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選舉這類重大事件的報導,如何處理敏感議題、衡平不同觀眾需求,是台灣公共媒體需要持續實踐與思考的課題。近日,Taiwan Plus記者Louise Watt在美國選後連線報導中,形容川普為「被定罪的重罪犯」(原報導用語為英文:convicted felon),此一描述引起台灣社會部分人士的批評,認定這種措辭不適當,甚至可能影響台美關係。
該段報導在Taiwan Plus內部評估後決定「暫行下架」,但也引起公視迫於壓力而自我審查的誤會,並已見諸法新社(AFP)等國際媒體報導。
事件背景與報導用語的爭議
在美國選舉當晚,Taiwan Plus的現場連線報導中,記者Louise Watt提到「美國要不是選出第一位女性總統,就是選出第一位曾被刑事定罪的總統」,以突出這場選舉結果的歷史意義與新聞價值。然而,這句話引起部分台灣觀眾不滿,認為使用「重罪犯」(felon)一詞對川普不敬,並質疑其未能執守不介入他國選舉的公共媒體立場。然而,Watt表示,她的用詞意在反映此選舉的歷史性意義,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將在美國總統史上創下首例。
引起爭議的報導段落,照錄原文如下(中譯純供參考,期待更精準的中譯):
This was always going to be a historic election. The US was either going to vote in it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or its first convicted felon. Well, America looks like it’s chosen the felon. Donald Trump earlier here in West Palm Beach, Florida, claimed victory, thanking the American people for making him the 47th president. (這次大選注定將成為歷史性的選舉。美國要不是選出第一位女性總統,就是選出第一位曾被刑事定罪的總統。現在看來,美國選擇了後者。唐納川普稍早在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宣布勝選,感謝美國人民讓他成為第47任總統。)
報導過程的專業性與國際慣例
根據Watt的說明,這段現場報導文字在錄製之前已與多位編輯討論,而且通過了內部編審流程與機制,最終由編輯把關通過並先上架到社群平台,後安排於電視頻道播出。事實上,國際媒體如BBC、法國France24、加拿大CBC、澳洲ABC、美國媒體PBS、NPR、VOA,以及立場鮮明支持川普的福斯電視台(Fox News)等在報導川普案件時,也普遍都使用了「被定罪的重罪犯」一詞描述川普。在美國的法律背景下,英文的「felony」一詞涵蓋的犯罪範圍較廣(在美國法律體系裡,指涉多種程度不同的罪行。雖然felony 通常指較為嚴重的犯罪,但並非每一項都涉及暴力或極度嚴重的危害:在某些州,連續多次被逮捕的輕度酒駕也可能被升級為felony。具體來說,美國各州對felony的分類和懲罰程度有些許差異,有些州甚至會把較輕度但累犯的行為定義為felony),未必等同於台灣觀眾所理解的那樣具有極為嚴重的負面意涵。再者,Watt的報導並非針對川普的個人道德評價,而是反映其面臨刑事案件定罪的事實。
此外,負責核稿的編輯Ed Moon表示,他當時認為Watt的表述雖然強烈,但完全符合新聞事實,且在國際上並不罕見。Taiwan Plus該報導及該句話,以及整節針對美國大選的報導,應該皆有符合「適當公平」(due impartiality)的專業要求,外界不應斷章取義,去脈絡化地曲解Taiwan Plus的相關報導,或是要求它做到能讓任何人都覺得絕對公平的程度。
然而,公視基金會在面對外界批評時未能及時解釋此用語的真實意涵與使用脈絡,反而迅速採取修片並下架爭議內容的方式回應,進一步加劇爭議。甚至在第一波爭議之後,馬上又有立委要求下架Taiwan Plus網站上所有曾經使用「convicted felon」一詞的其他新聞!Moon指出,這也反映部分批評者對台灣公共媒體角色的錯誤認知,認為其應具備「外交考量」,以避免任何可能引發國際爭議的內容。
公共媒體的獨立性:公視角色與社會期待
《公共電視法》賦予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其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的地位,應不受政治或商業壓力影響,並以服務全體國民的資訊需求為宗旨。根據公視的節目製播準則,新聞報導須秉持正確、公正、完整的原則,以確保報導的真實性和社會信任。但面對政治敏感的國際新聞,特別是涉及美國選舉或台美關係的報導,公視製作的Taiwan Plus英語新聞經常承受來自社會的額外期待,甚至要求其考量外交影響。然而,將公共媒體角色政治化,實際上削弱了其作為獨立新聞機構的獨立性與公信力。
以BBC為例,作為全球知名的公共媒體,BBC在報導國際新聞時秉持「自律先行」原則,確保內容的準確性與專業性。根據「BBC first」原則,民眾若對BBC內容有不滿,須先向BBC提出,而非直接訴諸監管機構或是施壓BBC的法定主關機關(文化部與Ofcom),以維護BBC的編採自主性。台灣各界若能有類似體認,當有助於減少來自政治層面的不當干預,強化媒體對真實性的堅持。
《公共電視法》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的,也不受政治或商業壓力影響。(翻攝自公視官網)
避免「反射性認錯」:捍衛報導專業性
公視在此事件中的反應相當迅速,選擇立即下架爭議報導並重新審查,但對外界的說明未盡充分。
面對政治敏感問題,公共媒體不應因短期輿論壓力而輕易屈服。Taiwan Plus在內部流程中有嚴謹的編審和核稿機制,並且每日召開編採會議,確保報導的事實性。Watt的報導已經過數層審核,且在播出前經過多次討論,應該被視為合格且符合理念的報導。
若公視未能堅持其立場,未來公共媒體將無法堅守事實,並可能因過度自我審查而喪失公眾信任。當然,公視應對外界的質疑進行合理回應,可以逐條逐點說明報導的編採依據與用語背景,以增加社會理解,而非簡單選擇撤稿或刪改。
加強觀眾溝通:釐清語言與文化差異
針對此次事件,Taiwan Plus可考慮進一步向台灣觀眾說明美國「felon/felony」一詞的背景與含義。如前所述,美國刑事用語與台灣法律用語存在文化差異,中文的「重罪犯」在美國語境下涵蓋多種罪行,並不一定具有台灣社會所理解的極端負面意涵。這類解釋將有助於台灣觀眾理解報導的背景,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公視需要政府與立院支持與尊重
公共媒體能在民主社會扮演重要角色,正是因其相對獨立、不受政府或利益集團影響。台灣社會應避免將公共媒體推向「外交工具」或「國家宣傳機構」的角色,這樣不僅有損公共媒體的獨立性,還會削弱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媒體形象。
此次事件提醒我們,台灣需要一個多元、包容的輿論環境,讓公共媒體不必在每次面臨批評時都選擇退縮,而是可以勇敢堅守新聞專業。社會應理解並尊重公共媒體的職責,即提供獨立的資訊,捍衛民主價值,而非成為特定政治目標的工具。只有如此,台灣的公共媒體才能成為國民的真實之聲,推動民主社會的進步。
吸取經驗教訓,承擔前瞻未來
Taiwan Plus的美選報導在國際標準下是專業且合格的,然而在台灣,因用語和文化差異而引發爭議。公視應該堅持對報導的專業判斷,並以坦誠的姿態回應社會質疑,同時保持其獨立性與專業性。面對輿論壓力,公共媒體的角色不應是順應風向,而應以真實性、專業性和公信力為基礎,堅守作為公共媒體的使命。
公共媒體的價值在於其敢於報導事實真相,即使這些事實真相未必符合某些政治或社會群體的期待。Taiwan Plus在此次美選報導中,已依循國際新聞專業標準進行編輯和審核,並力求在用語上準確無誤。公視應該無畏地捍衛自身報導的正確性和獨立性,自反而縮,即可明確宣示立場:「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We stand by our story/reporting)。
建議公視可以考慮建立更有效與稱職的危機處理機制,確保當公共媒體內容引發爭議時,能迅速而透明地進行說明,向公眾解釋報導的背景和編輯決策的依據。此舉將有助於加強公共媒體與觀眾之間的信任,並讓台灣社會逐步接受公共媒體的真正角色——即作為不受政治干預、為全體國民服務的公共資訊平台。
最後,台灣的公共媒體還需要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這不僅是資金或政策上的支持,更是在理念上的尊重。公共媒體的存在價值在於它能透過多元且且於事實的報導,體現(國際)社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唯有如此,台灣公視才能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獨立且可信的聲音,在全球媒體生態中立足,為台灣贏得更大的國際認同和尊重。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