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在台灣蔚為風潮,醫美診所遍地開花,醫療糾紛並不少見。去年(2024)底一名婦人至北市醫美診所施行電波拉皮,舒眠麻醉後意識不清、血氧濃度不穩,送醫不治。此事件再度喚起醫界檢討醫美診所實施麻醉的聲浪。
2018年監察院曾對衛福部提出糾正案,指7年間(2011至2017年)至少高達350萬次麻醉業務,是由非麻醉專科醫師或未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進行。多年過去,積弊更深。
《報導者》深入各醫療場域,看見麻醉需求增多,現代人追求「無痛醫療」已到極致,各種微小處置都會要求鎮靜麻醉,其中包裝成「像睡覺一樣」的「舒眠麻醉」更是小至洗牙、打玻尿酸,各種療程都能進行。
某些醫美診所遊走在合法邊緣,一手賺進財富、一手壓低鎮靜麻醉成本,將病人的醫療安全置於風險中。一樁樁麻醉導致的醫療糾紛,往往還沒浮出檯面,已早用錢私下和解。十幾年來不斷加劇的麻醉風暴,背後隱藏哪些嚴重的醫療政策問題?
麻醉出事非死即傷,卻如「密室殺人」鑑定困難
手裡握著一大把掉落的頭髮,陳小姐不敢置信,到醫美診所進行隆乳手術後,不僅嚴重掉髮、嘔吐,換來長達1個月的住院折磨──她出現急性腎衰竭,送醫後必須每週洗腎3次,腎功能剩下8成。她告訴《報導者》質疑是手術麻醉出問題,狀告醫美診所。事發診所澄清,手術及麻醉是由醫師及麻醉醫師執行,希望司法單位協助確認因果關係。
過往類似醫療糾紛案件常陷入各說各話的窘境。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簡稱醫審會)*一位資深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參與過多起麻醉醫糾案件,他比喻醫美診所進行麻醉一旦發生疏失,如同「密室殺人」,審議鑑定時,往往只倚賴診所提供病歷,但是記載的完整性、可靠性不如醫院,鑑定上相當困難。
*醫療訴訟案件,法院藉由醫審會專家意見釐清事實,作為參與審判依據之一;醫審會成員主要由醫事、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擔任。
陳小姐算是麻醉醫療糾紛中的幸運者──至少保住性命。醫審會委員觀察,「再小的麻醉出事情通常『非死即傷』,」最常見醫美麻醉糾紛樣態,是手術醫師自己做麻醉*;未經麻醉訓練,可能不懂麻醉藥物,或者一邊手術兼顧麻醉,一心兩用,造成病人重傷或死亡;甚至也有讓護理師負責麻醉當密醫的前例。
*「特管法」明定,削骨、隆乳、整鼻、大量抽脂等8類特定美容醫學手術採全身麻醉或是深度鎮靜靜脈注射麻醉,須由專任或兼任之麻醉科醫師執行,如為中度或輕度鎮靜麻醉,須有除手術醫師外之另一位受過麻醉鎮定相關訓練醫師在場。
翻閱判決書,不少類似的麻醉糾紛案件。例如,2015年台北市一名整形外科名醫,替病人進行鼻部整形手術,自行使用牛奶針(Propofol)*等藥物靜脈注射進行麻醉,未及時注意血氧的狀況,導致病人缺氧性腦病變,成為植物人。事後醫師甚至竄改麻醉紀錄,最終刑事判處拘役55日、緩刑2年。該名醫師現今仍擔任醫美診所院長、還在執業,在業界小有名氣。
*即丙泊酚(Propofol),主要醫療用途為麻醉劑,以靜脈注射方式用於全身麻醉,因製劑外觀呈現乳白色而稱為牛奶針。施用Propofol針劑後,可能導致患者心跳減緩、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因此衛福部在2015年將Propofol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建議必須在具備急救設備的醫療機構中使用。
即便有麻醉醫師在場,也難保不會發生意外。2016年一名何姓女子至網紅貴婦奈奈夫家開設的醫美診所進行電波拉皮、減脂手術後死亡。事後該名女子的家屬提告,法院審理過程綜合醫審會與麻醉醫學會意見,指出胡姓麻醉醫師未替病患卸除水晶指甲,可能導致監測血氧數值有誤差,術中監測與急救亦有疏失,患者送醫後腦幹受損嚴重病逝,2024年台灣高等法院裁定診所負責人與麻醉醫師應賠償867萬元。
各種案例都凸顯,麻醉像是走鋼索,稍有不慎,患者命懸一線。
醫美診所缺乏通報機制,釀病安隱憂
到底一年台灣有多少醫美麻醉糾紛、死亡案件?《報導者》詢問各醫學會、醫師人員、法律人員,每個人口徑一致「不知道」,未知的黑數蓋掉可能的弊端。
去年12月中,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上,立委詢問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過去10年期間,每年醫美麻醉死亡案件有多少?」劉越萍坦言,官方沒有相關統計。
主要原因在於醫美療程都屬自費,健保不會有申報紀錄;《報導者》參閱衛福部委託辦理的《2022年台灣病人安全通報年報》,發現只記錄醫院裡「麻醉事件」通報件數共73件,事件發生地點以開刀房最多,並無坊間醫美診所資料。
再者,法令並未強制診所通報麻醉事件。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程廣義點出關鍵問題:「醫院一定有通報機制,但診所並沒有。」醫美診所的麻醉事故,成為無人知曉的隱患。
回溯司法判決系統,從2016年至2023年,共有47件醫美案件涉及刑事案件,其中訴訟原因涉及麻醉就有4件;若單看民事訴訟與麻醉相關則有14件。
這些數字恐怕大幅低估真相,台灣高等法院法官廖建瑜長年研究醫療糾紛,他分析:醫療訴訟中醫美案件非常多,在民事判決科別中排名第二;但是,醫美刑事糾紛常以金錢解決,私下和解撤回告訴後就進不到法院,有很多判決數字看不出的黑數。
2003年麻醉醫學會曾完成問卷調查,發現台灣麻醉相關死亡率為10萬分之17,比起鄰國日本10萬分之1高;後來研究雖被認定有統計及定義上的疑慮,仍凸顯出台灣麻醉致死率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不過,多年過去,台灣麻醉安全進步了嗎?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婦幼麻醉科主治醫師許淑霞直言:「沒有。」她進一步說明:
「說起來很傷痛,台灣麻醉致死率高,原因是許多麻醉都不是專業麻醉醫師執行。」
誰幫你麻醉?法規漏洞醫界各自解讀
《醫師法》定義,醫療工作的診斷、處方、手術、施行麻醉都應由醫師親自執行;法規並沒有進一步限定麻醉只能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
早年麻醉確實為各科醫師自己執行,隨著麻醉成為專科後,科別的再分工更為明顯,重度鎮靜、全身麻醉應由麻醉醫師進行,但沒有法規的強制力。
2018年馬姓女子在李進良的醫美診所進行抽脂醫美療程猝死,引起社會關注,更促使政府於同年9月6日修訂「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明定削骨、隆乳、整鼻、大量抽脂等8類「特定美容醫學手術」*,若為全身麻醉或重度鎮靜靜脈注射麻醉,應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若為中度、輕度鎮靜,需有受「麻醉鎮靜訓練」之另一名醫師在場,確保病人安全。
*「特管法」明定削骨、中臉部與臉頸部拉皮、鼻整形、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脂肪抽取量達1,500毫升或總抽出量達5,000毫升之抽脂、腹部整形、全身拉皮手術等特定美容醫學手術,施術醫師資格,並規範醫療機構施行前揭手術時,若為全身麻醉或重度鎮靜之靜脈注射麻醉,應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
不過,撇除上述8類美容醫學手術,其他醫美療程並沒有麻醉相關規範(註)*。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孟羲說:「非8大類手術,法律沒有明定,等於是一個模糊的灰色地帶。」
*2024年12月16日,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通過臨時提案,要求衛福部針對所有醫美涉及的麻醉項目,都要研議納入規範。
廖建瑜舉例,「診所都說抽脂只抽一點,不超過1,500毫升」,所以不算是8種特定美容手術,不一定要麻醉醫師執行,導致整形外科醫師若自己做麻醉,並沒有違法,但是有風險。
事實上,只有少量抽脂有機會可在中度鎮靜下完成,加上「特管法」是用正面表列,就會讓有心的醫美醫師可用各種方式來鑽漏洞。林口長庚醫院麻醉科教授級主治醫師余黃平說,有些醫美診所明明做抽脂手術,故意在名稱上稱為「腿部雕塑手術」來規避法規。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更憂心「特管法」規範術式幾乎都須重度鎮靜,只是「鎮靜深度」是由診所自行認定。他直搖頭,「重度鎮靜卻硬拗是中度鎮靜,甚至已經打肌肉鬆弛劑*,還說是中度鎮靜?」
*施用肌肉鬆弛劑會讓病人完全沒力氣,通常使用於病人全身插管麻醉,包括像是隆乳、腹部拉皮、削骨手術。
常見麻醉方式及風險,到底該由誰麻醉?
適當麻醉讓人在無痛舒適的狀態下,完成手術與療程,不過麻醉本身也存在風險。麻醉的方式不同,被麻醉者意識狀態完全不同,麻醉方法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病人身體狀況來評估。常見分類方式為下:
1.局部麻醉:讓身體特定部位感覺消失,目的是為了「止痛」,常用狀況為傷口縫合、牙科拔牙等。
余黃平解釋,這時注射的藥物主要都是局部麻醉藥,不會牽涉鎮靜及麻醉,可由主治醫師執行。
2.脊髓麻醉、硬脊膜腔外麻醉:這類屬於民眾熟知的半身麻醉,常用於產婦分娩、下肢手術等,通常會由麻醉醫師以細針穿刺至蛛網膜下腔或硬脊膜外導管。余黃平舉例,此時就像神經泡在一缸麻藥裡,暫時讓神經沒有痛覺,須由麻醉醫師進行。
3.靜脈全身麻醉:現行美容醫學常使用的「舒眠麻醉」即為此類。從靜脈注射鎮靜藥物,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以進行手術或檢查。過程中,鎮靜藥物會循環到腦部,病人的變化狀況快,需要隨時監測。
最後一項「靜脈全身麻醉」又依鎮靜程度可分為4個等級:輕度鎮靜、中度鎮靜、重度鎮靜、全身麻醉,臨床上會依據不同手術需求來調整鎮靜深度。
「特管法」規定的8項手術中,輕、中度鎮靜,得由第二位非手術的醫師執行,且醫師須受過主管機關認證的麻醉鎮靜課程訓練;重度鎮靜及全身麻醉,應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若為8項手術之外的重度鎮靜由手術醫師自行操作雖不違法,恐有安全疑慮。
余黃平強調,輕度鎮靜下醫師輕聲細語講話,被麻醉者還是聽得到;中度鎮靜需要大聲才會聽得見;重度鎮靜就需要額外拍擊才有反應;全身麻醉無法喚醒,對疼痛刺激沒有反應。
以常見手術項目來說,像是大面積燒燙傷換藥,可能會採取輕度鎮靜;醫美光電治療因有熱能,就會調整到中、重度鎮靜;無痛胃腸鏡檢查、抽脂隆乳基本都是重度鎮靜以上。
比起傳統全身麻醉有插管輔助呼吸,靜脈鎮靜並沒有,當病人在重度以上鎮靜麻醉程度,自主呼吸、呼吸道狀況都會受影響。蘇百川說,「鎮靜麻醉用藥時會讓呼吸功能變薄弱,一旦用藥太深,就可能喪失自主呼吸,若醫師沒有及早介入,腦部就會缺氧。」
法規的模糊、不完整也讓各醫學團體有不同解讀。林孟羲爭取醫美診所的自主麻醉空間,他認為靜脈鎮靜的問題不能限制太嚴格,資深整形外科醫師操作靜脈鎮靜麻醉20年以上,經驗豐富,具有長年急救經驗,應該有資格執行,「在有監控設備下,穩定維持呼吸道以及給予氧氣,操作像電波、雷射光療、肉毒桿菌注射的輕中度鎮靜需求,由外科醫師操作靜脈鎮靜,相當安全。」
麻醉醫師界則有不同見解。「麻醉無分大小,只要給了藥就有風險,」蘇百川認為,應讓醫美麻醉納入正規的麻醉規範照護範疇。他舉例,搭乘飛機,不會因為從台北飛到洛杉磯,或者是台北飛到高雄,前者請機師飛,後者就請空服員飛。
台灣麻醉醫學會每年辦理「特管法輕中度鎮靜課程」,醫師參加8小時課程加上通過考試後,就能進行特管法8項輕中度鎮靜。但蘇百川強調,「有醫師鑽漏洞,上過課就對外宣稱自己是麻醉醫師,這種說法並不適當。」8小時課程如何與麻醉專科1萬多小時訓練相比?
給藥劑量、鎮靜過程狀況多,須仰賴麻醉醫師專業
麻醉的過程就像開飛機,一開始麻醉誘導就像起飛、甦醒恢復像是降落,理想過程應該非常平穩,但舒眠麻醉中常使用「牛奶針」,該藥物卻容易產生變化,也是麻醉醫糾中最常釀禍的主因。余黃平不諱言,「病人麻醉出問題的案件,10件有8、9件都跟牛奶針相關。」
即便牛奶針時常出意外,蘇百川坦言,醫師喜歡這種藥(牛奶針),因為藥物能很快達到治療濃度,藥效過後病人也可以馬上甦醒;但牛奶針劑量很難拿捏,靠的是麻醉醫師的專業功力,絕非「打一針結束」這麼簡單。
牛奶針會導致心跳減緩、呼吸抑制,受外在刺激或病患個人因素影響,更有可能瞬間從中度鎮靜過渡到重度及全身麻醉;一旦進入重度鎮靜時發生呼吸道阻塞,沒有及時處理,5分鐘內就會危及性命。某資深麻醉醫師分析,去年北市某診所出事主因之一,就是手術應維持在中度鎮靜,卻變成重度鎮靜或全身麻醉。
程廣義說,很多醫師在給予牛奶針初期很警覺,「等到病人穩定時,就專注在外科手術,過程疏忽監測生理狀況,等到發現病人有異常時,常來不及反應,就錯過搶救的黃金時間了。」
麻醉藥物給予是「知易行難」,鎮靜過程也可能隨時有突發狀況,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靜脈栓塞等,麻醉醫師經過4年麻醉專科訓練,有應變的專業,同時術中不需一心二用,能保持專注監測患者狀況。
除醫美診所外,連牙科、健檢診所也愈來愈多舒眠療程,但目前這兩個業種仍舊謹慎,多半會由麻醉醫師進行。悅庭牙醫院長曹皓崴解釋,「牙科在麻醉控制上比醫美困難,嘴巴有水會嗆咳」,所以牙科舒眠麻醉一直都與麻醉醫師合作,即使自己麻醉並不違法,「但我們也沒能力。」
舒眠麻醉需求增加,洗牙、打玻尿酸也要麻醉
現代人追求無痛醫療,「舒眠麻醉」一詞最早由牙科創造,各醫美診所接收這名詞「發揚光大」,加上廣告推波助瀾,主打「睡一覺就好」、完全無感,免除看牙、打雷射等對疼痛的恐懼。即使自費一次要價2~3萬元不等,民眾仍願意買單,在醫美診所任職的資深麻醉專科護理師小安(化名)甚至遇過客人連打玻尿酸也要麻醉。
尤其近年舒眠麻醉需求量水漲船高,安全更應受到重視。小安坦言,鳳凰電波原廠建議不用麻醉,患者醒著打就好;但是,「如果麻醉了,電波可以打深一點,醫美效果比較好,增加客人回購機會,」另一方面,也不少客人因怕痛主動要求麻醉。
曹皓崴觀察「舒眠麻醉」需求逐漸成長的趨勢,他分析:「3到4成的民眾會用舒眠麻醉,運用於各種疼痛牙科治療,小到洗牙、大到拔智齒、牙周病,有些則是用於兒童,或是牙齒重建困難的個案。」
簡單的療程有必要麻醉嗎?如同先前北市醫美診所的麻醉意外發生在施打電波過程中,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患者施打不需要麻醉的醫美電波卻採取麻醉,加上診所未額外聘僱麻醉科醫師執行業務,」才釀成不幸。
蘇百川長期與牙科診所合作,他認為麻醉是讓病人維持比較穩定的狀態,例如能讓兒童好好接受治療;若是老人患有多種病症,就得評估麻醉必要性。「要麻醉時,必須是取得的好處比面臨的危險大。」
林靜儀日前也表示,麻醉本就有風險,未來將要求業者不可使用「舒眠」等軟性、模糊字眼,讓民眾降低戒心、忽略麻醉風險。
請「麻姐」打牛奶針,診所節省成本亂象多
既然麻醉風險高,有些診所為何不聘請麻醉醫師?最現實還是「成本」為考量,病人安全與診所利潤像是拔河繩的兩端,在經營者的道德天秤上左右拉扯。
醫美診所愈開愈多之下,診所比環境裝潢、也比價格;若想要存活下去,必須控制成本,無法減少外科醫師,但「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中並沒有要求診所一定要有麻醉醫師,以致於麻醉醫師就像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林孟羲強調,「當時『特管法』規範8大類(美容醫學手術)的時候,麻醉醫師薪資就調漲一波。若再限制靜脈鎮定只能由麻醉醫師來進行,價格會再成長,也是增加患者的費用壓力。尤其小型醫美診所刀量沒那麼多,養不起麻醉醫師,也會造成排刀不便。」林孟羲點出診所獲利考量下的現實。
因應醫美診所不想投資麻醉人力,但有大量的麻醉需求市場,市場也出現在各診所、醫院「跑江湖」的麻醉醫師。許淑霞說,「診所麻醉醫師會像蜘蛛布網,哪裡有事再出發過去;舉例來說,醫院的麻醉醫師同時一層樓顧5間開刀房,診所麻醉醫師則是從中山北路一段顧到中山北路七段。」
有醫美診所想省成本,缺乏該有的生理監測儀器,就在診間、美容床進行麻醉,或是乾脆讓民眾自己選擇是否加錢請麻醉人手,「做電波拉皮若要麻醉得打牛奶針,請麻姐*是5,000元,如果想要麻醫得加到1萬2,000元。」許淑霞痛斥,許多醫美診所以賺錢為目標,罔顧消費者的安全。
*為麻醉專科護理師的俗稱。
民眾對麻醉法規並不清楚,不了解兩者差異。事實上,俗稱「麻姐」的麻醉科專科護理師僅能在醫師指導下,準備藥物、耗材、監控病人生理數值、進行麻醉紀錄等;若只由護理師去執行醫師的工作,可能觸犯《醫師法》第28條的「密醫罪」。
立委提修法放寬「非麻醫」做麻醉,醫界怎麼看?
面對醫美診所麻醉安全問題,醫師背景的立委蘇清泉認為關鍵在缺乏麻醉醫師人力,於是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臨時提案並通過,要求衛福部研議讓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等醫師接受訓練後,可進行麻醉業務。此提案已引發醫界嚴重反彈,質疑未來心臟手術時是否可能沒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民眾真的能接受?麻醉醫學會強烈反對,認為此政策根本是否定麻醉專業、漠視重症手術的風險。
其實從「特管法」上路以來,國內麻醉專科醫師人力呈正成長,自2014至2023年執業麻醉專科醫師人數由1,061人成長至1,473人,成長率38.83%。以台灣人口換算,大約每十萬人有6.4名麻醉醫師,比起日本的每十萬人3.66名,人力相對充足。
但為何麻醉醫師人力看似不足?一名不願具名的資深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直指核心:一、醫美診所只想要便宜的麻醉科醫師;二、美容診所數量成長太快。醫美診所成長快速,而許多診所又以成本考量,不一定願意以高薪聘請麻醉醫師,便宜行事下有些就由外科醫師或其他人員執行麻醉業務。
「特管法」2018年公布時,各縣市核准施行特定美容醫學手術的醫療機構只有168家,如今*家數攀升至462家;其中台北市達162家位居全國第一,其次為台中市有84家。若算入僅執行電波、皮秒等相對單純療程之醫療機構,全台醫美診所就有700多家。
*統計至2024年4月30日。
《報導者》整理各縣市醫美診所與麻醉醫師資料,發現台中市有84家施行特定美容醫學手術的醫美診所,卻沒有任何一位台中的麻醉醫師執業登記地點是在診所,那醫美診所麻醉是由誰執行?
對此,程廣義說:「這些問題我們也在釐清,這是一個黑洞,就像你明知道這路口有人闖紅燈,卻不知道誰在闖。」
林孟羲以自身診所經驗分享,「台中醫美診所比較常是跟麻醉團隊合作,團隊成員可能都還是在各醫院上班,休假時輪班來診所協助上刀。」
大醫院專任的麻醉科醫師,若要到診所支援必須跟衛生局報備支援,許多醫院嚴禁傳統「跑江湖」兼差的方式。麻醉市場也有了新樣態:愈來愈多由麻醉專科醫師、麻醉專科護理師獨立組成的麻醉團隊接受委託、派遣人力到需要的診所提供麻醉服務,希望形成穩定的麻醉人力資源,全台北、中、南都有獨立的麻醉團隊。
麻醉業務在各診所愈來愈普及下,在醫美診所,婦產科、牙科、健檢中心也都有麻醉的需求。研究更指,台灣人口高齡化,手術量增多是擋不住的趨勢,每年麻醉使用量不斷增加。
根據健保申報資料,台灣手術人次呈正成長,從2004年的170萬件增至2022年的211萬件,2019年達到高峰217萬件,雖受疫情影響2020年略有波動,2023年再創新高,升為232萬件。
到底台灣麻醉醫師夠不夠?台灣麻醉專科醫學會認為,每年麻醉專科約有60名新任專科醫師,從現況看「健保手術成長率是低於麻醉醫師成長率」,所以人力是充足的。
但關鍵問題在於,診所對自費麻醉有一定需求量,至於需求多高是未知數,是否產生嚴重磁吸效應影響醫學中心人力,值得觀察。因此,多位麻醉醫師也在呼籲衛福部應該調查診所現況與用人模式,釐清各級醫療院所,特別是醫美診所對麻醉人力的需求,以利人力調整。
韓國麻醉及手術須錄影,台灣欠缺完善監控與事件調查機制
醫美診所亂象叢生,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針對診所進行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目前全台約700家醫美診所中,僅41家通過。
林孟羲任職的診所有些未參與醫策會認證,他解釋,認證如同醫院評鑑,行政及文書程序非常繁瑣,「認證還需繳年費,業界認為實際效益不大;沒通過認證的診所也做得很好,參加認證對營運未必有幫助。」
隨處可見醫美診所的常態下,如何保障病人手術與麻醉安全?廖建瑜認為,醫美與一般醫療行為的目的不同,且醫師不需要專科執照,進入門檻較低,在法規上應該區別管制,例如醫美常見在藥品或醫療器材進行「仿單外使用(off-label use)*」,應在規範上採取更限縮及嚴謹態度,甚至從一般醫療行為適用的法律中獨立出來,考慮以《消費者保護法》相繩。
*當醫師開立的藥物沒有在藥物仿單內叫做「仿單外使用」,常見於同款藥物在國外已經有最新的使用適應症,但國內藥物得經過衛生福利部審核,在此情況下醫師若需使用需要符合五個條件:正當理由、合理使用、告知病人、依據文獻、單方為主。
廖建瑜更提到,醫美麻醉醫療訴訟勝敗比例懸殊,醫療刑事起訴率低,且病人很少告贏,因為都是關鍵醫事人員才了解事情始末。因此,韓國從2021年通過《醫療法》後,2023年要求病患若接受手術、麻醉鎮靜,在遵守個資法規的前提下,各種手術都必須錄影以確保安全。
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國內醫療院所手術過程仍不能錄影,目前沒有這方面討論;但經過此次立委提案後,已經召集麻醉專科醫學會討論,初步共識沒有要修正「特管法」,主要重點放在確保醫美診所落實「特管法」、研議牛奶針管理。
民眾常有迷思以為藥物要大量過量才有危險,但麻醉藥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生死就在一線之間,專業就是生死把關的重要守門者。不具名的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解釋,麻醉藥物治療濃度與致死濃度其實相同,意思是在有效劑量之下,處理不當也可能致死。因此,台灣麻醉醫學會建議強化麻醉藥物的使用管理規範,例如醫師若要使用像牛奶針等高風險藥物,應該經過1~2年的麻醉訓練,否則不應該以高風險藥物執行麻醉業務。
此外,程廣義認為,國內也應建立健全的「麻醉安全監控機制」,參考澳洲成立「麻醉死亡委員會」的專責調查單位,負責麻醉相關死亡病例的調查與分析,同時建立適合國內醫療環境的「麻醉致死率」標準、統計制度,這些都需要政府介入規範。
台灣自詡為醫療已開發國家,但在面對麻醉風險管理時,還在未開發階段,距成熟的麻醉專業環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與業者應立即痛定思痛:政府須修法加強把關、組成麻醉事故的調查機制與建立麻醉致死事件的基本統計,才能對症下藥;業者追求盈利之外,也要為上門的衣食父母安危著想。一位麻醉醫師說,漠視專業,恐怕就是拿人命當作代價。
留言 220
Kenny
HOT
見怪不怪的台灣醫美,南京西路大創附近的醫美
侵入性雷射居然是助理操作,大開眼界了….
5小時前
🐧Potatoᵕ̈
HOT
醫美一堆波波不意外啦
5小時前
蘇妮可
HOT
希望嚴格立法
5小時前
嘉鴻
謝謝你的報導
這個國家都在忙著鬥爭清算不是嗎
5小時前
Janet.Liu
台灣醫療管理非常鬆散,復健科醫師也可以從事醫美做小手術。牙醫上兩天講習就可以開始幫人植牙。出了事能究責賠償的部份很少,醫療風險高賠償少,出事的醫生照樣可以繼續執業,難怪一堆醫生會出走選擇賺大錢的醫美。
5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