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應該都寫過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後來,大家習慣講「我的夢想」。
之前剛開始打工度假,在大堡礁的島上工作,同事曾經問過我:「Niki,你的夢想是什麼?」我卻瞬間答不出來。同事一直等著我回覆,我仍然反覆地想……。
她接著說:「你沒有夢想嗎?」
我當下才驚覺,自己真的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思考過我的夢想是什麼——或者說,我根本忘記,自己曾經擁有「夢想」的權利了……。
畢業遇上「22K 元年」,初出社會的路
大學畢業,不巧碰上金融海嘯。那年,也就是政府推動「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 22K」,俗稱「22K 元年」的日子——從此之後好一段時間,企業給社會新鮮人的起薪,都是以 22K 為基準。
當時的薪水和環境,根本不允許我談「夢想」。甚至在很多時候,連「空想」都沒力氣。
就像許多人一樣,每月我繳完學貸、房租和其他的生活開銷後,是很難存到錢的。所以想做的事,只能無限期地往後延。
但也知道自己因為剛進入職場,沒有經驗,因此不會挑剔工作內容,把所有上司指派的工作,加班或額外責任,都當作學習。只是,經過了幾年埋頭苦幹的職場生活,懵懂的我,中間轉職了幾次,薪資和職位卻幾乎仍在原地踏步——
我常常坐在辦公室望著窗外,心想為甚麼我要坐在這裡?
台灣的職場環境,彷彿天天在告訴年輕人:「你現在只夠格領這樣的薪水。」並且灌輸著:「你要吃苦耐勞、忍耐不計較,做久了就是你的……」等觀念。
但在職場上我慢慢發現,不是自己比別人笨或不努力,而是整個就業市場的結構似乎出了問題:同一個產業做同樣事情的人太多,卻沒有什麼成長突破;較資深前輩(職位)上不去,自然也沒有位置空出來;同時「學歷通膨」,導致明明高中畢業就能做的事,卻要大學學歷……。
我終於下定決心,趁年輕還有本錢,趕快向外找找其他的可能性。
從零開始,展開未曾想像過的職涯
後來輾轉出國到澳洲打工度假、再度進修,開啟了我人生的另一個篇章。
我現在從事的職業,是之前我從沒想過的——廚師,而這也是我到目前為止,做最久的工作。
當初在澳洲半工半讀念廚藝,其實是為了另尋一技之長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興趣。中間唸書一邊工作的辛苦過程,也就不再多敘述。只是最後,我很幸運地達到目的。
每次回想從開始決定唸書,從零基礎到現在擁有的能力,難免覺得刻苦銘心和鼻酸:一開始一個連菜刀都不會握的人,在學校裡也不是廚藝最好的學生,到底是憑什麼能得到雇主的青睞?
我會說自己的確是個幸運的人,但我也常常說我的好運不是平白無故來的:
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雖然廚藝不是我的興趣,但慢慢發現我其實是適合做這行的——
做為一名廚師除了對食物要有熱忱,再來是工作速度要快、記憶要好、抗壓力夠、工作要有條理——剛開始,除了對食物的熱忱,其他上述的條件我都符合,所以在學校的學習和工作上,我都還能應付。
至於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條件外,我的「幸運」,就是在澳洲時遇到我的老闆:
她不但願意給新人工作機會和幫忙栽培,也從不吝嗇對待基層員工。從我一開始在店裡工作,到完成學業前,她總共說過三次,要「擔保」我——在澳洲,雇主若要聘請外國人在其公司工作,需要提供「擔保」,這代表她需要額外花很多錢,和提供繁雜的文件給移民局。
但她告訴我,自己願意保留她認為好的人才,替她做事,一起努力。
我很謝謝她,她真是我的貴人。
當初在澳洲半工半讀念廚藝,其實是為了另尋一技之長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興趣。中間唸書一邊工作的辛苦過程,也就不再多敘述。只是最後,我很幸運地達到目的。圖/Adwo Images@Shutterstock
後來,我的生涯起了更大的變化:
我很喜歡泰國,一直以來都想在那裡做點事。在澳洲唸書工作期間,也交了不少泰國朋友。
約在去年這個時候,我收到一位泰國朋友的訊息——這位泰國朋友,是個「貴婦」姊姊,我們在旅行泰國時認識的,之後不時會相約見面。
她在清邁有間民宿,信中她問過我,有沒有興趣接管——她知道我喜歡泰國,也知道我想在那裡創業,覺得我是個有才能並且肯努力的人,相信我能把民宿經營的很好……。
當下,真的有說不出的開心和感動。開心的是竟然心想事成,感動的是她肯定我的能力。
終於認清:不是我「沒資格」追求夢想,而是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
以前,不夠了解自己的工作志趣,待的產業也不適合自己,於是在台灣職場頻換工作,讓老闆和親友,常常覺得我定性不夠。
履歷表上的資歷,也常會讓台灣企業的人資們,對我充滿懷疑和問號。在職場上的種種,更常不禁讓我覺得,自己是否能力有問題?活該接受不容易養活自己的待遇?
直到出了國才後發現,原來這不全是「我的問題」、「我不努力」,而是我沒找到適合自己拼搏的環境。
如今,每當看到台灣報導「人才不斷外流」的新聞,我總特別有感觸。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台灣時得不到雇主的賞識,卻能被澳洲老闆和泰國友人欣賞自己的能力。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這是段奇妙的變化——但如果我當初沒有下定決心、從零開始破釜沈舟地去闖,也不會有這段際遇。
回顧過去這段經歷,最後我也想說點自己的想法:年輕人「出走」、「外流」,薪水當然是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原因——有時候,其實跟職場文化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台灣我所見到的「職場文化」,一般企業主總是希望員工做得更多、把一人當多人使用,,卻或許因為成本考量,總沒有給予相應的回饋:做得好是基本的,一旦出差錯,就會換來責備。
反觀在澳洲我也從事過不少工作,以服務業來說,面對新環境,雇主不會要求你馬上上手、身兼數職,而很願意給予一定時間讓新人學習,也不會緊迫盯人地看你做事。不小心打破盤子或玻璃杯不會有人責備你,反而是關心你有沒有受傷……。
我想,人力會「外流」,關鍵的原因從來不是年輕人不夠努力、崇洋媚外,而是企業主是否能用尊重和培養的態度,真正尊重員工。此外在「要求」之外,是否也能用相等的「獎勵」回饋員工?
相信沒有人喜歡天天被責罵,活在充斥緊張、負面情緒的環境裡。台灣許多企業要求員工「吃得苦中苦」,卻沒有辦法(或打算)給予相應回饋的落伍機制,真的必須改變。
否則「外移」是必然——就像你若認識了更好的對象,怎麼可能還會跟天天霸凌你、讓你傷心的人交往?
自己需要堅定目標,不斷學習
現在的工作,只是我的一個階段,不會是全部。
但回首過去這段人生,無形之中,我竟默默完成了以前只能「空想」的許多事。以前我害怕「長大」、「變老」、「面對未來」,到現在,我期待每天帶來的新變化、新挑戰。
有些人覺得我運氣很好,我不會否認。我也知道每年無數人到海外打工度假或求職,不是人人都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
但我認為,一個人要有「好運氣」,跟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
現實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蹲得越久,不一定會跳得越高;機會,也不一定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就如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但還是苦無機會。
但請千萬記得,這或許有些老生常談,對我而言卻真實無比的心得:
不努力,你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同時,機會不會平白無故地送上門,但如果看到一絲絲機會,就要想方設法鎖定目標、牢牢捉住它。當有一個目標想執行時,更一定要專注並且堅持,勇往直前地做。
此外,不要輕易地被旁人的聲音,影響你的目標與志向——要培養堅定的態度。也要清楚,身邊優秀的人很多,無論處在什麼狀況下,都不要停止學習、也不要安於現狀,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和獨立思考判斷環境的能力,並且學著自由運用。
這些,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才是你我談論「夢想」的本錢。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