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老花 | 手術新發展 養和醫院視力矯正主任、眼科專科醫生張叔銘醫生

新城健康+

更新於 2022年05月26日08:46 • 發布於 2022年05月26日08:46

隨年紀增長,眼球的睫狀肌失去功能變得鬆弛,晶體的囊失去彈性,令到晶體變焦功能減弱,看近的東西變得模糊,好像相機的變焦功能損壞,只能看遠景卻看不眼前的事物。當你把書本放在眼前卻看不清細細的字體,或發現雙手愈來愈不夠長,東西推不夠遠。看不清楚,或者比往常需要更多的燈光,那就是出現老花的跡象了。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視力矯正主任、眼科專科醫生張叔銘醫生,主題是老花手術的新方向,老花在香港是否很普遍?

醫生:老花在香港很普遍,去年香港有約43%人口有老花,今年是45%,高了2個百分點,預期隨着人口老化,有老花的人數會繼續上升。

主持:為什麼年紀大與老花有關?

醫生:眼睛的晶體好像相機的鏡頭,相機鏡頭可自動變焦,看近的事物時,眼睛的肌肉會收縮,相反看遠的事物時肌肉放鬆,而晶體會因應情況不停變厚變薄,像相機會自動變焦般。但隨著年紀漸長,晶體會變得越來越硬,像相機的零件會生鏽一樣,晶體的自動變焦能力越來越差,不能再自動變焦,便形成變成老花,需要戴老花眼鏡輔助。當晶體完全變硬,就會形成白內障。

主持:晶體會隨著年紀大開始慢慢變硬,是不是有人會早些發生?有些人會晚些出現?

醫生:有三方面的原因會導致老花提早出現,包括血糖、營養和紫外光。糖尿病人由於血糖長期高企,會令晶體都提早硬化,有時晶體某位置的硬化情況特別嚴重,而且糖尿病人的血管較差,導致供應給晶體的營養減少,所以會提早出現老花、白內障情況。而深近視人士的眼球也會比較容易缺氧,難以供應營養。最後是紫外光,眼睛若經常受太陽照射,會提早出現老花及白內障。

主持:當出現老花時,看近的事物很難,反而看遠的就可以,所以需要間中用老花眼鏡輔助看報紙、看書。聽說現在有不同的方法處理老花?

醫生:假如沒有近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戴老花眼鏡,但如果認為戴老花眼鏡很不方便,或者較注重外觀的人士,現在有一種叫「Monovision (單眼視覺)」的方法,讓一隻眼沒有近視、另一隻眼有一百至三百度近視,可以「一隻眼看遠、一隻眼看近。」但此方法也有缺點,雖然解決了看遠或近事物的視力,但中距離的視力亦同樣重要,例如看電腦、煮食、打麻將等等,做了「單眼視覺」後,中距離就會看得不清晰。

主持:如何處理中距離的視力問題?

醫生:現在有種方法叫「Laser Blended Vision (融合矯視)」,以激光來進行,亦可以用白內障的方式來解決。如剛剛開始有老花,無論是近視或者遠視,甚至乎沒有度數,也可以進行「融合矯視」。

由於角膜越彎曲、近視越多;角膜越平、近視越少,透過「融合矯視」,我們可以利用激光磨平其中一隻眼睛的角膜,但保留中間一個凸出位置。旁邊被磨平的位置近視為零度,可以看遠的事物, 而中間位置突出的位置則保留有100度近視,令此眼睛可以看到遠、中距離事物。而另外一隻眼,角膜外圍磨至150度近視,可用作看中距離,中間位置同樣保留大概100至250度,用作近看。兩眼配合起來就「遠、中、近」都可以看很清晰。

至於為什麼要保留中間位置凸出?這與瞳孔看遠近時會收縮和放大有關,當遠看時瞳孔會放大,會用到角膜的零度邊緣看遠景,所以中間位置凸出也不會影響看遠物的清晰度;當近看時瞳孔會收縮,光線集中在中間凸出的角膜,大約100度左右近視便可以用作看中距離。

「融合矯視」已發展了一段時間,但仍未太普遍,以往技術未夠成熟,但近年此技術已發展得很成熟。

主持:接受老花矯視後會否不習慣呢?

醫生:少數病人或會不習慣,所以醫生會向病人先解釋情況,病人可以先戴上眼鏡,看看可否接受矯視後的度數,本身沒有近視、比有近視的人會較難接受,反而遠視眼的病人基本上都可接受。接受「單眼視覺」也有適應期,一般需要三個月適應,所以醫生會讓病人先試戴相應度數的眼鏡,再決定是否接受手術。以我個人的臨床經驗而言,至少有4,000位病人接受「單眼視覺」,當中只有14人在術後認為無法接受新視力,可見成功率很高,而且即使萬一後悔,也可以再做手術回復原狀。

主持:如果做了「融合矯視」,也可以回復原狀嗎?

醫生:沒問題的。角膜即使磨平或磨尖後也可以還原。「融合矯視」手術後所形成的角膜中間凸位也可以磨走,但一般也不需要,因為只要再接受手術磨平角膜,兩邊眼睛零度就可以消除其近視,剩下的景深和散光感覺差不多,只要散光不超過75度,病人一般不會感覺得到。

主持:明白,但當年紀漸長,就有機會出現白內障,我有聽過「若出現老花,不如等白內障出現後,一次過矯正」,這個說法正確嗎?

醫生:上述情況也會發生,例如中年病人原本有遠視 400以上,或多過1000度近視,激光手術未必十分有效,醫生一般會建議不如待白內障手術時,一併換人工晶體,把漸進鏡放進入眼球裡,改善視力。

主持:但會否有風險?因為也聽說「深近視的人盡量不要做手術」,這個說法又正確嗎?

醫生:也是正確的。較年輕如40歲的病人,一般很少提議換人工晶體,會盡量等到50歲後才去做手術。因為手術始終有風險,包括細菌感染,不過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另一方面是擔心視網膜脫落,但現代手術大多都是微創,導致視網膜脫落的機會也減低了好多,而且年紀越大,脫落的機會越低,所以一般我都會建議病人過了50歲才換人工晶體。

主持:假如病人受老花困擾,另一方面也有白內障,不過白內障又未算太「熟」,何時才決定做手術?

醫生:如果遇到上述情況,醫生會先評估病人風險,如果只是45歲左右,會建議不要進行激光矯視,因為可能2至3年又要再做白內障手術。

如果屬於差不多出現白內障的年紀而又屬低風險,或可考慮不用等候,特別是老花遠視已經「爆標」的病人,即有200至300度老花。現時手術可以把老花鏡放進眼球內,多焦鏡、三焦鏡等,好處是遠、中、近距離都看得清楚,但也有代價,八成病人在手術後,在暗的地方看燈時會有光暈,所以晚間戶外活動可能受影響。
另外一個方法是植入漸進鏡或全方位人工晶體,全方位鏡也會出現光暈。至於漸進鏡出來效果像戴眼鏡一樣,「上半是遠看、下半是近看」,看到燈光時會可能出現兩個小「翼仔」。現在還有另一個方法是「融合矯視」,一隻眼所用的漸進鏡上方零度和下方150度,出現「翼仔」的情況就會少很多,而另外一隻眼,上方做大約125度而下方做300度近視用來看中和近距離。如病人晚間需要一定視力,如的士司機、船夫,經常晚上會駕駛或者踩單車人士,也會建議用漸進鏡或全方位晶體。

主持:但「融合矯視」有沒有什麼要留意?

醫生:有的,如果病人年紀很大,未必可以做「融合矯視」,我會連「單眼視覺」可能都不會做,因為年紀大時,雙腳的平衡已不太穩定,變相雙眼的立體感很重要。萬一手術後適應不到新視力,在上落樓梯時判斷錯誤,踏空而跌倒就很麻煩了,所以年紀大的病人,最好不要做「單眼視覺」。不過如果真的要做,也建議做「融合矯視」,因為只要兩邊眼睛度數分別不超過150度,就不會太影響立體感。

主持:明白,謝謝張醫生,下次再談,再見。

張叔銘醫生
養和醫院視力矯正主任
眼科名譽顧問醫生
香港大學眼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眼科專科醫生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