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1 月 24 日公投結果出爐,第七案「火力電廠每年發電量減 1%」、第八案「禁止新建燃煤電廠」,以及第十六案「廢止電業法非核家園條款」等三案通過,將影響台灣的能源轉型進程。為掌握台灣民眾對於能源轉型感知,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2)日舉行論壇,討論「公投試煉後,如何重建台灣能源轉型的社會信任」。
依據台大風險中心的調查,台灣民眾雖有 82%以上關心能源政策的發展,但僅有 32%的受訪者正確了解燃煤火力為台灣目前的主要發電方式,卻有 44%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主要發電方式是核能(18-29 歲受訪者有此認知者為 43%;30-39 歲、40-49 歲受訪者中有此認知者皆超過 50%)。
而針對政府目前訂出的政策目標,即在 2025 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到 20%發電比例的受訪者,僅有 41%,卻有 57%受訪者不清楚此政策目標。這部分的調查顯示,相當比例民眾能源認知並不正確,也不了解政府能源轉型的路徑與目標。
另外,針對「油電價格」此一能源轉型政策中的關鍵議題,根據本中心的調查,堅拒調漲價格者僅占 20%左右,但目前 48%民眾可接受的電價漲幅,其實小於能源轉型政策影響電價所預估的程度。提升電價之所以為民眾所接受,乃是基於減少空氣污染等保護環境因素,其次認為此舉能提升節能誘因與降低核災風險。而願意支付較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替代核能之比例為60%左右,較本中心 2015 年調查時的 85%,顯著降低。
台大風險中心進一步分析,能源資訊認知正確度越高,對於因推動能源稅導致油價上升的接受度越高,顯見若要提升民眾對於油電價格調整的接受度,應從提升民眾掌握能源基本資訊的程度著手,並強調價格調整後所減少之空氣污染的效益。
此次地方大選中,提出具體能源政策的縣市長候選人未及三分之一,然依據本中心調查指出,民眾仍關注縣市首長能否針對民眾規劃額外的節電獎金和獎勵,並輔導、監督產業的節電成效,亦有興趣參與縣市能源轉型提案。且 80%的受訪者有意願於住家與社區設置太陽能板,唯欠缺裝設場地和缺乏初期投資成本,是尚待解決的瓶頸。
依據本次能源轉型公眾感知調查,大眾極為關注能源政策,亦願意主動傳播能源資訊,但對整體能源資訊的正確度與掌握程度並不高,此將影響節能作為和接受油電價格調整的程度。而從公投結果來看,這次公投結果也頗具矛盾性,民眾似乎因拒絕空污而要求每年下降 1%火力發電、支持廢除 2025 年非核家園年限,同時又回拒核食。
綜合台大風險中心調查結果與公投結果顯現的矛盾性,顯示台灣能源轉型亟需積極、透明的資訊流通和社會對話,更需充分的損益分析討論。能源轉型為巨大的政府治理與社會工程,需要建立長期的、對話的社會學習曲線,以避免社會陷入無盡的矛盾與衝突,以政治動員取代長程的政策設計。
台大風險中心認為,能源轉型就是社會轉型,呼籲政府應提出更清晰的能源轉型路徑與社會對話,各界也應該以更前瞻的角度,看待台灣目前面臨國內外氣候減碳、能源轉型與空污治理的挑戰,趕上全球低碳與綠色經濟的潮流。
(民視新聞網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