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為什麼地熱和油氣產業息息相關?解析兩個行業的驚人共通點

優分析

更新於 12月19日14:40 • 發布於 12月16日09:20 • (Claire)-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2024年12月1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很多人一聽到地熱,腦中可能會浮現熱騰騰的溫泉或冒煙的火山口;而提到油氣,想到的則是高大的鑽井平台和油桶。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地熱和油氣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產業,在開發過程中其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析,為什麼這兩個行業會「有關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天生一對」。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進軍地熱能源

全球能源轉型正如火如荼,而地熱能正逐漸成為焦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地熱革命的幕後推手之一,竟然是傳統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

根據數據顯示,這些企業在地熱技術上的投資已超過 1.4 億美元,並利用其成熟的鑽井技術和地下資源管理經驗,成為推動地熱行業成長的重要力量。儘管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目前僅佔全球地熱發電裝置產能的 15%,但他們的技術實力與資金優勢,正讓地熱成為能源轉型中的「下一個突破口」。

面對化石燃料需求減弱的挑戰,這些企業正在尋找新的低碳業務,而地熱能因其穩定、可持續的特性,成為它們擴展能源版圖的絕佳選擇。

關鍵技術高度重疊

無論是開發地熱還是油氣,核心目標其實就是從地底深處取出資源。對地熱來說,我們取的是地殼內部源源不絕的熱能;對油氣來說,則是取藏在地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兩者雖然取的東西不同,但都需要深入了解地底的地質結構,確保「挖下去有東西」,這是兩個行業的共同基礎。

為了從地底挖出需要的東西,地熱和油氣用到的技術高度重疊:

● 地下資源評估與規劃:一樣要「看地底像什麼」:石油和地熱的第一步,都是用科學方法來「透視」地底的樣子,評估資源是否值得開發。兩個行業都需要使用地震探測技術,透過聲波在地層中的傳播方式,來建立地底的3D地圖;這能幫助石油公司找到藏油的岩層,也能讓地熱工程師定位地下的熱源。

此外,無論是油還是熱水,打出探測井後都要做井測與樣本分析,這可以確認地層的岩石成分、溫度以及是否有流體存在。最後,兩者還會進行流體流動模擬,這技術很有趣,就像玩電腦模擬遊戲一樣,把地下的水流或油流預測清楚,幫助計算「能挖多少、值不值得挖」。這些技術環節高度相似,讓地熱行業能直接借用石油行業的經驗。

● 鑽井與完井技術:地底鑽洞的技術通用:地熱和石油行業最重要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鑽井,因為所有的資源都得靠鑽洞取出來。定向鑽井技術是兩個行業都依賴的核心手段,它能讓鑽井沿特定方向延伸,避開障礙物,並精準到達目標層位。

此外,地熱井的結構設計與油氣井非常相似,都需要用鋼材和水泥來固定井壁,以保證安全和穩定。然而地熱井要承受高溫和具有腐蝕性的流體,因此需要特殊的耐高溫和耐腐蝕材料,這方面的技術很多來自石油行業的長期開發。更厲害的是,石油行業在高溫環境下操作的設備,現在被地熱行業大量借用,比如耐高溫的測量儀器和鑽井工具,讓地熱開發變得更有效率。

● 地面設施建設與運營:設備互通,概念共用:當井打好後,地表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成為另一個重要環節,而這方面石油和地熱的相似度也很高。例如,地熱和石油都需要用泵來處理從井裡抽出的流體,用熱交換器來轉換能量,用管線把資源輸送到需要的地方,這些基礎設施幾乎可以共用。

此外,兩者都需要高度自動化的控制系統,來監測井下的溫度、壓力和流量,以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甚至很多用於石油行業的數據監控軟體,稍作調整後,也可以直接應用到地熱發電系統中。

● 運行和維護:保持資源穩定產出:地熱和石油的開採,都需要長期穩定的運營和維護。兩者在持續監測和數據分析方面有很大的共通性,比如通過智能技術來即時調整井下的參數,提升產量並降低風險。

同時,地熱開發中常用的再注入技術,目的是將冷水注回地下維持壓力,這與石油行業的注水技術如出一轍。而在日常維護中,兩個行業都會遇到類似的挑戰,例如如何應對井下設備的磨損、高溫導致的材料老化,以及流體中的雜質對管道的影響。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地熱行業能直接學習並借鑒石油行業的成熟經驗。

● 安全和環保:管理風險的共同挑戰:無論是石油還是地熱,安全和環保都是開發過程中的首要考量。兩者在高壓操作和井控方面有非常多的共性,比如如何預防高壓井噴,如何處理意外流體洩漏,這些技術和規範基本上可以互相參考。

同時,環境保護也是兩個行業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比如地熱井如果管理不當可能引起地層沉降,石油井則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石油行業經過數十年的運營,已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和風險控制機制,地熱行業可以借助這些框架,避免走彎路。

已經不只是計畫,而是真正投入資金與技術

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已經展開了對地熱產業的實際投資行動,並展現了地熱能作為油氣企業未來轉型的重要機會。以下是幾個具體案例,說明這種趨勢如何實現,也讓我們看見地熱發展背後的真實動態。

✔️Pertamina Geothermal 是印尼國有石油公司 Pertamina 的子公司,專注於地熱資源的開發。該公司目前擁有超過 200 MW 的地熱發電能力,成為印尼地熱市場的主力之一。印尼擁有全球第二大的地熱資源,而 Pertamina 利用其在石油行業累積的資源勘探經驗和鑽井技術,成功拓展到地熱能源領域。

✔️奧地利國家石油公司 OMV 正在開發一個 20 MW 的地熱專案,這是該公司積極能源轉型的一部分。OMV 利用其在歐洲地區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經驗,將傳統油氣技術應用於地熱開發。這個專案集中於提供穩定的地熱發電,特別是在歐洲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

✔️Sarulla 是全球最大的地熱聯合開發項目之一,位於印尼,裝機容量超過 300 MW。這個專案由印尼能源公司 Medco 和日本的 Inpex 等多家公司合作完成。這些企業結合了印尼本地的地熱資源知識和日本在工程及資金上的支持,將地熱開發變成了一個多方協作的成功範例。該專案充分利用了 Medco 作為石油公司的技術與管理能力,說明油氣企業的核心技能在地熱項目中具有高度的適用性。

✔️全球領先的油田服務公司 SLB(原名 Schlumberger) 投入了 1,000 萬美元 開發地熱井的完井監測系統。這套技術能夠更精確地監控地熱井的溫度、壓力和流量,從而提高地熱井的效率和壽命。

油氣產業為地熱帶來的未來機會

地熱產業的未來機會,最吸引人的就是「成本降低」的潛力,而油氣行業的技術正是推動這一點的關鍵。對地熱產業來說,開發成本一直是最大的門檻,尤其是像增強型地熱系統(EGS)這種需要深入鑽井和高度技術支持的項目,但油氣行業的加入,讓地熱行業能利用成熟技術快速降低這些障礙,打開新的市場空間。

首先如下圖,油氣行業的技術轉移讓地熱產業少走很多彎路。比如,傳統地熱的發電成本原本約每千瓦3,000美元至3,200美元之間,但借助油氣行業的鑽井技術、地質探測和地層建模能力,可以將成本直接壓低到約1,600美元,幾乎是腰斬。對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資金回報週期縮短,風險也顯著降低。

再來,增強型地熱(EGS)更是因技術進步而出現了革命性的可能性。這類技術可以在非火山區域開發地熱資源,但起初每千瓦成本約在15,500美元至16,000美元之間,對商業化發展非常不利。然而,透過油氣行業帶來的鑽井和完井技術,還有規模經濟的影響,EGS 的成本開始逐步接近頁岩氣的開發曲線,這讓它成為未來能源市場中極具潛力的板塊。

除了直接的技術應用,油氣行業也為地熱產業引入了「規模效應」。當地熱項目在更大範圍內展開時,成本不僅能隨著技術熟練度的提高而降低,還能通過上下游的整合進一步實現效率提升。比如油氣行業本來就擅長處理大型基建項目,他們在項目管理、設備共享上的優勢也能同步應用到地熱中,讓整個產業的發展邏輯更加高效。

油氣行業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累積了大量的經驗和技術。地熱行業相較之下還算新生,但能快速成長,正是因為油氣行業的技術讓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例如,像水力壓裂(把岩層裂開提高產量)和定向鑽井(鑽出特定方向的井)這些技術,原本是為了提高油氣產量發明的,現在也被應用在地熱開發中。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成本優化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改變,更是地熱行業經濟可行性的突破。石油公司已經證明了他們在頁岩氣革命中的成功經驗,現在這些經驗同樣可以複製到地熱上。隨著全球能源轉型,越來越多油氣公司開始投資地熱,既能拓展業務,也能應對石油需求可能下降的風險。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