《失控的同理心》書中明言善舉不一定出自同理心,同理心不是一個好的道德指引,同時為人類理性辯護,主張慎思明辨才是面對世界的合宜態度。

這次讀書會,我們會簡單講述作者的論點及例證,一同分析書中的例子,討論同理心在現今社會中的定位。

▼Follow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Website: https://treehole.hk/blo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ktreehol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reeholehk.psychology/?hl=zh-tw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