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煦,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華人文化中,這是祭祖、緬懷親人的重要時刻。如果你想了解 2024 年清明節是哪天,以及相關習俗有什麼,就跟著本文一起看下去!
清明節是幾月幾號?
清明節是 24 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節。以陽曆計算,清明節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因此每年的日期並不固定,大致介於4 月 4 日至 4 月 6 日之間。
而今年 2024 的清明節是 4/4 (四)。
清明節的意義?
談到清明節,祭祖、吃潤餅、踏青等習俗與寒食節和上巳節有關。在節氣上,寒食節距離清明只差一兩天,也與農曆 3/3 的上巳節相當接近。寒食節的習俗為吃生冷的食物和掃墓,以示追懷之意;
上巳節則是年輕男女相約出遊踏青的日子,也因此衍生出郊遊踏青、戶外宴飲聚會。
整體而言,清明節之於華人社會的意義,主要就是祭祖與掃墓,家人相約而聚,緬懷先人之時,也再次凝聚家庭成員感情。
掌握清明節的時間與意義後,接著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節日需要注意的習俗與禁忌,以下分別整理出 5 點給你參考!
(延伸閱讀:清明食|雨的節氣,來顆去油解膩的青梅吧)
清明節重要習俗
1. 吃潤餅
吃潤餅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當時晉文公為紀念遭火燒死的介之推,下令百姓禁止用火,必須吃冷飯。
不只是潤餅,清明節通常會再準備紅龜粿、草仔粿等冷食一同食用。
2. 掛柳枝
有說法認為清明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怪的侵擾,而掛上柳枝避邪。另外,柳枝也被視為生命力旺盛的象徵,掛上柳枝能祈求家庭興隆、國泰民安。
3. 踏青出遊
踏青出遊的活動源於上巳節,上巳在古代最早是舉行袚禊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進行河邊沐浴以驅除災禍,同時,年輕人也約好一同外出遊玩。
隨著時代演變,消災除穢的意義逐漸轉變為迎春賞遊。
4. 盪鞦韆
鞦韆起源於春秋時期,昔稱「千秋」後改為鞦韆,成為漢代清明節活動之一,尤以女眷喜愛。
古代習俗中,盪鞦韆象徵驅逐疾病,盪得愈高象徵生活愈美好,因此,靠近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沉浸在盪鞦韆的歡樂氛圍。
5. 放風箏
在過去,人們在清明節時會將希望解除病患、消災解厄的願望寫在風箏上,高掛天空,隨風飛舞,寓意著將厄運隨風而逝。
現今為環保起見,放風箏更成為象徵性的儀式,這一舉動被稱為「放晦氣」,趁著春風,將疾病、災難送遠。
(同場加映:「反正你以後也不是拜我」清明掃墓,媽媽對我這樣說)
圖片|Photo by Quang Nguyen Vinh on Pexels
清明節注意禁忌
清明掃墓是一種習俗,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禁忌,比如你或許聽說過的「出嫁的女兒不能掃娘家的墓」。
傳統社會認為,嫁出去的女性如潑出去的水,若回娘家掃墓可能會分掉娘家兄弟的福分,又因掃墓與狼狽兩者的台語發音相似,恐怕會導致娘家的人生活狼狽。但隨著現代社會觀念轉變,禁忌的框架也應相對破除。
雖說民俗做法上,有女性不要拿香,或準備寄禮請他人代為祭拜等化解方法,但無論什麼性別,只要帶著真誠的心,都能一同追念祖先。破除上述傳統思維後,邀請你一起看看還有哪些禁忌值得關注!
圖片|Photo by Arina Krasnikova on Pexels
1. 掃墓完別直接回家
掃墓完畢後,不要直接回家,建議到熱鬧的地方走走,例如廟宇等,以免將穢氣與陰氣帶回家中。
2. 祭祀慎選鮮花
祭拜時,宜以素色花朵表達感念之意,如百合、馬蹄蓮、菊花等為主,不宜使用帶刺且豔麗的花朵,如玫瑰、薔薇,以免阻擋好運。
3. 忌用特定水果
祭拜時,須注意祭拜的水果種類,應避免的水果包含多籽水果,象徵「心不專一」;香蕉、李子、水梨諧音為「招你來」;鳳梨有「旺來」寓意;也避免使用葡萄、荔枝、龍眼等整串水果,以免引起死亡忌諱。
4. 不要拍照
在墓地時應避免拍照,以免冒犯祖先。若須與家人合影,應注意不拍攝其他逝者的墳墓,以免驚擾亡魂。
5. 掃墓下午 5 點前結束
掃墓時間最好安排在日落前,有命理專家建議,最好在下午3點之前完成掃墓,因太陽即將下山,陽氣減弱,避免吸引陰靈或遭受騷擾。
清明節掃墓不僅是一種習俗,也是讓親愛的人相聚的契機。
透過了解相關禁忌與習俗,我們可以讓慎終追遠的過程更加完善,同時展現對先人恩德的感念,凝聚家族的情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