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共有5個研究項目獲創新科技署「產學研 1+計劃」(RAISe+)的撥款資助,成為首批24個項目之一。撥款將支持各研究團隊加快步伐,早日將研究成果惠及市民大眾,達至產業、學術機構及研究三贏。
這些項目分別由科大工學院及理學院教授領導,涵蓋不同範疇,當中包括基因治療、癌症腫瘤成像等。
冀為FAD提供長效、改善疾病進程臨床療法
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一對多」基因編輯策略,用於治療家族性阿爾茲海默症(FAD)。
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博士指,此症正影響全球200萬至300萬人,但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這種創新的方法只需使用幾套基因編輯工具,可消除不同患者中攜帶特定致病突變的基因表達。這可突破現有策略在臨床開發和應用的局限性。團隊形容此突破性的基因編輯策略能有效減少FAD的致病蛋白,因此具有很大潛力發展成為 FAD 的長效、改善疾病進程的臨床療法,也可擴大應用於其他遺傳性疾病,讓全球超過1.6億患者受惠。葉翠芬又透露,有關技術將授權予科大的初創公司進行臨床開發和商業化。
現場顯微成像 省時省醫療資源
此外,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黃子維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名為CHAMP(「通過圖案照明的計算高通量自發熒光顯微鏡」)的先進顯微成像系統,以人工智能成像技術,革新癌症手術期間的腫瘤組織評估。研究人員研發的成像技術只需三分鐘就能偵測癌細胞,而且準確度更超過九成,媲美需時一星期、被廣泛認為是「金標準」的傳統石蠟切片成像。
黃子維解釋,新技術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刺激組織表面,以細胞內生物分子所產生的自發熒光,生成灰階的細胞圖像。得出灰階圖像後,團隊利用自家研發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進行虛擬染色,變成近似臨床金標準的組織學圖像,方便病理醫生作即時評估,在手術中途確認所有癌細胞是否已成功切除。更重要的是,CHAMP技術不需要任何組織處理,因此它可作為一種平台技術適用於所有器官類型。團隊已取得六項相關技術的美國臨時發明專利。黃子維相信,有關系統有助增強手術精度,能快速直接提供高品質的癌細胞視覺化,減少二次手術的需要,為臨床和成本效益帶來裨益。而目前CHAMP的覆蓋範圍以乳房及肺部兩個器官為主,但除此以外,團隊亦正在對肝、大腸、腎和皮膚,以及前列腺進行小型測試。
他又表示,在「產學研 1+計劃」的支持下,團隊正準備在五間醫院啟動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包括香港的瑪麗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及內地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及安陽市腫瘤醫院。
Text:Fion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