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留下舊養分 種出新建築

明報

更新於 2022年09月15日18:22 • 發布於 2022年09月15日20:30
重建客家村–鍾宏亮率領中大建築學院團隊,在沙頭角梅子林就地取材,糅合實驗建築的想法,重建客家村落。(主辦單位提供)
重建客家村–鍾宏亮率領中大建築學院團隊,在沙頭角梅子林就地取材,糅合實驗建築的想法,重建客家村落。(主辦單位提供)
大學道2號–「戰後建築研究檔案」團隊保留了大學道2號部分構件(中),配合AR技術,如同重返已拆卸的大學道2號。(主辦單位提供)
大學道2號–「戰後建築研究檔案」團隊保留了大學道2號部分構件(中),配合AR技術,如同重返已拆卸的大學道2號。(主辦單位提供)

【明報專訊】「2022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以「集籽種城」為題,強調城市的韌力,一反常人對建築展的想像——要建造矗立城市的建築。相反,展覽邀來56個參展單位,闡述建築如何與新、舊社區一同蛻變,如同種子飄散、發芽。其中3個展區雖依附着港島海岸線,但所述說的社區故事可以是同岸的中西區或者彼岸的觀塘,甚至乎是今期流行的山旮旯——沙頭角梅子林。

博物館或者展覽最初一個功能,是透過展示帝國在戰爭或殖民奪來的各地珍品,彰顯帝國的權力。如今,帝國在世界的痕迹漸漸褪去,展覽的主要功能變成框起一個空間,讓參與者注視空間中之物,甚或注視空間本身。「2022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雖然沒有來自世界的奇珍異寶,卻蒐羅了建築與香港不同社區的故事,重申建築應該以人為本的特質。此外,展覽選址亦有其涵義。以北角(東)渡輪碼頭為例,本來為汽車渡輪碼頭,隨着東區海底隧道建成,汽車渡輪碼頭用處大減,因應時代轉型為維港遊和珍寶海鮮舫以外的海上餐廳,與社區發展一同蛻變。

用AR重遊大學道2號

城市發展自然淘汰舊建築,然而怎樣的舊建築才值得保留?有兩組參展單位分別以事前與事後的角度,詰問同樣的問題。Pursell團隊提出「文物先行區」的概念,以西營盤為試點,包括了已被政府評為歷史建築的第二街公共浴室和救恩堂,同時提出區內雀仔橋、福安里和華寧里可能都具有同等的歷史價值、值得保育的潛質。像西營盤這種舊區,重建迫在眉睫,先行倡議文物先行區,可能有助於保育應該留下來的建築;專門倡議保育香港現代建築的「戰後建築研究檔案」,則選擇以事後的角度,講述一個香港現代建築保育失敗的例子——大學道2號。他們透過保留大學道2號部分構件,配合AR技術,讓觀衆虛擬地重返已消失的大學道2號,探索用虛擬影像保育當代建築的可能,以及讓觀衆在虛擬世界感受已拆卸的現代建築,反思尚存的現代建築之保育價值。

問到建築有什麼特質?大?固定?其實建築不一定要大,甚至可以移動。Recetas Urbanas、陳偉森、劉希敏、鄭穎臻和馮炳德的團隊就製造設計了可以折疊、搬走的木板屋。事源政府部門每季都在觀塘碼頭有一次清場行動,換言之,該處無家者的居所約每4個月就會被清拆一次,需要重新尋找材料重建家園。而能夠折疊、搬走的木板屋讓無家者的居所在清場時免受拆毁,重拾建築以人為本的特質。

就地取材活化梅子林村

與此同時,建築不是市區的專利,還可以出走山旮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率領學院團隊,到訪具36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沙頭角梅子林村,就地取材,如土、石、沙等,修復兩處建築遺址,活化梅子林村。而且就地取材不等於簡陋,已建成的壁畫屋和老屋群甚具格調,由於就地取材,身處自然環境又不感突兀,更讓梅子林村有了生氣,因為建築本身就是為了讓人聚集。運用就地取材的做法,還為未來可持續鄉郊發展開了先路。

4個參展單位也離不開4個字:「以人為本」。還有52個展覽單位,等待你發掘。●

2022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

日期:即日至11月26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8:00

地點: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及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嘴)

網址:bit.ly/3BwRYYh

文:嚴嘉栢

美術:謝偉豪

編輯:朱建勳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