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新生兒必做的公費檢查有哪些?從產台上就開始做,不容錯過治療黃金期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20年11月01日12:00

新生兒出生.以「阿帕嘉評分」初步評估

足月出生的新生兒一離開媽媽的產道,會由產房護理師接手處理,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莫澤儀表示,將寶寶抱至保溫台上,護理師會簡單擦拭清潔,並擺正身體,吸取口鼻多餘的分泌物,使其呼吸道暢通,同時也會進行阿帕嘉評分(Apgar score),快速評估寶寶是否能適應子宮外的環境。若無異常,將會讓寶寶與媽媽進行肌膚接觸,之後放入保溫箱,送往嬰兒室。
莫澤儀醫師提到,對於產前就得知有異常的寶寶,當產婦準備分娩時,兒科醫師也會進產房待命。如是當下無預警的緊急狀況,婦產科醫師會先進行新生兒急救,並馬上連絡兒科醫師前來協助。待寶寶情況初步穩定後,進而轉送至嬰兒病房或新生兒加護病房。(延伸閱讀:居家生產.用生命記錄迎新的感動

**何謂阿帕嘉評分?

護理人員會透過評估新生兒的心跳、呼吸、皮膚顏色、肌肉活動與對刺激的反應,依據健康狀況給予對應分數,即為阿帕嘉評分。每項生理徵象各有0〜2的給分,總分為10分,得分在7分以上,就表示狀況良好。**

預防性抗生素眼藥膏

當寶寶在產房的處理台上,醫師常規會給予新生兒抗生素眼藥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主任蘇一宇提到,目前台灣以紅黴素或四環黴素眼藥膏為主,已被證實能預防淋病及披衣菌角結膜炎,有效降低寶寶因經過媽媽產道感染,而造成後續視力受損等併發症的機率。

肌肉注射維生素K

另外,由於新生兒的肝功能尚未發展成熟,腸道菌種較少,母乳中的維生素K含量低,以致於較成人缺乏,加上維生素K對於人體的凝血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故在出生後不久予以施打。
蘇一宇醫師表示,新生兒從出生後至2〜3個月大,都有維生素K缺乏的風險,一旦缺乏就可能發生較嚴重的自發性出血(如:顱內出血)或是其他併發症,目前的預防方式分為肌肉注射或口服補充,其中又以肌肉注射視為最有效也是目前常規的處置方式。

B型肝炎疫苗注射

在出生後的24小時之內,且體重達2,000公克以上,建議儘速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降低垂直感染以及未來罹患B型肝炎的機率,蘇一宇醫師提到,如果媽媽產前檢驗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就需要追加施打B型肝炎病毒單株抗體;如寶寶是因早產等因素體重未滿2,000公克,且為罹病的高風險者,則會先施打第0劑,等到體重符合標準後,再施打第一劑,以確保安全。

身體理學檢查.出生24小時內進行

寶寶抱至嬰兒室後,護理師會幫寶寶清洗乾淨,24小時內會進行理學檢查,出院前24小時之內會再評估一次。莫澤儀醫師表示,會由兒科醫師進行此項檢查,趁著寶寶情緒穩定時,透過觀察及聽診方式進行,初步檢查外觀、膚色、活動方式,再透過聽診器聽心臟、呼吸聲音,以及腸胃狀況,之後會再從頭到腳進行完整檢查,檢查重點如下:

頭部

由於經過產道時,新生兒的頭部或多或少會因為受到擠壓,頭骨常會被重新塑形,也可能會出現頭皮血腫或是皮下軟組織水腫(又稱產瘤)的情況,醫師也會摸頭上囟門,評估其大小及是否凹起或凸出。

臉部

臉部需注意是否有畸形的表現,寶寶眼睛需觀察是否有結膜下出血、虹膜是否有缺損、瞳孔光反射等;耳朵有沒有低位、要注意耳殻的大小、形狀、位置,是否有外耳道;同時要檢視是否有唇裂和顎裂等情況。

脖子及鎖骨

鎖骨骨折為新生兒常見的生產骨折,醫師主要會透過觸診感覺鎖骨處是否有腫脹,而新生兒斜頸也可能在出生後2~4週出現,即使剛出生不明顯,仍需觀察脖子是否能左右轉動或有無肌肉結節。

四肢

主要檢查寶寶的四肢數量是否正常、活動狀態、關節穩定度和肌肉張力。

腹部及肚臍

會以觸診看看寶寶是否有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以及從臍帶斷面觀察血管切口。

生殖器

觀察生殖器外觀是否正常,以及肛門有無暢通。多數生男孩的媽媽,會詢問是否要割包皮,莫澤儀醫師提到,雖小時候割包皮無須全身麻醉減少日後感染的風險,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包莖情況會慢慢改善,只要給予寶寶適當地清潔,就可減少包皮感染的風險,目前並沒有常規建議,加上手術需自費,爸媽應仔細思考再決定。

髖關節

醫師會動一動寶寶的髖關節,看看有無明顯鬆脫、不穩定。檢查兩邊的大腿皺褶是否有不對稱、雙腳屈起時的膝蓋有無對稱或高低不同、雙腳長短是否一致。(延伸閱讀:髖關節超音波篩檢.早發現早處理

神經學檢查.觀察原始反應是否存在

進行完身體理學檢查後,兒科醫師會接著進行神經學檢查,觀察寶寶對於特別的刺激,有沒有出現相對應的原始反射。莫澤儀醫師表示,這些原始反應約會在出生後4〜6個月大後消失,若是當下檢查出現異常,將會影響未來的發展,需進一步進行詳細的神經檢查。關於常見的原始反射如下:

尋乳反射

醫師會用指尖輕碰寶寶的某一邊臉頰、嘴唇或嘴角,看看寶寶會不會張口找尋觸碰來源,以便在靠近媽媽的乳房時,能做出尋乳反射。

吸吮反射

依循尋乳反射,當媽媽乳頭或奶嘴碰到寶寶的嘴巴,寶寶會自然而然地張嘴想要吸吮,隨著年紀越大,將會發展成有意識且可以控制的能力,進而轉變成咀嚼能力。

抓握反應

當有東西碰到寶寶的手掌、手心,甚至是腳掌,都會自然地握住,這是由於人類的原始反射使然。醫師會觀察當有東西靠近寶寶時,寶寶的腳掌、手掌是否會自然扣上。

驚嚇反射

在安全的環境下,醫師會試著將寶寶抱起離地面不遠的距離,然後再輕輕放下,觀察寶寶是否會出現手臂往前彎曲如擁抱的反應,同時也會檢查舉起的雙手是否對稱。

踏步反射

讓寶寶雙腳著地,保持站姿,當腳底感覺到硬物時,會自然做出交替往前踏步的動作。

非對稱頸部張力反射

躺著的寶寶頭轉向一側時,會出現同側手腳伸直、對側手腳彎曲的樣子,就像是「拉弓射箭」的姿勢,如反射狀況良好,約在寶寶5~6個月大時會自然消失,以便翻身順利。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早期確診確保未來正常發展

此項篩檢,又簡稱為新生兒篩檢,原只有補助11項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自108年10月起,擴大為21項,蘇一宇醫師表示,被選為篩檢項目的疾病有著可以早期診斷,且診斷後給予照顧建議或治療即可有效改善之效果,且大多在剛出生時沒有明顯症狀,藉由早期確診,能讓寶寶未來趨向正常發展。(延伸閱讀:新生兒篩檢擴增21項.爸媽因這理由拒檢?
至於篩檢方式,莫澤儀醫師說明,在寶寶出生滿48小時且哺乳滿24小時,採集腳跟血於濾紙血片上,送至國健署指定之篩檢中心檢查,約會在2週左右知道結果,如有異常,篩檢中心會先通知醫院,醫院再通知產婦帶回複檢。而蘇一宇醫師也提醒,由於部分病症會在寶寶開始喝奶後,才能篩出是否有代謝異常,如寶寶因其他因素尚未喝奶,結果恐會不準確,則需要複篩。

篩檢報告.登入篩檢中心網站即可查詢

以上篩檢結果,倘若媽媽想要知道結果,自己也能查詢。只要了解負責檢查的醫療院所,會將寶寶血液送往哪家篩檢中心,在該家篩檢中心的網站上,輸入媽媽的身分證、寶寶出生年月日,即可知道寶寶的篩檢結果。聽力篩檢.出生3個月內需確診

新生兒聽力障礙是常見的疾病,發生率高達千分之三,自101年起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莫澤儀醫師提到,目前是以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聽力檢測儀器進行檢查,屬於非侵入性,約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會由聽力師進行檢查。
方式是在寶寶的頭頸部貼上貼片,並戴上耳罩給予刺激音,觀察腦幹的電生理反應,所需時間約10〜20分鐘,且須在寶寶熟睡下檢測。她補充,未能通過者,會在出院前安排第二次檢查,兩次均沒通過則會儘快在3個月內安排複檢,如有異常,也需在6個月內透過儀器改善,以免錯失未來的語言發展黃金期。(延伸閱讀:一滴血精準篩檢聽損兒!新生兒可免費檢測,7天內完成初步診斷!

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篩檢.觀察血氧飽和度發現異常

此篩檢的目的,希望早期診斷出新生兒是否患有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蘇一宇醫師提到,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異常,發生率約佔所有新生兒的1%,其中約有1╱4是危急型先天心臟病,也就是在出生一年內(多數在一個月內)需要外科手術矯正或心導管治療的心臟疾病。但也提醒爸媽,目前台北市只有28家特約醫療院所有這項篩檢服務。
而篩檢時機在新生兒出生後24〜36小時就能做,通常會由嬰兒房護理師或醫院個管師協助篩檢,方法為利用派衝式血氧儀在新生兒的右手及任一腳繫上感測器,約10〜15分鐘就能檢測出血氧飽和度,莫澤儀醫師表示,當數值出現穩定的波度後,當任一肢血氧濃度≦95%,且右手與腳兩者差距≧3%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媽媽祝先天性心臟病女兒生日快樂、身體健康,反遭同學質問:幹嘛當初不拿掉

**如果生產醫院沒有此項篩檢.怎麼辦?

危急行先天性心臟病篩檢,是重要的檢查且各家醫療院所皆有能力進行,只是局限因健保未給付,沒有經費可補助,若是該家生產醫院沒有做此項篩檢,通常多倚靠理學檢查及臨床觀察,但仍有其限制。
而若是設籍為台北市,但在非台北市出生的新生兒,可於出生7天內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接受免費的檢測。**

新生兒出院.黃疸檢測須達標準

自然產產婦住院約3天、剖腹產產婦住院約5天,接著新生兒也要跟著出院囉!出院前,兒科醫師會再進行一次身體理學檢查,並由嬰兒室的護理師對媽媽進行衛教,重點在於教媽媽學會觀察大小便、喝奶量、餵奶姿勢,及判斷寶寶飢餓的訊號,如果出院後還是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主動聯繫嬰兒室負責的醫師解答。
要判斷新生兒能不能出院,還有一項標準就是黃疸檢測。蘇一宇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紅血球數量較多且代謝較快、腸肝循環旺盛等因素,會有生理性黃疸的產生,若又合併如蠶豆症、地中海型貧血等,黃疸指數更容易升高,因此新生兒在皮膚明顯偏黃、出生48〜72小時及出院前都應接受黃疸檢測,可透過經皮儀器或扎腳跟血檢驗,如數值偏高者則須進行照光治療。他也提到,有些寶寶數值正常,但從外觀上就明顯感覺皮膚偏黃,這時會讓爸媽先帶回家觀察,約3天後再回門診追蹤。(延伸閱讀:聽到寶寶有新生兒黃疸,總令媽媽心碎,臨床處理這樣做!居家坐月子照護寶寶務必提高警覺

(推薦文章:原來這些新生兒檢查要自費!沒有一定要做的檢查,只是在做之前,爸媽要充分了解目的及限制性
(推薦文章:今年首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致死率達3成!母親吃生菜、生魚片釀垂直感染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