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超斌、謝其濬
圖片 : 發光體出版社提供
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在臺北醫學大學(原臺北醫學院)求學時,便立志未來要回到家鄉服務。畢業後,經歷了台南奇美醫院的洗禮後,他履行了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的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
他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增開了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一個月曾工作四百小時,「超人醫師」的名號不脛而走。中風之後,即使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
他的「超人」事蹟逐漸流傳開來,感動了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了「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
「徐醫師,南迴醫院什麼時候才會蓋好?」在地鄉親追問,建院喊了這麼久,為何至今還是只聞樓梯響。南迴建院是他的初衷,但是他如今不得不考慮,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
愛,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蓊鬱山林間,大竹溪上,有一座土坂吊橋。紅色橋身,綠色保護網,灰白橋頭上,刻有排灣族圖騰——陶壺與百步蛇。
有一次,媒體為徐超斌拍影片,安排他穿著白袍,戴著聽診器,緩步走上吊橋。他從橋的這一端,走向另一端。他拿出聽診器,貼近了吊橋的扶手,彷彿聆聽著部落的心跳。
醫師是座橋,橋的兩端,是健康與疾病,是療癒與衰亡,是生與死。
偏鄉的居民——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眼前有著跨不出去的鴻溝,徐超斌便為他們搭橋。
他說著他們熟悉的族語,耐心引領他們走出每一步,從臥房到客廳,從屋內到戶外,從病人成為健康的人。
要搭建這座橋,並不容易。作為南迴行動醫療的倡議者,一路走來,徐超斌遭遇過各種嘲諷與質疑,很多人檢視他是否出於私心,會不會半途而廢。
時間證明,徐超斌是抱著無私、利他的心從事偏鄉醫療,在經歷了各種打擊後,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至今。
慶幸的是,他不是孤軍奮戰。徐超斌對偏鄉醫療的付出,號召了眾多支持者,包括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捐款者、民間人士,他們願意陪他圓一個大夢,完成守護南迴偏鄉醫療的理想。
如今,徐超斌距離目標愈來愈近。隨著居護所、診所設立,以多元照護模式,整合居家醫療和長照,將醫院等級的醫療照護送到病人家中, 或許不是醫院模式,卻更有利於未來的永續經營。
打造一座永續經營的醫療燈塔,才能持續不斷,將光照進偏鄉看不到的角落。
光的能量,來自巫醫外婆提點他的「感同身受」,來自一個太陽之子對家鄉的愛。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是徐超斌自己想出來的句子,也是他最真實的告白。
南迴行動醫療機構是他為家鄉搭建的橋,而他為了這座橋,已經奮鬥了很久。他帶著愛出發,也將帶著愛和帥氣,抵達目標。
夢想的同路人——「非常學姊」李靜蘭陪伴超人醫師圓夢
▲李靜蘭董事長與徐超斌醫師
在南迴診所開業的台北記者會上,當徐超斌手持麥克風,一字一句,訴說起他投身南迴醫療的心路歷程時,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在他身邊,全程幫忙拿著講稿,神色柔和,陪伴他唸完全文。
南迴基金會成立之前,李靜蘭是徐超斌的北醫學姊,也是他可以談心事的朋友。他們會不定期碰面。
當徐超斌到台北演講,李靜蘭會開車送他到會場;徐超斌遇到各種疑難雜症,會請教她的意見;每年中秋節,徐超斌會到台北做公益,送月餅給遊民,李靜蘭會出一半的費用。
「他跟基金會的同仁來台北時,經常會去吃烤肉,學姊的功能又出現了,就是負責買單,」李靜蘭透露。
她是基金會最後邀請的董事,原本以為自己就是來開會。沒想到,開會前夕,徐超斌突然告知李靜蘭,希望她擔任董事長。
在所有的董事中,她跟徐超斌的淵源最深,大家認為她最適合扮演居中溝通的橋樑,因此高票當選董事長。
意外成為董事長的李靜蘭,在第一次董事會議上,就遇到難題。經過漫長的討論,董事會決議暫緩興建南迴醫院。這個結果,徐超斌難以接受,李靜蘭便成了他宣洩情緒的出口。
一方面,李靜蘭認為董事們的顧慮沒有錯,醫院開業後,如果持續嚴重虧損,最後必然走上倒閉的宿命,而且南迴偏鄉的病人,多半是罹患慢性病的長輩,如果他們連走出家門都不方便,開醫院不見得是最好的服務模式;另一方面,李靜蘭也理解徐超斌對南迴的情感,她知道暫緩建院,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李靜蘭希望能夠找出解方。她帶領董事請教醫界的先進,評估南迴建院的可能性,得到的回饋都是勸他們三思。
她也看到基金會在制度面上的未盡成熟,便找監事林麗凰協助整頓,特別是財務面的透明化,花了不少功夫。
面對情感受傷的徐超斌,李靜蘭耐心溝通,但也把話講開:「只要你覺得學姊做得不對、做得不好,我可以第二天就辭職。」她還承諾,就算辭去董事長,基金會的公關活動,她還是會義務幫忙。
第一屆董事有人因故退出後,李靜蘭找來兩位北醫的校友——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療品質部副部長謝文祥來助陣,除了促成義大醫院的醫療支援,謝文祥的加入,更為基金會的南迴行動醫療計畫,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李靜蘭觀察,即使董事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
認同夢想的價值
於公於私,李靜蘭對徐超斌的支持,都不遺餘力。
徐超斌罹患鼻咽癌後,多次復發,甚至有擴散的跡象。李靜蘭透過人脈管道,幫他尋找醫療資源,還陪著他去北醫附設醫院,清除鼻腔的血塊。
做完治療後,徐超斌和太太、女兒回到旅館,打電話給李靜蘭,告知自己還在流血。李靜蘭請他靜待二十分鐘,如果還繼續流血,就馬上掛急診,她也會趕緊跟主治醫師聯絡。
之後,徐超斌都沒有再來電,李靜蘭擔憂他的狀況,便主動打電話過去,是他太太接的,原來徐超斌止血後,便直接就寢。
「他都沒有想到我在等他的電話,」李靜蘭感到好氣又好笑:「不過,這就是徐超斌,有時候就是不拘小節。」
不論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在李靜蘭眼中,許超斌始終是那個她在康輔社認識的學弟,天真、浪漫、直率,又有點大剌剌。
她很慶幸,董事會聚集了一群熱心的社會賢達,大部分的人都跟南迴沒有淵源,仍願意集思廣益,分享資源,為改善南迴醫療盡一份心力。
李靜蘭是異象醫藥公關的負責人,還一度擔任北醫校友會的會長,平日行程滿檔,相當忙碌。
但是,只要徐超斌、南迴基金會需要幫助,她一定會撥出時間,想方設法支援,除了大學時代就建立的情誼,也是一種價值的認同。
「就像劉嘉年董事所言,我們是來陪伴徐超斌一起作夢,因為在這個時代,願意作夢的人已經不多了。相信大部分的董事,也因為相同的信念,所以支持南迴基金會,」李靜蘭說。
南迴行動醫療的實踐——「在宅醫療」把醫院延伸到病人家裡
醫護人力短缺,向來是偏鄉醫療難解的困境,如今更成為全台醫療系統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考驗。即使是資源豐沛的大型醫學中心,也出現專科醫師招募困難,而護理人員在新冠疫情之後,更是爆發離職潮。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全台領證的護理人員約三十一萬人,實際執業約十八萬人,還不到六成。
在現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規定中,有所謂的「護病比」,也就是護理人員和照顧住院病人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因此,當護理人員不足,醫院就得「關床」,病人床位難求,「北部某家知名醫學中心的急診候床病人,曾一度接近百人,甚至排到醫院的大廳,」基金會董事謝文祥透露。
長期來看,在少子化、勞動力下降的趨勢下,人力荒如果無法有效緩解,關床位、關門診將可能成為醫院的常態。
當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病人不必到醫院住院,而是「在宅住院」?
二O二四年七月起,衛福部健保署啟動「在宅急症照護(Hospital at Home,簡稱HaH)」模式,當病人發生急症問題,可以採取三種因應模式:一、原本是居家醫療個案或照護機構的住民,遇到肺炎、尿路感染與軟組織感染時,可以就近在家或照顧機構住院;二、前往醫院急診的病患,經過評估後,改由在宅急症照護;三、住院病人提早出院,回到住家或機構接受照護。
「在宅住院」除了為病床短缺的窘境提供對策,由於家是病人最熟悉、最安心放鬆的環境,如果病人能夠在家獲得醫院等級的醫療服務,尤其是不習慣醫院環境的長輩,康復的效果會更好。
把醫院功能延伸到病人住家
台灣正要起跑的「在宅住院」模式,其實在英國、美國和澳洲的醫療體系中已經是被認可的「住院替代」服務。在亞洲,日本也發展「在宅住院」多年,是門診、住院外的「第三醫療」。
對日本照護服務頗有涉獵的時任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林依瑩指出,日本近年來還出現「臨終關懷宅(Home Hospice,簡稱HH)」的服務,結合「自宅的安適感」跟「醫院的安心感」,以緩解末期患者的疼痛和症狀為重點,是需要接受醫療照護的人可以入住的租賃住宅。
從「居家醫療」、「在宅住院」到「臨終醫療宅」,都是把醫院功能延伸到病人的「宅(家)」,透過妥善且專業的居家醫療,減少反覆送急診、住院等醫療措施,實現大多數病人在家照護的心願。
在台灣,除了偏鄉,由於到醫院看病很方便,「在宅醫療」的發展速度,不如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然而,隨著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行動不便的長輩愈來愈多,加上缺工、關床導致醫療量能緊縮,衛福部健保署主動扮演推手,讓「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在宅急症照護」陸續上路。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人口減少是長期趨勢,相較於蓋一堆醫院,未來留下大量空床,推動「在宅住院」,可以在不增加醫院床數的前提下,擴增醫療量能。
他指出,推動「在宅住院」需要建立很多配套措施,包括醫療家訪機制、生理監測設備、遠距診療、醫療呼叫中心等,才能減少個案緊急送醫的頻率,達到在家醫護照顧的效益。
搭上「在宅醫療」的浪潮
南迴基金會暫緩建院計畫後,採取行動醫療模式,除了定點的門診,全力推動居家醫療,改善在地鄉親就醫不便的問題,正好搭上了「在宅醫療」的浪潮。
謝文祥認為,南迴偏鄉看病不易,而且醫病關係比較緊密,本來就適合發展「在宅醫療」,如今又有政策推波助瀾,正是順勢而為、乘勢而起的時機。
南迴行動醫療目前採取診所模式,跟醫院最大的差別,在於不能提供住院服務。然而,隨著「在宅醫療」的發展,不但有醫師上門看診,病人還能在家住院、在家安寧。家是熟悉的環境,還有家人相伴,也能避免外界感染,病人更有生活品質,更有助於恢復健康。
另外,以診所模式來執行「在宅醫療」,營運、管理成本較低,有助於機構永續經營,大部分的醫療資源可以直接用在病人身上,病人也因此受惠。
因此,南迴基金會也逐漸調整方向,以創建「南迴行動醫療機構」為訴求,只要讓病人在住家或機構中,得到跟在醫院一樣的專業照顧,就是南迴建院理念的實踐。
謝文祥相信,因勢利導,便能水到渠成。「在宅醫療」的熱氣流已然成形,基金會團隊也會全力以赴,為在地鄉親帶來最完善的醫療照護。
延伸閱讀:他不當台積電高管、捨40萬薪做8萬元醫師…徐超斌為南迴2萬病人奔走,中風又罹癌還要做什麼?
作者簡介
徐超斌
1967年出生,因小妹早夭而立志學醫。從醫之後,因超時工作而成為大家口中的超人醫師,但回家鄉行醫一直是他的心願,而他也在2002年回到故鄕——台東縣達仁鄉擔任衛生所主任開始,將心願付諸實現。
在行醫的路途中,即使因為工作過勞導致中風,雖然失去身體左半側的功能,仍然撐著正常的那一隻手和那一隻腳繼續行醫。但上天的試煉還沒結束,癌症的磨難又找上徐超斌,卻也因為同樣身為病人,讓他更能體會病患的痛苦。
2012年起,徐超斌醫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發起籌備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希望號召各界善心人士,共同努力建構南迴醫療照護網絡,來提升南台東的醫療品質,並持續延伸各項關懷弱勢服務、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
謝其濬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傳播設計碩士。
著作:《品京都》、《世上最快樂的工作:神經顯微重建手術權威 杜元坤的行醫哲學》、《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護國四年:會做事的團隊,盼台灣成為幸福之地》等。
本文摘字發光體出版《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
更多今周刊文章
他存250張高息ETF,40歲提早退休!1隱憂恐淪下流中年「月領2.7萬股息腰斬變1萬」:到底退休金多少才夠
養車成本比一比!10年保養費最便宜是這品牌「不是Toyota…」養豪車花費可買一輛平價國產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