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塞維茨《戰爭論》:「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更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一種政治交易的延續。」
2022年12月,總統蔡女士「無比困難」的決定,宣布2024年元旦恢復「一年期義務役」。對長期處在中共軍事威脅的中華民國,自2000年開始,卻不斷縮減兵役役期,臺灣是凡事以選票優先的民主社會,這次驚奇的延長了,不禁令人好奇政府決策前的倚仗是什麼?
從政治、軍事、經濟、心理戰略層面淺析影響
國防部公布2024年「一年期義務役(共52週,入伍訓練8週、部隊訓練44週)」徵集約9100餘人(爾後逐年增加,至2029年約5萬3600餘人),併行「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共13週,入伍訓練5週、部隊訓練8週)」約6萬9500餘人(逐年遞減,至2029年約9300餘人),未來5年義務役(含軍事訓練役)總徵集數,將從7.8萬人,逐年遞減至6.2萬餘人。
預算因應一年期義務役,2024年預判國防預算「人員維持費(簡稱『人維費』)」將增加約新臺幣20億元,至2029年需增加約新臺幣160億元。想要懂上面數字對國家的影響,就須從各戰略層面角度思考其中的影響力。
一、政治面:國政無礙,選舉利多
(一)資源分配:兵役支出需求占比低,對國家財政影響不大
目前我國政府各部、會年度歲出預算,採零和方式分配(你多一點,我就少了一點),若兵役支出增加,可能會有二種狀況出現。第一種,增加國防預算,從立法院公布資訊所見,2018至2022年,國防預算均較前一年2至3%以上成長,占國家總預算16.6至17%(2023年為新臺幣4092億86.7萬元,較前一年度成長達11.5%,占中央政府總預算15.2%),回顧馬英九執政時期的佔比,大致也在16至17%,也就是說國家分配至國防的預算比例,並未大幅度調整,近6年的預算增加,係「國家財政收入增加」所致。因此,國家財政收入若能持續成長,國防預算仍維持占比16-17%,應可滿足兵役延長所需經費(因為人口數逐年下滑,概推估2029年後,最高需求不會超過新臺幣180億元,僅占202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2兆6891億元的0.66%)。
第二種,不增加或減少國防預算(國家收入減少或降低預算占比),則須減少「作業維持費(簡稱『作維費』)」或「軍事投資費(簡稱『軍投費』)」。「軍投費」約90%以上是支付已簽署合約的軍備採購經費,其他10%以內是預劃新採購的軍備,尚未簽約的作業費或合約金;另近年大型的採購案(至少編列5至10個年度預算,主要付款額大致在第3-7年),已逐漸進入付款高峰期,故能調整空間不多。「作維費」是支應行政作業、演習、訓練、設施與武器裝備維持等需求,雖能調整空間較大,但這是挖東牆補西牆的作法,會傷害軍隊基本面。
因此,不管哪一種,都不會影響其他部、會獲賦資源的占比,但國家財政成長若出現停滯或衰退,國軍軍備汰舊換新及後勤維持,將會面臨挑戰。
(二)選票:俄烏戰爭效應,多數人認同兵役延長,對選情有利
自烏克蘭戰事起(2022年2月),我國再次思辨「四個月軍事訓練役」時間太短,新聞媒體(壹蘋、TVBS)及政治社團相關基金會(啟思民本基金會、台灣民意基金會、台灣安保協會、壯闊台灣聯盟)都相繼公布民調,民眾對「兵役延長」支持率皆超過六成五。國防安全研究院於2023年4月公布民調,「一年役期義務役」支持率創下新高,達八成五(委託政治大學電話訪問,在2023年3月23-27日對居住臺灣,年滿18歲以上成年人的調查,不含金、馬地區;在這民調中,制度直接影響者的受訪人比例較少)。先不論民調數據的可信度,但社會大眾確實未出現反彈聲浪。
另一重點,我國下一任總統選舉將於2024年1月投票(併同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須年滿20歲才能參與,所以新制度的直接影響者(2005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的男性),在這次選舉尚無投票權,故對於此次選情無害,但又可博得多數認同的好感。
(三)國際關係:把握抗中機遇,放大聲量宣示立場,爭取國際合作
世界正處在以美國為核心,聚眾圍堵「中國」的氛圍中,而受歷史遺留問題牽絆,位處印太地緣戰略重要位置的臺灣,勢必成為「風暴中心」。我國兵役自2013年採「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後,國內、外時有輿論憂心役期太短削弱國防力量,或抗中立場不堅定。可藉這次政策調整,向世界宣示當前政府與人民(有民調基礎)「不接受中共統治」的立場,進而取得國際認可聲量與合作機會、美國政府支持(援助)及國內反統人士的認同。至於兩岸關係,「敵視中共」是執政黨的基本核心,中共若有過激反應,更有利穩固選票基本盤。
二、軍事面:著重快速提升「平、戰轉換」兵(戰)力、後備訓練仍難形成嚇阻實力
就「義務役男」而言,從服役到退伍轉為後備役,不管是身份、法律權利與義務、軍事訓練、生活方式及經濟收入等,會明顯不同。在此區分「常備役」與「後備役」時期分析優、缺點。
(一)常備役時期
1.優點:
(1)提升國軍平時總體兵力:常備部隊平時兵力整備係以「編制數」18萬8000人(須以「國軍總員額」21萬5000人,扣除「學生、入伍、受訓、住院調療及留職停薪等維持員額」1萬9000人及「文職、聘雇」8,000人)的90%為目標,約16萬9200人。而實際常備部隊編現比常態介於80-90%間(15萬1000人至16萬9200人),若將每年約6萬人義務役納入,平時約21-23萬人在常備部隊編制內擔任備戰工作。
(2)提高常備部隊運作效能:在新訓完備基礎戰鬥技能,分發到常備部隊(以「灘岸守備部隊」步兵旅為主,或遴選進入志願役「主戰部隊」),依職務完成專長訓練後,可充實部隊兵力,不管在戰備演訓、後勤維保或勤務執行,兵力充足狀況下,更能發揮效能。
(3)較高的紀律服從性與國家認同感:依法服役有較高強制性與約束性,規律的團體生活與訓練管理較易形成團隊向心力,也能較好凝聚役男對國家或保衛家園的認同感。
2.缺點:
(1)訓練週期規劃過於理想化:一年義務役52週,扣除新訓8週及高中、大學期間全民國防課程時數最高可折抵役期29日(大約7週),視職務專長訓練長短不等(短則2-4週,長則可達24週),實際在所屬建制部隊時間約36-30週(9個月至7.5個月)。另部隊實施專精(7週)、基地(13週)及聯訓(6週)等演訓,每年須按規劃流路排程進訓,並非所有義務役都能按照訓練規劃時間依序完成,這只是國防部在理想狀況下的說明。
(2)義務役與志願役管理問題:雖然提升義務役的薪資,但役男的「不願意」、「只是短暫服從」的心理狀態,以及「幾個月後就準備離開」的事實,讓部隊管理者在「工作分配」上會偏向低技術(風險),在管理「包容度」上,當越接近退伍日就會越高,以避免出現「洪案」覆轍或衍生退伍後爆料爭議。相較與「這是我的工作」的志願役官士兵,心態截然不同,必然會產生管理衝突,這將是基層部隊管理者(連、營長)的一大課題。
(二)後備役時期
當前後備軍人教召制度(「後退先用」與「新舊制併行:新制14日/舊制5至7日」、每人「退伍8年至多4次:新制1次可抵舊制2次」、每年「召訓2.2萬人:2019年志願役退伍選充率約20%、舊制一年期義務役退伍選充率約50%、軍事訓練役選充率約30%」),每年義務役後備軍人(含軍事訓練役)約1.8萬人參與教召訓練。
1.優點:
(1)提高軍隊適應性與基礎戰鬥技能:較長時間的團隊生活與訓練,相較「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必然會有明顯提高軍隊適應性及基本戰鬥技能(體能、射擊及野戰戰鬥動作等),但這僅適用剛退伍一年內的役男,後續隨時間流逝而逐漸淡忘。
(2)提升戰時動員後備部隊戰力:進入戰爭狀態時,動員令下達當下,至少約5-6萬人是退伍一年內的,這些人可用較短的時間完成基礎戰鬥或勤務訓練,納入備戰行列,這對「平、戰轉換時期」國軍戰力提升至關重要。
2.缺點:
(1)常備役軍職專長能否與後備役部隊相結合:依國防部規劃,一年期義務役男在新兵訓練完成後,將分發至「灘岸守備部隊」步兵旅,需依職務完成軍職專長訓練,再執行備戰工作,但退伍後,教召所動員編成的後備部隊,能否以相同專長職務參訓,會影響役男專長複訓與戰力恢復時間與成效。
(2)後備訓練制度難以成為嚇阻實力:從俄烏戰爭所見,真正讓烏克蘭扛住入侵,是該國的後備軍人,當時若無烏國人民堅持的護國意志,遲滯俄軍戰事推展,可能難以看到美國與歐洲諸國的援助。當前政府雖推動一年期義務役及新制後備役軍人訓練等政策,以應對中共軍事威脅情勢,但觀察目前教召訓練頻次、天數(8年至多28天)、人數(每年退伍約6萬人,但教召訓練至多2.2萬人)及執行方式,仍偏重在「平、戰轉換期間」快速提升兵力與作戰能力。對於建構「全島同命」的整體防衛,形成嚇阻實力,尚未見積極討論相關政策與舉措。
三、經濟面:兵役人口影響經濟甚微
勞動部公布的2021年「國際勞動統計」報告(統計2011至2021年各項勞動與經濟數據)涵蓋「舊制一年期義務役」至「四個月軍事訓練役」轉變期之勞動數據(2008年1月將義務役期改為1年,2013年「四個月軍事訓練役」上路,2018年12月最後一批一年期義務役男退伍),可作較客觀之推估參考。
以國防部公開2024至2029年徵集兵役數據,每年約遞減2500人,若徵集目標以國軍總員額(21萬5000人)為衡量指標,自2029年含以後,徵集人數至多約6萬人左右。我國2011至2021年平均失業率介於3.7至4.4%,取中位數失業率4.05%乘以「每年一年期義務役退伍人數(從9100人遞增至6萬人)」,失業人數約介於370至2500人;若以較高失業率區間(20至24歲)計算,平均失業率介於12至13.8%,取中位數12.9%計算,失業人數約介於1170至7800人,若再除以2011至2021年「年平均失業人口數」45萬5000人,最高僅占1.71%。以2021年度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33011美元,乘以最高失業人口數7800人,再除以該年國內生產毛額7749億美元,也僅占0.033%。綜上數據顯示,新制一年期義務役的推動,對於國家經濟的影響甚微。
四、心理面:對內凝共識,對外表決心
(一)對內:2022年迄今的民調數據顯示,國人多數支持「一年期義務役」制度的推動,主因源自俄烏戰爭敲響了警鐘,提高大眾對「中共侵犯的危機意識」,也有助國防建設的發展。但亦伴隨「當前政府讓戰爭禍事逼近人民」的負面觀感,也引發在野黨頻喊「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聲量,然而美國自2017年大力度制衡中國,諸多舉措與輿論,營造出「中共威脅論」,讓此影響降低許多。
(二)對外:我國相較於類同情勢的國家(韓國、以色列等國),兵役制度差異甚大,會讓國際間質疑「自我防衛決心」,常言道「自救者,人恆救之」,延長兵役就是向對世界所發出的訊號,讓願意支持臺灣的國家,更有施力的基礎。
兵役延長對「國家安全」有益,選舉考量仍隱含其中
從上述大致可了解政府與執政黨的倚仗與盤算,也顯示這次決策對「國家安全」有益,但兵役過短已是沉痾,蔡政府選在執政第七年進行改革,或許是趁議題發酵,借東風之勢,仍不免有選舉考量優先的感嘆,畢竟中共軍力擴張與威脅一直以來都是「現在進行式」。「選票」是民主國家體制的矛盾(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期許未來執政者(或團體)在任何政策的推動,都能站在「國家利益優先、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原則上,理性評估與規劃。
國防關鍵問題不容忽視
人口負成長對國防人力的影響、後備制度效益疑慮等,是維持國防力量不可忽視的關鍵問題,期政府能有所進展。不可冀望他國保證,當付出「代價」大於「利益」時,一切保證都將會改變,畢竟歷史上已留下太多不光彩的紀錄。中共長年不斷加速提升軍備,已悄然對臺灣民眾種下另一種「克蘇魯恐懼(不可匹敵的『絕望』導致『放棄』抵抗)」,我們必須坦然面對現況,用「常備軍事力量」抗衡中共軍力,就資源條件來看並不現實,唯有讓中共感受到,對臺開戰將會付出高於利益的「代價」,才能有效「嚇阻」。(推薦閱讀:美國駐北京大使談台海危機:美中分歧難彌合,必須管控分歧、避免陷入衝突)
*作者為備役軍官
留言 3
清風徐來
報導說“臺灣是凡事以選票優先的民主社會”
真是可悲,當初就是因為冥盡洞只會一昧討好選民,所以義務役兩年兵役硬是被縮成四個月夏令營,本來還打算全部不用當兵,現在發現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們快被寵成一堆廢物了,才又一步一步改回來.....😏
國家百年大計的國防戰力就這樣被民主的選票給玩掉了....😏
執政像是在扮家家酒一樣,到底什麼腦袋的人才會想要冥盡洞執政呢??
2023年11月02日03:02
!銘仔--
太棒了 請踴躍投民進黨 謝謝
2023年10月23日23:52
官A
募兵日益困難,
義務役不延役期,
就沒足員可戰爭了~
2023年10月16日00:1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