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男生也能當幼兒園老師嗎?一名男性幼教工作者的真心話

換日線

更新於 12小時前 • 發布於 07月01日10:41 • 楊逸飛/不惑大叔留學筆記
男生也能當幼兒園老師嗎?一名男性幼教工作者的真心話
男生也能當幼兒園老師嗎?一名男性幼教工作者的真心話

換日線讀者來信:

在您的學術生涯中,是否會針對臺日的「母職文化」進行研究?身為一名生理男性,您又是如何融入以女性為主的幼教場域?遇到挑戰時如何克服?

Wen

換日線專欄作者回覆:

感謝 Wen 的提問,這也是我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方向,甚至希望作為未來研究的主軸之一。

我的職涯開展於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領域,而這兩個場域內的女性工作者幾乎占 95% 至 98% 以上,與護理界的狀況有些相似。

一般認為,男性會投入以女性為主的職場,應該是思考過很多,或者是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決心。但我個人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動機,單純是因為大學考上了,然後發現自己對於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熱情,所以持續在此耕耘,而當我自己意識過來時,已經走了 20 年。

「性別」不見得是劣勢

經常有人問我,男性從事這個領域會不會遇到很多歧視與困難?但根據我這些年的經驗,我在這個場域裡其實很順利,雖然稱不上平步青雲,但一路走來也無大風也無大雨──這樣的答案可能讓你有點意外,而其中關鍵,正是您問題中「母職文化」背後的黑盒子:性別。

確實,在幼教與特教現場,我可能會面臨一些社會對男性工作者的負面刻板印象,例如:戀童、偷拍、陰柔特質等等。我也在甄試的場合中,被嚴厲指教過不可以幫女童更換尿布、換衣服,最好也不要單獨和女童在非開放式空間;進行家訪時,家長對於我要進入自己家裡也會有不少疑慮。

教育部透過圖文推廣「男性幼教老師也能照顧好小孩」的概念。圖/取自 教育部

可是這些問題,並沒有真的造成讓我無法克服的困難;換個角度想,只要我願意,我甚至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在這個圈子裡找到很舒適的道路。例如我反而不太需要從事幫幼兒更衣、換尿布的「勞務」;在與家長應對或進行家訪時,也可以保持一定距離,降低自己在教育工作上的情緒勞動。

許多幼教圈與特教圈的人認為,這圈子其實很需要男性。因為有些事情會「被」認為男性更為適合從事,像是校園裡粗重的工作、面對有情緒行為的學生、和態度比較激烈的家長溝通,以及至高風險家庭家訪等等。此外,「幼教場域裡有男性可以促進性別平等」的職業印象,也經常被提及,只要搜尋一下男性從事幼教工作的優點,就會跑出很多文章。而在一些甄選的場合中,我亦聽聞過遴選幼教老師的人表示,這個領域很需要男性,所以會特別給男性分數上的優待。

現在聽來也許有點不可思議,可是臺灣早期的幼教職場,也存在著與現今日本幼教職場同樣的狀況:男性幼教老師的薪資比較高。據統計,2022 年日本男保育士的平均月薪比女保育士約高出一萬日圓,約為新臺幣 2,080 元。

從性別比例與薪資看幼教職場

雖然我控制自己盡量不要這樣思考,可是在談論「母職文化」時,一定程度還是會和「育兒」綁在一起。母職的印象,也正是造就幼托工作者社會定位的因素之一。

在性別理論中有一種說法,愈屬於身體勞務的工作,愈容易被認為是女性的特質與責任,這是因為過往的社會中,女性結婚之後往往被賦予照顧的責任,而「育兒」與「家務」的無償性便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隨著社會觀念變遷,女性的人權和勞權更被看見,原本「無償」的育兒與家務工作受到更多重視,但我認為,要讓原本無償的事情有償化,整體社會仍沒有那麼容易接受。因此,幼托工作者的社會地位與勞動價值也就相對較低,這方面的進步空間還很大。

另外,從臺灣與日本學校教師的性別比例不難發現,教育階段愈高,愈不需要教職員付出照顧勞務,而男性從業者也隨之愈多。

資料來源/臺灣教育部統計處 2024 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日本文部科學省令和 5 年度學校基本統計。圖/換日線編輯部 繪製

至於薪資,兩性都是在社會平均線以下。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幼教老師的平均月收入是 26 萬日圓(約新臺幣 54,112 元),而一般勞動者的平均月薪是 31 萬日圓(約新臺幣 64,518 元);根據 2023 年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全年受僱員工每人月薪平均為新臺幣 58,545 元,但學前教育人員的平均月薪約落在新臺幣 33,000 元。

我的目標:讓大家看見「性別文化結構」的存在

不論在臺灣或日本,社會對於「父職/母職」的既定想像幾乎相同,很少認為一個工作有成,但無法兼顧育兒、家務的女性是「合適」的母職;反而相對容易接受工作有成,只要能跟孩子打鬧、當好朋友的男性,就是「合格」的父職。母職在傳統的體制之下,幾乎與育兒、家務緊緊綁在一起。

只要稍微觀察,就不難發現男性所擁有的龐大性別優勢,明顯地存在著:一位男性投入以女性為主的職場,和一位女性投入以男性為主的職場,這兩者所遇到的阻力,是完全不同的程度。說得嚴苛一點,我並沒有「融入」這個以女性為主的工作場域,比較像是我因為自身的性別,在這裡找到了讓自己「獨樹一格」的職涯定位──也就是我在職場上的「人設」。

讓眾人看見「性別文化結構」的存在,這樣的想法在我心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我一直沒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好好表達,而每每表現出符合教育圈內認為的「男性幼教老師必然會遇到許多性別歧視」的文化形象,就更能鞏固我的「人設」,凸顯我有多努力。我甚至必須承認,也許能在這個職場上待這麼久,有一部分就是因性別優勢帶給我的職場回饋——身為男性,讓我在這個女性為主的領域中,感受到另一種存在價值。

然而,在經過跨文化經驗的洗禮後,我開始意識到,人們喜歡將成功與失敗都歸因於個人,而沒能看見文化結構下,個人是如何被擴展與限縮的。我深刻地認為,研究性別文化結構「如何架起了優勢族群」與「如何阻礙了弱勢族群」,兩者是同等重要的。

當然,明白這些並不表示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但看見自己在結構中的位置、認識背後原因,仍有助於我們用更正確與寬容的心態來理解整個社會,致使我們不會無限放大個人的努力,也不會隨意譴責他人的「看似不努力」。日積月累之下,社會結構也可能被鬆動。

非常感謝來信的讀者給我一個機會,能讓我好好說清楚自己的想法。也許我的回答沒能符合「努力克服困境的男幼教老師」的形象,但希望透過我的經驗,盡可能提供另一種角度的樣貌,讓社會大眾意識到「性別文化結構」的存在。

備註:原文刊於《換日線》2024 夏季刊「作者通信」單元。全新一期「作者通信」單元,邀請兩位重磅「當季筆友」解答你的提問,編輯部將精選部分讀者問題,連同作者之專文回覆,刊登於《換日線》網站與下一期季刊。

獲選的幸運讀者,不僅能帶回珍貴的生涯靈感,還將收到《換日線》新刊雜誌乙本,以及「當季筆友」從國外親自送出的明信片!活動詳情請見換日線夏季刊。

【延伸閱讀】

●「我是女生,我也可以是醫生」,哈佛麻州總醫院外科部史上第一次「性別」晨會
●早婚多子、不同父母的大家庭,在蒙古一點也不奇怪──蒙古兩性觀念和臺灣的差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5

  • 順發
    男女平權的其中之一個不平等
    07月01日15:39
  • 𝓐𝓝
    只能接受補習班男老師
    07月02日06:03
  • joan
    男老師不可以幫女童換尿布 女老師可以幫男童換尿布 是不是也是一種偏見?
    07月01日17:16
  • 駿
    叫女生當兵阿
    07月01日11:36
  • Pedro Vito Estolino
    娘砲喜歡的
    07月01日12:5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