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博愛變搏鬥?老人逼讓座嗆「爸媽怎生的」…心理師揭背後藏「需要被保護的脆弱」:台灣人欠缺這教育

幸福熟齡(台灣)

更新於 07月09日01:17 • 發布於 07月09日01:17

作者 :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

日前北捷在1週內接連發生2起讓座衝突,讓「博愛座存廢」再度躍上媒體版面。為何「博愛座」變成了「搏鬥座」?是特例、還是已經成為日常?心理師王聖華剖析,事件中情緒高張的狀態,其實背後可能藏著是需要被保護的脆弱,只是欠缺情緒教育的我們,很少去碰觸跟揭露而已。

日前台北捷運接連發生2起讓座衝突,一名年輕OL連上12小時的班,疲累坐在博愛座休息,卻遭長者要求讓座,另一位長輩則在旁邊幫腔,OL被逼道歉後不堪受辱,竟額頭撞柱血流滿面。另一起則是年長者要求年輕男乘客讓座,被拒絕後竟用雙掌合擊對方頭部,嗆聲「爸媽怎麼生的」,最後被年輕男提告傷害。

「博愛座」什麼時候變成「搏鬥座」?這個是特例,還是已成為日常?我自己的經驗其實還是特例,因為我觀察到的大部分長者都還是友善、或者說內斂的。

但為什麼「博愛變搏鬥」在最近變得如此頻繁常見?除了網路渲染的威力,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事件裡對立的雙方身上,觀察到他們內心狀態的2大共同點。

一、生活中的許多「應該」

每一回的博愛座之亂,年長者的謾罵內容幾乎不外乎:「年紀輕輕不應該坐博愛座」、「看到老人就應該要讓位」、「學生不應該回嘴」、「年輕人應該要尊重老人」等等。

每個人都有一些堅定的信念跟想法,但若這些信念已經變成「執念」,就會大幅度影響生活中與人交流的品質,因為你的「應該」,或許是他人的「不應該」,只有放下「應該」,才能開啟真正溝通跟解決問題的管道。

二、行為裡的許多「憤怒」

其實會被爆料、PO文公審的,都是一開始出口就帶著許多情緒的人。沒有人喜歡突然被高張情緒侵擾的感覺,就好像你突然碰到滾燙的熱水,保護自己的身體反應會優先於頭腦思考;因此坐在博愛座上突然被罵的人,其所產生的自保動作,通常也會引發指控者更激烈的反應。

情緒是引領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東西,因此情緒的成熟,也才代表一個人的成熟。但情緒成熟,並不代表一直處於穩定狀態,而是能看到自己有情緒,並且適時地陪伴著自己的情緒。

這些「應該」跟「憤怒」,或許都代表著內心有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可能是生理需求沒被滿足,老人家真的人不舒服、也需要坐下;

—可能是尊重需求沒被看見,過往曾經被不尊重的經驗,引發了「如果他不讓座就是不尊重我」的信念。

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各種原因,導致人們忽略了博愛座是「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坐」,而不是老人座。但是上述那些高張的狀態,其實背後可能藏著是需要被保護的脆弱,只是欠缺情緒教育的我們,很少去碰觸跟揭露而已。

願我們的社會能有越來越多正確的情緒教育,不要讓「應該」跟「憤怒」成為了生活的主旋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