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冬至」如何養生?中醫教你如何補腎、護心度過寒冬

信傳媒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陳稚華
冬至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與抵抗力較差者,容易造成疾病復發,中醫師提醒養生心法。(圖片來源/freepik)
冬至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與抵抗力較差者,容易造成疾病復發,中醫師提醒養生心法。(圖片來源/freepik)

國曆12月22或23日晝短夜最長,是為「冬至」,今年冬至落在21日這天。

在中醫養生中,冬至被認為是一個需要重視養生的季節,因為這個時候人體的陽氣相對較弱,陰氣較重,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黃帝內經》提到「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脈,氣至此止,養藏之道也。」意思是,冬季是養腎、藏精的時候,應該養藏陰陽,保持內在的和諧,避免耗損體力。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腎應冬,主藏,所以冬季以「養腎」為主,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養腎的首選食物,核桃、桂圓、栗子等堅果類食品也是冬季益腎佳品。她也提醒,冬至開始是最冷的季節,有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

那麼冬至還有其他哪些養生心法呢?

「腳」是保暖重點,可適當使用精油促循環

賴睿昕先指出,台灣冬天雖沒有大雪紛飛的景色,但溫差劇烈,容易讓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低溫也會刺激末梢神經收縮,血管阻力變大,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血液也容易凝結形成血栓,造成心臟病發作。

賴睿昕表示,要改善全身循環,「腳」絕對是首要重點,「腳是身體陽經的末尾、陰經的開頭,是人體陰氣最重的地方,所以腳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若受到外部寒氣侵襲,腳部的血液就會淤積,導致循環不暢,進而引起微循環障礙。」

此外,她也提到,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繫。所以,「腳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鼻塞過敏等支氣管疾病。」

同時也是植物精油康復理療師的賴睿昕建議,冬至養生可以適當使用精油。「目前有些中藥已被萃取成精油方式應用於人體,精油除了可以透過嗅覺舒緩神經系統,讓心情放鬆外,還有舒張血管促進循環,達到溫暖身體的作用,且儲存方便,使用容易上手。」賴睿昕擅長使用生薑精油塗抹腳底,因其具暖和身體效果,有利於身體代謝,也能放鬆緊繃肌肉。

她也提到,鼠尾草精油具有平衡荷爾蒙、舒緩情緒的效果,能夠幫助身心放鬆。「另外也有對心血管有助益的乳香精油,由於乳香有止痛的特性,可以幫助舒緩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等不適感,對於產後憂鬱有舒緩效果,並能紓解慢性發炎、胸悶和生理痛。」此外,賴睿昕表示,乳香精油有加深呼吸及放慢的效果,能幫助緩解呼吸急促、咳嗽等情況。

中醫師提醒,<span style=
中醫師提醒,腳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鼻塞過敏等支氣管疾病,因此冬季腳的保暖相當重要。(圖片來源/freepik)

冬季養生需補腎,注意心血管疾病復發

另外,賴睿昕強調冬至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與抵抗力較差者,容易造成疾病復發。「冬季食補應重視維持陽氣,以溫熱養陽,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原則。」根據中醫理論,冬季五行屬水,對應五臟的腎,「腎在五臟六腑中像工匠,職掌工程建設部,是創造力極強的器官,表現在人身上就是腎精的轉化,主藏人體先天之精氣。」

《本草綱目》中也提到,冬季養生需要注重補充腎精,並推薦具有溫補作用的藥材,如枸杞、當歸、鹿茸等,這些食材和藥材有助增強體內的陽氣和腎氣,對抗寒冷的外界環境。

賴睿昕表示,冬天保護心臟應把握「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原則,「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也是人體溫暖的來源。充足的睡眠可以補充陽氣,早上等身體暖了再出門,避免清晨嚴寒著涼,想要外出運動,也要避免過早出門,最好等到天亮、氣溫升高再開始。」

她也提醒,冬季運動不宜太激烈,只要能微微出汗就好,「快走、打太極都對身體都很不錯,可以減少因溫差大,血管急遽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風險。冬至開始早晚氣溫低,保暖工作更是重要,特別是年長者需要小心,應添加衣物、帽子、圍巾、手套等禦寒物品。」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