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近期在總統大選中勝選,共和黨也掌握國會多數及過半州長執政,這為未來的川普政府提供了強大民意授權。有鑑於過去川普針對台灣的言論,這一發展在台灣引發關注。尤其是川普指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暗示台灣應給美國交「保護費」,以及對保護台灣維持「戰略模糊」政策。與2016年川普首次勝選後普遍的不確定感不同的是,川普今日所持立場引起一些台灣觀察者的疑慮。
然而,從川普可能的國安團隊組成以及對中、對台政策都可見,美國仍會延續抗中保台戰略。儘管緊張情勢可能升級,美中之間「鬥而不破」格局仍將持續。如同其他美國盟友,台灣需要展現決心強化對美防衛及經貿關係。
對中鷹派國安團隊
在選舉前後,媒體紛紛報導川普內閣的可能人選。經常被提及的主要人選包括:
● 國務卿:前代理國家情報總監格瑞尼爾(Richard Grenell)、參議員海格提(Bill Hagerty)、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以及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
● 國防部長:眾議員瓦爾茲(Mike Waltz)、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眾議員羅傑斯(Mike Rogers)
● 國家安全會議: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國家安全顧問凱洛格(Keith Kellogg)、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
(按:川普已提名瓦爾茲為國家安全顧問、盧比歐為國務卿。國防部長則提名福斯新聞主持人赫格塞斯(Pete Hegseth)。)
由於共和黨需維持在國會(尤其是參議院)多數席次,川普可能優先選擇親近策士或者曾任政府官員者入閣。川普已表示不邀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入閣。此外,在中國有龐大商業利益的馬斯克(Elon Musk),以及曾針對台灣提出爭議言論的卡爾森(Tucker Carlson)及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或許還會在顧問職務上維持與川普的親密關係,但不太可能執掌國安相關部門。
在中國有龐大商業利益的馬斯克(Elon Musk)與川普關係不在話下。(美聯社)
無論是可能的國安官員或是副總統當選人范斯(J.D. Vance),都被視為是「對中鷹派」,但他們就支持烏克蘭及台灣問題上意見分歧。川普團隊的主流觀點認為應將對烏克蘭的援助移轉到其他優先事項,例如美國邊境安全、嚇阻中國、以及將援助責任移轉給歐洲盟友。然而凱洛格則認為持續援助烏克蘭可作為對俄羅斯談判的槓桿,羅傑斯則支持對烏克蘭輸送所需武器並取消武器使用限制。
川普團隊對台政策的看法同樣分歧:柯伯吉在美國保衛台灣問題上主張「戰略清晰」,而歐布萊恩則偏好不明確承諾派兵保衛台灣的「戰略模糊」。瓦爾茲批評國務卿布林肯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但柯伯吉則認為美國應避免鼓勵台灣獨立。羅傑斯支持對台增加「對外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FMF),而歐布萊恩及柯伯吉則敦促台灣要增加國防預算以展現自衛決心。
關稅優先的對中政策
共和黨2024年的黨綱並未提到台灣,此舉與過往提及台灣並承諾支持台灣關係法的黨綱大異其趣。台灣未被提及或許顯示台灣並非即將上台的川普政府外交政策的當務之急。川普可能會專注於結束烏俄戰爭及中東衝突、處理對中關稅、以及管控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川普以與中國、俄羅斯、中東、及北韓領袖的關係良好著稱,可能會尋求和這些領袖展開高峰會。同時川普也可能對中國商品課徵60%以上關稅,甚或取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惠國待遇。
由於川普無法在2028年尋求第三任期,在2026年期中選舉後也可能失去政治能量,川普政府可能採取大刀闊斧作為以爭取選民支持。其中一項措施便是迅速課徵龐大關稅,包括對中國商品60%以及對全球進口商品10%關稅。川普是否已直接施壓習近平實現2020年美中貿易協定中國未完全履行的承諾尚不得而知。當前的時間限制以及對中國升高的不信任感,意味著川普政府可能在關稅政策上下手更重,甚至會比川普第一任期出手更快。
台灣海峽:美國嚇阻遭遇中國戰略耐心
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在台海將面對複雜局勢,特別是當所謂2027年「戴維森窗口」即將到來。該時間點是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 Davidson)上將在2021年所提出,指中國到時可能已具備攻取台灣的能力。習近平過去有操弄民族主義情緒已緩解國內不滿的歷史,特別是在上一任川普政府首次課徵關稅時。為應對美國可能的經濟及軍事施壓,中國共產黨可能激化反美民族主義動員以鞏固內部統治。於此同時,如同「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AFPI)此一與川普政策相契合的智庫所倡議的,美國及其盟友可能在該區域採取更強硬的嚇阻策略。
國內動員可能促使中共採取轉移焦點戰術,包括使用武力,但此舉需要仔細評估內外部因素。中國當前的經濟下行及軍方揮之不去的貪腐問題限縮其進行一場代價高昂且情況複雜的戰爭的能力,特別是在台灣海峽這一充滿挑戰性的戰場形勢下。第二任川普政府已在國安團隊中聚集多位對中鷹派,若能快速結束中東衝突並有效阻止俄羅斯在歐洲擴張,可提升美國嚇阻中國侵犯的能力。
於此同時,中共領導人觀察到美國民主中如社會分裂及孤立主義傾向等弱點,可能抱持「戰略耐心」並深信「東升西降」。在川普任期只剩最後一任情況下,中共領導人可能預期其繼任者無法維持對中國施壓的力道。習近平據報已駁斥了2027年侵台的計劃傳言,近期中共20屆三中全會所做出的決定中也暗示了,習近平「統一台灣」的目標不會與其2027年可能的延任掛鉤。習近平在發給川普的賀電中強調「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共《人民日報》評論也指「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些表態或暗示習近平意圖透過在台灣海峽或南海採取戰略操作以挑戰大美霸權,在全球權力移轉過程中避免直接衝突並取得優勢。
川普對台立場:付錢給美國以自保,在美國要多投資
川普對台立場一向清晰一致。他斷言台灣應該「為了國防付錢給我們」,敦促台灣要增加軍費。這種看法符合他對盟友的整體期待,催促北約、日本、及韓國等盟友「投資共同防禦」。由於台灣與美國並無共同防禦條約,也未駐有美軍,川普的提議要實現比較可能是透過台灣增加美國武器及防禦系統達成。這種觀點也合乎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的議程,鼓吹美國應提供台灣「所需的軍事、外交、道德支持,使其得以存續」。
關於中國可能入侵台灣的問題,川普一向不言明是否派兵保衛台灣,以取得更有利的「談判位置」。川普曾威脅對中國課徵150%到200%的報復性關稅,甚至暗示會「轟炸北京」以作為嚇阻手段。瓦爾茲也曾提到,川普相信避免戰爭要透過「以強大軍事存在為後盾的經濟實力」達成。這些說法反映了川普結合了曖昧態度及強硬姿態以避免衝突的途徑。從川普質疑台灣距離美國遙遠,到他的「我們能從保護台灣得到什麼」的問題都可見川普非傳統、交易式的觀點。川普這樣的心態也使其敦促盟友要對自身國防做出更多貢獻,勸阻盟友不要再對美國不適當的慷慨搭便車。
在商業領域,川普一再宣稱台灣奪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呼應了他對美國就業及生意在全球化浪潮下而外包的疑慮。川普對中國、日本、墨西哥等貿易夥伴都提出過類似的指控。有鑑於川普的保護主義立場,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等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貿易談判可能停擺。這種台美之間貿易談判進程的可能減速,也讓人想起川普在2017年上任後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往事。
川普一再宣稱台灣奪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呼應了他對美國就業及生意在全球化浪潮下而外包的疑慮。(美聯社)
於此同時,台灣也可能受到川普提出對全球課徵關稅,或者對台灣晶片課徵特別關稅的影響。在川普計劃對中國課徵關稅時,台灣企業也有更強動機從中國撤資並投資美國。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使得額外的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進一步波及美國AI晶片市場。為了適應複雜的投資環境,台灣及其企業需要與國際夥伴協力以減緩關稅衝擊。
結論
川普及其團隊的過往言論指出其對中及對台可能的政策走向。未來川普的大戰略則會在川普及其官員在國會等場合的公開聲明,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等戰略文件中所揭櫫。第二任川普政府可見會持續川普第一任期及拜登政府所確立的對中競爭態勢。川普團隊部份策士或有孤立主義傾向,但整體上支持強化台灣國防戰備並嚇阻中國。中國脅迫愈大,美國對中施壓力道就愈強,也會要求台灣強化國防。
為確保美國挺台力道的延續,台灣可考慮提升軍費,擴大對美製武器的採購,以及鼓勵企業赴美投資。台灣方面除了要深耕與川普團隊的關係,也要與民主黨維持緊密關係,並與美國地方層級接觸,以鞏固擴大美國挺台基礎。
※本文刊於11月14日遠景基金會《Prospects & Perspectives》「Prospects for Foreign Policy and Taiwan-U.S. Relations under the Second Trump Administration」(連結)。作者為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