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於12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臺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2「解讀威權密碼:『中正紀念堂』的前世今生」,其中一位主講者陳君愷指出,或許可在每階接梯上鏤刻蔣中正每年做過的事績,就能翻轉中正紀念堂讓蔣中正被觀光客崇拜的性質。
本次講座由促轉會委員彭仁郁主持,邀請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君愷,及都市政策研究者張維修擔任主講人,兩人分別從歷史與空間的角度,解讀「中正紀念堂」之地理空間的歷史脈絡。
張維修指出,中正紀念堂所在地的空間歷史就如同千層蛋糕一樣,層層疊疊。從清朝的南門城外到日據時期軍事營區,而鎮壓霧社事件的山砲部隊即是從這裡出發,戰後國府則安置陸軍總部於此。因此這個空間一直是排除在居民生活之外的威權領地。如今的中正紀念堂,經由市民、觀光客、抗爭者的使用,表面上成為多重意義競逐的空間,但是建築物卻仍充滿各式象徵符號,從入口的牌樓、周邊綿延的迴廊、到堂體的設計構想,乃至於使用的功能內容與管理模式,都呈現出威權時代各種明說和暗喻的政治語言。
張維修認為中正紀念堂這座承襲中國禮制的建築,從選址到興建落成,搭配各種制度化的紀念儀式,是黨國體制型塑國民意識形態與社會控制的表現。包含命名、設計競圖的選擇、量體規模、空間經營管理、種種儀式的安排等,藉由繁複的手段構建完成。因此值此探討中正紀念堂未來如何轉型的時刻,確實需要更全面地翻開層層的歷史堆積,以重新確認方向。
陳君愷則說他就讀國小時,經歷蔣中正過世參與移靈,接著開始逐漸了解過去未曾聽聞的台灣歷史,也由於家住中正紀念堂附近,眼見建築物從無到有的過程。他表示隨著年紀漸長,發現兒時玩伴的父親與自己的舅舅同樣是政治犯,而母親的親友,當年住在今日中正紀念堂地界中的宿舍區,即是二二八受難者林茂生的遺族,凡此種種,都促使他進一步反思整個黨國體制,並瞭解到過去為台灣民主奮鬥人士的居住地,就是現在的自由廣場,感到非常的諷刺。
然而,陳君愷表示,雖然中正紀念堂仍留存著威權的歷史記憶,卻也持續不斷地被改寫,例如野百合運動的發生,與作為各種公民運動舉行的現場。因此,如果全面拆除具有威權象徵的中正紀念堂,其民主化的過程與記憶也會被消除。關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議題,他表示保留會是一種選項,但絕非原封不動地保留,重點是轉化原有的威權意涵,例如可以在象徵蔣中正89歲的89階的台階上,鏤刻蔣中正每年做過的事績,就能翻轉它的意義。
彭仁郁在為講座總結時提及,促轉會在去年12月已經提出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五項原則建議,分別是:一、解除現存地景之威權性格;二、銘記從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三、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調查研究與普及公民教育;四、規劃能夠有效履行以上原則所列舉職能之機構;五、轉型與修法過程中,應有回應轉型正義工作之過渡措施。然而,彭仁郁也強調,依據促轉條例規定,促轉會需規劃、推動各處理威權象徵相關事宜,未來促轉會將持續舉辦座談,或是藉由工作坊,鼓勵中學教師製作教案等方式,持續讓公民社會重視轉型正義的議題。
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中統、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政治受難者家屬藍芸若女士等也都到場表達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看法,也有許多民眾提供對空間解嚴議題的建議。
促轉會指出,威權象徵從物質到精神面向,在長久未進行轉型正義的台灣社會,影響深遠。促轉會舉行「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臺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即是希望能有更多社會溝通的機會,從各領域、面向來促成社會對威權政治的反省及探討。本系列講座第3場:以《如何反思威權——當我們在「中正之下」》為題,邀請「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特展策展人林木材先生與《歷史幽魂》系列作品創作者姚瑞中先生,將從影像的角度,引領聽眾一同反思威權象徵的議題。詳細時間與報名資訊後續將另於促轉會網站公告。
留言 5
又來了!
2019年01月12日12:38
搬家小韓
轉妳媽
2019年01月12日12:21
ellenaus
觀光和崇拜根本兩碼子事!民粹過了頭,看什麼都有事!
2019年01月12日12:57
福
用公投比較快啦
2019年01月12日14:30
祥
我們大陸人統一台灣第一件事
就是拆了這斯光頭廟
他在大陸殺了多少同胞
輸不起躲去台灣
2019年01月12日12:1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