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婦產科女醫陪你一起當女人、當媽媽,工作辛苦卻快樂,臺大產科女醫經驗分享,感謝家人全力支持

媽媽寶寶

發布於 05月11日04:30

女力崛起!許多原本以男性為主的行業,女性已不再是如鳳毛麟角般的存在,醫師這行也是!依照性別觀察,2018 年的女性醫師為 15,826 人,較 2014 年增加 27.4%,增加速度較男性快速。

曾經在採訪台北長庚醫院副院長羅良明時,行醫逾30年的她表示,當年同屆共90位同學,其中5位是女性;此次受訪的臺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林芯伃,行醫21年,回憶同班同學共計134位,女同學有20位,在不同世代的醫學系女醫科生,差距從5%到15%;比起這兩位再資淺的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戴怡芸,行醫資歷12年的她說,就讀學士後醫學系,班上共50位同學,有二十來位女同學,占比將近50%。

就讀醫學系的女性愈來愈多,自然讓投入臨床的女醫師人數逐年上升,從婦產科專科醫師人數即可看出端倪,以111年統計數字來看,總計2,246位,女性醫師共690位,分布在不同年齡層,其中以41歲到50歲的占比最高。

111年女性婦產科專科醫師年齡分布圖

111年女性婦產科專科醫師年齡分布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若再聚焦於臺大醫院婦產部的產科,更能感受到女醫師變多的趨勢,林芯伃醫師指出,「台大分科很細,隸屬產科的醫師,從只有一位女醫師華筱玲,其他都是男醫師的年代,走到今天,在李建南主任退休,轉為兼任教授後,專任的男醫師只有一位,就是專門處理超高危險妊娠,特別是以植入性胎盤聞名的施景中主任。不只本院產科以女醫師居多,新竹分院亦是如此」。

女性婦產科醫師有優勢.卻也須接受更多挑戰

女醫師選擇婦產科,看似理所當然且有其優勢,林芯伃醫師說,「同為女性,更能感同身受,可以說是大家『一起當女人,一起當媽媽』。相較男醫師前輩們的行醫風格以權威型為主,女醫師與產檢的孕媽咪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能夠一起針對產前檢查、生產方式等處置討論、溝通,剛好符合當前推動的『醫病共享決策』精神」,相信此舉有助於減少醫療糾紛」。

然而,也因為要當媽媽,比起男性,從事產科的女醫師往往必須接受更多的挑戰。林芯伃醫師笑說,李建南老師能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其他一切有師母會打理妥當,但女醫師回家後,可能還是要幫孩子檢查作業、簽聯絡簿、準備隔天要用的物品等等。

她指出,「由於負責產檢的醫師等同孕婦無形委託的接生醫師,所以,隨時一通電話,人就要趕到醫院接生,是產科醫師的日常。男醫師只要太太獨挑大樑,多能無後顧之憂投入工作;女醫師則在先生的體貼、支持之外,通常還要有來自娘家、婆家的全力支援」。但即使支援火力強大,偶爾也會碰到沒人可接手照顧孩子的情況,「這時,就必須把孩子帶到醫院,等完成接生工作後,再帶回家」。

林芯伃醫師強調,「女醫師除了需要家人的支持,也很在乎同事彼此是否能互相支援,所以,有好的團隊很重要,在自己無法趕到醫院接生時,有可隨時接手的同事上陣」。在團隊努力下,臺大產科每個月約接生150~200個寶寶,其中甚至有將近一半的產婦屬於高危險妊娠。

受老天爺眷顧.有幸參與新成員加入的重要時刻

產科接生工作沒有假日、不分日夜,讓不少醫師視為畏途,林芯伃醫師表示,「前年完成總醫師訓練的學弟妹,沒有人要選產科當次專科」。不過,與眾不同的產科,是醫院唯一可以聽到「恭喜」的科別,「這是一份快樂的工作!受到老天爺的眷顧,我們有幸參與每個家庭迎接新成員到來的重要時刻,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悅。每分每秒都在直接幫助人,雖然累,卻很有成就感與使命感」。

林芯伃醫師把「參與人生重要階段」視為老天爺給的禮物,她分享一位孕婦歷經兩次胎停,一次發生在24週,一次在32週,面對第三次的懷孕,「每一分每一秒都擔心胎兒可能會離開,別人接受14次產檢,這位非常焦慮的孕婦大概產檢了28次,就這樣陪著她度過孕期,夫妻倆終於盼到真實的把寶寶抱在手上,當下,看到高興的兩人,眼眶泛紅……這是產科才有的景象」。

產科的辛苦不在話下,不分醫師性別,但對有家庭、小孩的女醫師來說,更是一大考驗!但看到孩子順利誕生,抱在父母的手上,不只是林芯伃醫師堅守在接生崗位的動力,相信也是所有女性產科醫師持續在產科奮鬥的動力!

林芯伃醫師
林芯伃醫師

(林芯伃醫師提供)

林芯伃醫師難忘的接生經驗

行醫已21年的林芯伃醫師,說起難忘的接生經驗,也是讓她感覺很痛的經驗。那是一位為懷孕而努力,卻遭逢不順的孕媽咪,因子宮肌瘤多而接受腹腔鏡手術,細心的醫師將十多顆肌瘤拿掉,一年後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總算如願懷孕。

不過,在產科醫師眼裡,十多顆的肌瘤意味著在子宮內有十幾處傷口,同時潛藏了子宮破裂的風險高的隱憂,也可能有沾黏的問題而增加剖腹產的難度。懷孕20週時,孕婦因為感到不適而掛急診,當時擔心可能是泌尿道感染,請孕婦去廁所收集尿液。不料,孕婦在廁所暈倒,判斷可能是子宮破裂,連忙進行緊急剖腹產,一刀下去,胎兒的腳已在子宮外面,已難以挽回……

但處理完胎兒並縫合子宮後,事情還沒結束!由於子宮收縮不良造成了產後大出血,歷經十個小時的浴血奮戰,最後,林芯伃醫師不得不做出切除子宮的處置,卻也想著要如何跟病人說明「孩子沒了,子宮切除」的狀況。當病人清醒後,第一句話是「我的小孩有保住嗎?」難過的林芯伃醫師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是好,而那份沉痛感,至今難忘。

康巧鈺醫師用快樂的心走辛苦的路.感謝「無所事事」的先生擔起重任

Data:行醫12年;育有6歲兒、4歲女;每個月平均接生3040個。

身為必須隨call隨到的產科醫師,該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育兒?臺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康巧鈺如實轉述先生的感想,「一定要有一位『無所事事』的先生」,她笑著解釋,「其實不是沒事,而是工作比較彈性,才能負責接送孩子上下課,或是臨時停課要去學校接孩子」。當然,不是只有先生全力擔起責任,「孩子在嬰兒期,白天是兩邊的長輩輪流照顧,晚上再回家自己帶,非常感謝長輩的幫忙」。

利用時間用心陪伴.夫妻輪流衝浪為心情充電

情況允許時,康巧鈺醫師也會去接孩子回家,不過,晚上只要接到產房電話,就得拋下孩子,趕赴醫院,「有時忙起來,可能連續24小時都見不到孩子」。她笑說,「女醫師的先生努力帶孩子,女生也不能擺爛,所以,工作之餘,總是希望能多花點時間陪孩子,哪怕得壓縮自己的時間,也要盡力陪孩子。但畢竟先生照顧孩子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孩子不免常常喊著要爸爸陪」。

在孩子將「媽媽視為一切」的年紀,康巧鈺醫師因工作而無法時時陪在身邊,雖有遺憾,但她相信,下班後、假日時,只要好好用心陪伴,孩子仍能充分感受到媽媽對他們的愛。

不少男性常以買包包感謝妻子對家庭的付出,而康巧鈺醫師感謝先生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們都愛衝浪,可是一個要顧孩子,一個隨時要on call,已經很難同行,所以,採用兩人輪流的方式,一人在家顧小孩,另一人一大早就去衝浪,回家後再一起陪孩子。還會規劃單人旅遊,像先生最近單飛峇里島五天四夜」,彈性做法讓夫妻倆都能適時享受衝浪的樂趣,「真的很需要放空,去海邊為心情充電,更有能量面對工作與家庭」。她說,要去衝浪的前提是沒有孕婦待產,還要有浪可衝,「為了不白跑一趟,自己都快變成海象專家了」。

親身經歷安胎與早產.更懂孕產婦的在乎

與男性婦產科醫師最不同的是,女性產科醫師會親身經歷懷孕、生產,「懷第一胎是fellow最後一年,工作量還好,生產也算順利,但第二胎卻經歷了安胎、早產,過程相當驚險」。

康巧鈺醫師說,30週時,因宮縮強烈而住院安胎,「躺了三個整天就覺得受不了,嚴重的脹氣和胃食道逆流讓人難受極了,真心佩服那些住院安胎一兩個月的媽媽。親身體驗安胎藥物的威力後,才深刻明白孕媽咪反應藥物帶來強烈副作用是怎麼回事」。

在調整藥物後,本來以為第四天就能回家,誰知不舒服的宮縮又開始,「超音波一掃,還是胎位不正,自覺不妙,加上便意感很強,請同事來內診,已經開三指,準備上產檯了」。 臨時請了「老闆」李建南醫師來接生,「李醫師是產科權威,跟他一起接生時,權威的威嚴感不免讓人覺得兇。不過,當李醫師看到我的慘樣,好像兇不起來似的」。

由於她當時已是主治醫師,臨時生產,門診必須請學妹代診,「產檢的孕婦知道我生產了,還驚訝地說:看不出康醫師懷孕ㄟ」。即使是產科醫師,懷孕所要經歷的事,其實跟所有孕婦都一樣,「所以,我們與孕媽咪更好溝通,也更容易get孕婦在乎的點」。尤其現代女性追求懷孕生產的自主權,多會與產科醫師討論生產計畫書,正因為懂得孕婦對生產會有的期待,她想要說「不堅持,才快樂」,這也才是順勢生產的真義,畢竟生產過程充滿太多的變數,為了最後能有母子均安的結果,請相信醫師給的建議!

康巧鈺醫師選擇產科是初心,雖然走這條路是辛苦,「可是自己做得滿開心,而且又是擅長的事,只要體力與家庭能取得平衡,我會繼續走下去,用產檢為孕婦的健康把關,協助順利生產。即使偶爾會遇到胎死腹中的不幸,我們更要給孕婦足夠的心裡支持,也期待台灣能在這方面更加強心理諮商,為下一胎更好而努力」。

康巧鈺醫師
康巧鈺醫師

(康巧鈺醫師提供)

康巧鈺醫師難忘的接生經驗

康巧鈺醫師說起難忘的接生經驗,是一位產婦生完孩子後,突然血壓掉得很低、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懷疑是胎盤剝離造成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馬上急call心臟內外科來評估狀況,並同步送到加護病房。不料進到加護病房後,產婦又狂出血,以當時的狀況來看,無法移動產婦到放射科的血管導管室進行子宮動脈栓塞術,當下判斷要把子宮拿掉,產婦家屬也同意這麼做。

於是她將產婦從8樓加護病房送到6樓開刀房,本想走內梯比較快,誰知電梯門竟然無法關上,「那時是清晨四、五點時,心裡是有點發毛,還好旁邊有兩名男性壯膽,而且產婦已經意識不清了,無暇多想,而是趕快把病床推去走別的電梯。還好在切除子宮後,一切狀況都回穩」。

戴怡芸醫師生性樂觀.笑看生命自己找出口

Data:行醫12年;育有9歲兒、4歲女;每個月平均接生30個。

半夜或假日到醫院接生,是產科醫師的日常。臺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戴怡芸受訪時,表示「這個週末(5/4、5/5)就到醫院接生了6次」。她笑說,「兒子從小就知道,跟媽媽去餐廳吃飯,有時會吃一吃就『不見』了,他只要坐在椅子上等,媽媽會回來帶他回家,即使有時得等上一兩個小時,他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兒子自小獨立.照顧自己也會照顧妹妹

長大的兒子,還會帶著妹妹一起等,「那天,我才把兩個孩子從學校接走,臨時接到產房急call,只能暫時把兄妹倆放在小7」。當然,這樣做也是不得已,她強調,「台灣治安好才能這樣做,畢竟在沒有其他幫手照顧時,也不能把這麼小的孩子放在家裡」。

戴怡芸醫師說,兒子很獨立,讀大班時就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後來也會照顧妹妹,「去接孩子時,看到哥哥餵妹妹吃東西,還會帶妹妹上廁所,覺得兒子真的很棒!」後來,受疫情影響,先生出差沒那麼頻繁,「照顧孩子的後援就變得充足」。

她表示,「我們常常臨時要到醫院接生,非常需要先生與長輩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交往時,先生就知道我要選擇婦產科,有另一半的支持真的很重要!婆家也很支持,幫忙帶老大時,婆婆才50歲,還有體力幫我照顧孩子」。巧合的是,戴怡芸醫師的女同事們,另一半多不是醫師,才能讓老婆無後顧之憂的隨時「消失」。

接生沒日夜之分,更沒有假日,因此,若想帶孩子出去玩,「必須先確認產房有無產婦待產;車程離台大醫院不能超過20分鐘,大概最遠就到內湖!這樣的生活對戴怡芸醫師而言,並不覺得辛苦,「現在孩子沒生那麼多,都還在承受範圍內,不像老師以前一人一個月要接生上百個寶寶,那才是辛苦」。

懷孕之路不順遂.更懂如何鼓勵孕婦樂觀以對

其實戴怡芸醫師的懷孕之路並不順遂,先後懷孕5次,第一次懷孕,在週數還小時小產,第二次懷孕生下老大,然後,歷經一次胎兒因基因問題而拿掉、一次小產,最後才生下老二。

她回憶在住院醫師第一年懷孕的情景,「當時,孕吐很嚴重,但還是要配合老師隨時上刀,嘔吐說來就來,跟刀又不能離開手術檯,只能先吐在口罩裡。為了感控,刀房離廁所很遠,根本來不及去廁所吐,只能跑到病理室吐,清理後,繼續上刀」。

正因為經歷過嚴重的孕吐,戴怡芸醫師總會安慰孕婦,「不要怕孕吐,雖然嚴重時會讓人變瘦,但先瘦5公斤,之後的體重更有成長空間」。一席話讓人感受到她的樂觀,「因為迎接新生命,讓產科是醫院唯一有快樂的地方」,用樂觀的心,在快樂的地方行醫,陪伴一位又一位的女性迎接新生命,讓她即使必須承受當產科醫師的壓力,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有太多的感動不斷激勵她熱血前行!

戴怡芸醫師
戴怡芸醫師

(戴怡芸醫師提供)

戴怡芸醫師難忘的接生經驗

戴怡芸醫師說,在醫院接生自然產的雙胞胎時,總是嚴陣以待,不只產科醫師好幾位,還有兩組兒科醫師在旁待命,因雙胞胎容易有胎位不正的問題,第一個寶寶出來後,若第二個寶寶無法在3~5分鐘出生的話,擔心胎盤早期剝離而有呼吸窘迫的問題,可能隨時要進行緊急剖腹產,所以,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有天早上,公務機響起,護理師焦急地催促,說一位自己產檢的雙胞胎孕婦已經在家生下了一個寶寶,還有一個在肚子,正坐救護車趕來醫院……戴怡芸醫師立刻從床上跳起,穿上雨衣出門,騎著摩托車飆速前進,短短幾分鐘路程,「腦中不斷上演許多小劇場」。一進產房,看到躺在擔架上的媽媽,肚子上躺著一個連著臍帶的寶寶哇哇大哭,連忙把媽媽搬上產檯,還好第二個寶寶胎位正常且心跳正常,正準備要出來……寶寶清脆的哭聲響起,瞬間感動了現場所有人,「一切都很好!真的是有驚無險!倒是兩個寶寶相差45分鐘,活生生幫備感壓力的我上了一課,原來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婦產科就醫,看女醫不尷尬?同性較無距離感,卻也被期待多一點
【三總婦幼天地】懷雙胞胎很浪漫?懷孕負擔大,併發症風險多,辛苦不只雙倍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5月12日01:3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