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優質油脂的國產酪梨,不同品種從夏季到冬季輪番上陣。但因酪梨樣貌、滋味大不同,如何挑好吃酪梨猶如考試猜題,是搖晃聽聲音?或看是否變紫色?除了掌握品種特性選擇外,專家與農民分享精準酪梨挑選法,讓你找到心愛的酪梨帶回家。(酪梨品種圖鑑點選這裡)
酪梨成熟未必轉色,形狀不代表熟度或美味度
台南左岸幸福莊園依產季供應不同種酪梨,酪梨農楊子賢表示,台灣擁有許多酪梨品種、盛產季交錯,產期從每年 5 月至年底,甚至隔年 1、2 月都還能供應,幾乎整年都有酪梨。台大園藝暨景觀系副教授林書妍表示,多數消費者會以「果皮是否轉色」作為成熟度指標,但其實並不適用於所有品種。
首先,酪梨可粗分兩大系,若酪梨果皮在後熟時轉為紫、紅色,屬於「紫(黑)皮系」;但也有酪梨採收後果皮顏色變化不大,維持黃、綠色澤,就屬於「綠皮系」,無法從顏色外觀判斷後熟程度。
另外,每種酪梨形狀大不同,粗分長形、(西洋)梨形與圓形,梨形再分蒂頭處有無明顯「頸部」、底部細長還是扁圓等;圓形則可區分渾圓、橢圓等。形狀差異是不同品種的特徵表現,並不能作為熟度或美味度的指標。
靠品種名、季節、產地判斷熟度
如果外觀與顏色無法判斷熟度,消費者該如何選擇?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助理研究員蔡惠文表示,選購酪梨應同時留意季節與產地。其實酪梨成熟度在採收當下就決定,若果農搶收,酪梨熟度不夠,可能變成無法後熟、易有苦味的「啞巴果」;縱使順利後熟,風味也難彰顯。
因此消費者應「按名索驥」,瞭解酪梨品種與其盛產季。如南部地區的十月紅,盛產季顧名思義多集中在 10 月,此時選購風味相對穩定。但蔡惠文提醒,相同品種、但在中部生產的酪梨,盛產季通常比南部延後數週,所以產地也是十分重要指標。
然而中華幸福果協會理事長沈世政坦言,國內有些酪梨農、批發商都不清楚酪梨品種,市場販售酪梨時,也常常不提供品種名或標示錯誤,讓消費者難以判斷果實品質與滋味。除了呼籲產業從生產到銷售,都應仔細、正確揭示販售酪梨品種,他也鼓勵消費者直接向有信譽、清楚提供酪梨品種名的果農採買。
含油量低較清爽、產季越晚味道越濃
除了熟度,蔡惠文分析,酪梨風味經常跟含油量相關,平均含油量若少於 10%,食用時味道偏清爽、水分感明顯,國內像黑美人、紅心圓等,主產季在夏至早秋的品種,通常含油量較少,但風味會比較淡,且保存期限稍短,口感在後熟完成後約 3 天就易過軟。
至於厚兒、秋可等晚秋到冬季的品種,含油量經常 10% 至 12% 以上,果肉質地較綿密、滑順、水分偏少,油脂感與芳香味更濃郁。例如晚秋以後盛產的酪梨,部分消費者覺得油感太重,但這些品種風味較濃厚,也因油脂含量高,保存時間較長,如含油量極高的哈斯就相當耐放。
挑選酪梨通則:外觀不要太漂亮
既然不同酪梨差異大,消費者如何選出自己喜愛的品種?蔡惠文首先點出,酪梨從形狀、果皮是否轉色、大小、含油量多寡等,「與好吃無絕對關係」,關鍵仍在於酪梨熟度要夠,當酪梨採收時成熟度夠,並有完全後熟,油潤感與甜香等品種風味才能發揮。
另外消費者對酪梨口感、油脂感、氣味等偏好也很重要,買到不符喜好的品種,縱使酪梨品質好,也難得芳心,如喜歡風味清淡的酪梨,食用厚兒、哈斯等油脂含量高的品種,就可能覺得太油膩。
要挑選成熟度高的酪梨,蔡惠文建議消費者選擇外觀無瑕疵,「但不要太漂亮」的果實。例如酪梨果皮黯淡不鮮豔、反光感低、俗稱鏽斑的斑點較明顯等,通常是果實有足夠成熟度,放置後熟後,滋味也會較好。
是否轉色非指標,不要搖晃果實
若消費者喜愛紅心圓、哈斯等,果皮後熟時會轉色的酪梨品種,可挑選出現紫黑色擇的果實,代表酪梨熟度夠,可正常後熟;但如竹崎早生、厚兒等綠皮系的品種,就僅能靠色澤暗沈與否判斷。
沈世政提及,若酪梨果實「離核」,後熟後種子不會與果肉相黏,搖晃時會有聲響,因此有傳言建議,挑選酪梨時可搖晃果實、聽聲音,但離核不僅是品種之間的差異,甚至不是每顆酪梨都會離核。
沈世政說明,反而消費者搖晃酪梨,經常讓果肉組織受傷,降低口感與儲放壽命,「不要用搖晃果實判斷熟度」。
食用建議:先「常溫」放幾天後熟才好吃
另外,酪梨剛成熟時,果肉尚硬且味道淡,需要後熟才會柔軟好吃。蔡惠文表示,市場上酪梨通常尚未完全後熟,減少運輸時耗損,因此消費者買回家後,建議等約三天,輕握果實時有「微塌、不回彈」的觸感再食用,以免食用風味不佳。
另外放置酪梨後熟時,在陰涼室溫處即可,消費者買酪梨就冷藏,極可能導致果實「凍齡」,無法再後熟。
林書妍提及,除非買到軟熟果實,消費者買酪梨回家,放置平均五至七天後熟再食用,風味與口感較佳。
盡快吃完不怕氧化,含油量高者保存期長
而酪梨切開後,果肉易氧化、變黑,消費者每餐就吃完酪梨尤佳,或依用量切下果肉,剩餘果肉表面抹上檸檬汁,用保鮮膜包裹後冷藏,仍可存放一至兩天。若無法短期吃完,則建議切塊並冷凍果肉,需要時再取用,不過冷凍後果肉直接食用口感差,只適合打成汁等吃法。
楊子賢補充,若消費者每次酪梨用量較少,可挑選含油量較高的品種,保存時間較久、果肉氧化速度也比較慢。
另外若縱切果肉,發現有整齊排列的黑色斑點、嚐起來微苦,多是酪梨生長時遇到逆境、果實存放太久等因素,維管束變黑所致。雖然食用不危害健康,但會降低風味,消費者遇到時,應留意果實是否太久沒食用,或向採購的農民反應。
長時間、高溫烹調會容易有苦味
每種酪梨會有不同適合的吃法嗎?林書妍觀察,果汁業者通常較少用如哈斯等含油量高、較小顆的品種,以免打汁處理時間多、也讓果汁太黏稠;反之酪梨含油量較低,處理後要馬上吃完,防止果肉出水。但她也強調,消費者自己料理、食用酪梨,最重要的仍是品種風味、口感是否符合喜好。
蔡惠文舉例,同樣為打果汁,選用油脂量較高的酪梨,最終果汁比較濃稠黏口,但油脂帶來的潤感、甜香也較明顯,有些消費者比較喜歡,「還是看個人喜好」。
她提及,酪梨不論是直接鮮食、打汁、做成沾醬、沙拉與壽司配料、甚至是甜點裝飾都很合適,但要避免長時間、高溫烹調的料理,「會容易有苦味」。
沙拉開胃,還可油炸成天婦羅
小小蔬房老闆劉立群表示,自己多在 8 月後購買油脂量適中的品種,供應盛夏限定的酪梨蓋飯。在蒸好的飯上鋪上酪梨,淋上醬油或檸檬汁等調味,相當清爽開胃,深受消費者喜愛。她並分享,酪梨若包成壽司、加州卷等、一樣可成為主食要角。
酪梨還是東西料理皆宜的食材,劉立群舉例,酪梨切塊後搭上豆腐、秋葵等,再淋上醬料,就是清爽小菜,或透過米糠醱酵,成為日式米糠漬物;西式作法則能把酪梨拌入生菜沙拉或佛陀碗,也可以打成泥以後,變成莎莎醬等沾料。
劉立群補充,消費者想挑戰廚技,還能把酪梨切薄片、裹粉後,快速油炸,成為可口的蔬菜天婦羅,在料理上非常好用。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