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去台灣鄉下旅遊,蒼蠅多到令人惱?嘉義一家農場找出神奇解方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1月17日02:03 • 發布於 01月11日02:00 • 林仕祥

出門旅遊時,特別是在農業區,你是否常被煩人的蒼蠅惹惱?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是台灣每年多達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排放問題。這個現象已引起農業部的注意,並力推「農糧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計畫,其與嘉義縣東石鄉一座農場的合作模式,揭露了台灣未來永續農業的方向與願景。

大家出門旅遊,特別上山時,是否會發現到處都有蒼蠅干擾你的旅遊品質?或者是在鄉村的網紅景點時,時常有黑色塑膠膜亂入美照?這些問題的肇因,來自於一件都市人忽略的問題:農業廢棄物排放。

根據2022年的綠色國民所得帳,台灣每年約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其中生物性的農業廢棄物占絕大多數,來到497萬公噸。這些廢棄物包括禽畜糞、果樹竹枝、植物纖維……等有機物質;另有10萬公噸為塑膠膜、溫網室塑膠布……等無機物質。正是因為這些農糧剩餘資源缺乏再循環的管道,導致民眾的旅遊品質因而下降。

比如說,作物最需要的肥料禽畜糞,若不事先高溫殺菌與蒼蠅蟲卵,農民就直接在田裡使用,周遭環境就免不了蒼蠅叢生。再比如說,農民種植草莓時使用的草莓農膜,過去農民多送到焚化爐進行焚毀,但現階段台灣大多數焚化爐均已滿載,要焚毀這些草莓農膜,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黑色的塑膠膜因此到處紛飛。

全台首座區域型農膜清洗循環場,位於嘉縣這座農場

為解決每年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農業部近期力推「農糧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計畫」,與嘉義縣「東石合作農場」合作,逐步找出解決生物性、非生物性農業廢棄物的黃金解方。

農業部指出,該農場每年可接受農業剩餘資材2萬公噸,並將其轉換成有機質肥料1.2萬公噸;另外,自2024年6月農膜清洗循環場啟用,至同年底該農場已回收處理農業塑膠50公噸。而這座循環場,也是全台灣「首座區域型農膜清洗循環場」。

踏著皮鞋、穿著一身西裝,東石合作農場場長余律毅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像傳統的農夫。他介紹,東石合作農場跟其他的農場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的農場多只專注在「搖籃到出大門」的階段,較不重視廢棄物的處理環節;但東石合作農場則是「從搖籃到搖籃」的全環節處理,特別是「從墳墓到搖籃」這個環節,更是現階段農場的重中之重。

全台灣「首座區域型農膜清洗循環場」,讓東石合作農場可以將鄰近農民使用過的農膜進行處理,賦予非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再生」的機會。林仕祥攝
全台灣「首座區域型農膜清洗循環場」,讓東石合作農場可以將鄰近農民使用過的農膜進行處理,賦予非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再生」的機會。林仕祥攝

全台灣「首座區域型農膜清洗循環場」,讓東石合作農場可以將鄰近農民使用過的農膜進行處理,賦予非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再生」的機會。林仕祥攝

比如一台在杏鮑菇農場外的機器,咖啡色的機器飛快翻轉著,將菇包的塑膠膜與培養基(成份為木屑與營養輔料等有機物)快速分類,這些分類好的農業剩餘資材,後續將繼續投入農事生產工作,農業廢棄物的排放量幾乎為零。

再比如農場內的一座建築物,裡頭共有4道槽,每道槽上發都有淡淡的霧氣,顯示溫度頗高。余律毅介紹,其中一道槽正進行杏鮑菇培養基的發酵處理,而另3個顏色較深的槽,則是農場跟附近養殖業者合作,將禽畜糞送到農場來發酵處理,用來殺死禽畜糞裡頭的細菌及蟲卵。後續農場會將這些處理好的有機肥料提供給農民,農民用這些肥料施肥,就可杜絕被許多人詬病的蒼蠅四處亂飛的問題。

而農場內的另一個設施,則是余律毅最引以為豪的農膜清洗循環場。他說,全台目前有能力處理包括禽畜糞在內的生物性農業剩餘資材的農場,大約在10~20間左右,但有辦法處理塑膠膜之類的非生物性農業剩餘資材的農場,東石合作農場可說是唯一一家,「這就是我們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由於有了這座循環場,東石合作農場可以將鄰近農民使用過的農膜進行處理,具體的流程,包括撕碎、漂洗、乾燥、儲料、包裝,最後才是出貨,讓這些廢棄物有了第二春。余律毅表示,目前循環場可處理的農膜為軟性塑膠,未來希望菜籃子、溫網室水管之類的硬質塑膠也能納入處理範圍,真正讓農業做到「零廢棄物」。

提早十年,2040農業要完成淨零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組長黃俊欽強調,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趨勢,中央提出2050年的淨零目標,農業部則更有野心,力求提早十年、在2040年就在農業這一領域完成淨零,大體方向有四大主軸: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其中的循環,就展現在農業部跟東石合作農場的合作,將過去大家認為是廢棄物的東西變成資源,並提供給未來企業經營所需要的碳匯。

他說,台灣每年約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大部分是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其中禽畜糞約近250萬公噸,果樹竹枝及植物纖維也差不多快250萬公噸,「但這些過去被稱為廢棄物的東西,事實上是我們的寶,」是未來國家朝向淨零目標的重要資源。

以稻米為例,現代人吃的白米,其實不到整個植株的30%,大部分的東西都是所謂的農業剩餘資材,這些被棄置的資源如何妥善再利用,是農業部目前的重要方向。

鳳梨葉做纖維,高檔奢侈品牌逐漸愛用

比如說,民眾不吃的香蕉假莖跟鳳梨葉,其實可以拿來做纖維,且價格不菲,一公斤最貴可賣到2000元,「Prada、GUCCI,愈高級的品牌愈喜歡用,因為他們也被要求要淨零。」原因是這些品牌原先用的植物纖維來源為棉花,但棉花是經濟作物、耗能纖維,因此加大這些品牌對香蕉假莖等「不耗能纖維」的需求。

部分作物如竹子,由於具備生長速度快的特性,更是最佳的碳匯材料。另外,這些生物性農業廢棄物甚至還可能源化,變成「生質能源」,將其燃燒產生電力後,剩下的殘渣仍能當作有機肥料,完成循環利用。

特別是包括農膜在內的非生物性農業廢棄物,過去農民大多送焚化爐進行焚毀,但現階段台灣的焚化爐幾已滿載,且用焚化的方式處理,對環境其實也是一種傷害,最佳的解方應是讓廢物變黃金,重新被利用。

經農膜清洗循環場處理後的塑膠碎片。林仕祥攝
經農膜清洗循環場處理後的塑膠碎片。林仕祥攝

經農膜清洗循環場處理後的塑膠碎片。林仕祥攝

現階段塑膠農膜若送去一般的塑膠再製公司,由於農膜上大多有土壤,一般塑膠公司處理起來,還要一筆汙泥的處理成本,這個部分的費用,甚至比塑膠原料的價格高,導致這些業者不願意收塑膠農膜。但問題是,塑膠農膜基本上只覆蓋在田裡,田只要不受汙染,這些土就絕非汙泥,可直接投入生產使用,若農膜可在農業場域直接處理,提高塑膠公司接收農膜的意願,就可大幅減少塑膠農膜造成的環境破壞。

農業部和東石合作農場合作的案例,揭示未來台灣農業朝永續、淨零的方向,隨著參訪團過程中一聲聲的驚嘆,也顯示台灣農業的美好未來。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