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隱形眼鏡現今已非常普遍,無論類型、材質和顏色也漸趨多元化。然而,隱形眼鏡並非人人適合佩戴,如使用不當,隨時會增加眼睛感染的風險。
眼科專科葉佩珮醫生表示,隱形眼鏡是外物,被置放於眼球表面,最先影響到的是眼球表面的組織結膜及角膜。長期或不適當使用,可導致眼乾症、結膜炎、角膜刮傷、復發性角膜糜爛等。此外,也可令眼角膜缺氧,壞血管增生。經常要提起眼瞼放入隱形眼鏡,也增加上眼瞼提肌鬆弛及眼皮下垂的機會。她指出,每三個佩戴隱形眼鏡的人,就有一個曾出現相關性的併發症,最常見是眼乾、有異物感,這時應停止佩戴,盡快求醫接受檢查。如繼續佩戴,會增加感染的機會。當感染嚴重時,可致角膜潰瘍,影響視力。「潰瘍可分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或寄生蟲感染四種,治療要對症下藥,爭分奪秒。如藥物最終未能及時控制病情,導致角膜潰瘍,甚至穿破,形成疤痕,便會令視力永久受損,最終可能需要角膜移植,才能回復部分視力。
葉佩珮醫生又提醒,容易受感染的高危族群,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乾眼症、過敏性結膜炎或眼瞼炎患者、曾接受某些眼科手術、長期吸煙或接觸二手煙者,以及正在化療或使用類固醇的病人,都不適合佩戴隱形眼鏡。高危人士如要佩戴,最好先向醫生查詢,評估風險並選擇最合適的類型。市面上的隱形眼鏡種類繁多,可分日拋型、兩週拋型、月拋型、長戴型、透明、彩色、軟鏡、硬鏡等,不同類型的隱形眼鏡因含水量、透氧度、弧度各不同,可直接影響角膜的併發症。「如病人眼睛偏乾,未必適合含水量高的軟鏡,可優先選擇其他含水量較低的鏡片,以減少對眼睛水份的吸收。需要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者,建議使用透氧度較高的材質。如對清潔眼鏡的藥水過敏,則不適合長戴型。」
有說長戴或月拋型的隱形眼鏡感染風險比日拋型高,葉佩珮醫生則不完全認同:「佩戴隱形眼鏡的時間愈長,感染風險會愈高,但不能說月拋或長戴型的風險一定比日拋型的高,因為要視乎佩戴者的使用和清潔方法是否正確。若果過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特別戴著睡覺,不論日拋或長戴,感染風險都會倍增。」即使是日拋型,戴著入睡或超過使用期限,都會增加感染風險。佩戴隱形眼鏡入睡,可致角膜表面乾燥,容易缺氧。在長途旅遊、淋浴、泡溫泉、水上活動、懷孕後期、坐月子時期、感冒及生病時期中,也不適合佩戴隱形眼鏡。
要避免因戴隱形眼鏡而導致眼部感染,葉佩珮醫生建議遵循6R原則:擦洗(Rub)、沖洗(Rinse)、更換(Replace)、休息(Rest)、更新(Renew)及預約(Reserve)。
擦洗隱形眼鏡前要先潔淨雙手,才加入隱形眼鏡溶液,輕輕擦洗,以去除積聚的蛋白質和細菌。沖洗時,應用商店購買的溶液,避免使用自製的生理鹽水,因當中可能含有害細菌。此外,每年至少更換三次隱形眼鏡盒。每週要有一兩天停戴,讓眼睛休息,也不要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應根據產品建議的時間或期限更換,切勿過度使用。最後,應定期預約眼科醫生,接受專業檢查。葉佩珮醫生強調,如佩戴時感到不適,就要除下,切勿自行購買眼藥水或類固醇藥水使用。當出現眼紅、流眼水、眼皮腫脹及視力模糊時,病情已經較嚴重。應及早求醫,對症下藥治療,才可減低嚴重的併發症。至於感染後何時可再佩戴,情況則因人而異。如曾出現嚴重的感染,如角膜潰瘍,往後佩戴隱形眼鏡時要加倍小心,一定要諮詢眼科醫生意見才試戴。
Text: Suki Wong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