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35歲女鮮紅血便1年暴瘦 一查大腸癌四期了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06月21日04:04 • 發布於 06月21日04:04
大腸癌造成的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容易與一般的腸胃道疾病搞混;情境照。(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大腸癌造成的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容易與一般的腸胃道疾病搞混;情境照。(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大腸癌是國人癌症10大死因第3位、癌症發生率第2位,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文傑指出,先前曾有1位35歲的年輕女性,鮮紅血便長達1年不敢就醫,等檢查時已經是大腸癌第四期,許多患者會把大腸癌初期症狀跟一般腸胃問題混淆,建議民眾35歲以後就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及早發現異常。

衛福部日前公布國人10大死因,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造成每10萬人口29.1人死亡,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3歲;另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21年有1.6萬名新發病患,發生率達每10萬人口38.4人。

吳文傑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大腸癌仍是常見的文明病,且初期症狀普遍輕微,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或黏液便、不規則腹痛或絞痛、腹脹便秘、排便不乾淨等,都容易與其他腸胃道疾病搞混,因此不少民眾確診時均已是大腸癌中、晚期。

吳文傑提到,曾有1位35歲的年輕女性個案,生活上沒有不良習慣,平時喜歡吃美食、到處旅遊,最一開始出現鮮紅血便,但個案以為是痔瘡、也不敢看醫生或做大腸鏡檢查,拖了1年後,某天覺得褲子太大件、穿不住,本以為自己瘦身有成,直到體重持續下滑才驚覺大事不妙。

針對該名個案,吳文傑說,個案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腫瘤,轉到其他醫院進一步確認,確診大腸癌第四期,但本身並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家族史,雖仍可能有基因方面原因,但推測與個案以外食為主有關,提醒民眾平時務必注意蔬菜類食物補充,肉類則要避免醃漬、加工的種類,並減少紅肉攝取。

吳文傑提醒,抽菸族群大腸的瘜肉普遍較多,呼籲民眾避免抽菸、積極戒菸,且35歲以上就可以考慮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年輕人建議5年做1次、高齡者則縮短到3年1次,但若有瘜肉、管狀腺瘤,或是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每2年左右就可考慮檢查。

國健署也提醒民眾,目前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確診、及時治療,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呼籲民眾多加利用。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4

  • 蔡岳宏
    我在106年天公生後,正月十一日回市場擺攤賣豬肉,因為是早市凌晨三點就到,四點想要上廁所,卻只有一點點,道八點前又跑三趟廁所,也是不多且有血絲,傍晚老婆下班,晚餐後才說早上的事,老婆只問我會覺得痛嗎?我回不會,老婆要我回醫院安排檢查,檢查結果是有兩顆線瘤息肉,接近括約肌這一顆以是零期偏向一期將會癌化,算是原位癌,同年四月到高雄長庚切除 會分享自己的病史,也不過是讓更多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癌症其實並不可怕,就怕患者的忽視拖延及輕信偏方而延誤病情,錯失治療時機
    06月21日10:28
  • ♎☕Peter Shao邵
    真心要有點醫學常識⋯
    06月21日10:02
  • 陳玟韸
    個人認知:鮮紅色血便是大小腸,暗紅色胃部附近
    06月21日09:57
  • Josh
    第四期⋯癌細胞擴散機率很高,五年存活率30%以下😮‍💨 其實2期腹痛出血狀況就挺明顯的了 怎麼拖這麼晚😨
    06月21日10:21
  • Wayne❄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06月21日10:0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