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同婚合法但擁有下一代仍困難重重!從青春期等到更年期:望人工生殖法早日完善通過!

今健康

發布於 05月23日19:20

5月24日為台灣同婚合法五周年,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今年三到五月特別針對「《人工生殖法》修法」進行意見調查,共蒐集1,318份問卷,首次公布調查結果,超過8成受訪者支持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科技、72%支持開放「同性伴侶」適用人工生殖、75%支持建立在完善法規與配套措施下開放代理孕母。

《人工生殖法》修法討論許久,今年歷經2次國健署公聽會、1場立法院公聽會後,日前國健署公布「人工生殖法草案」,草案增列代理孕母、受術配偶及受術未婚女性。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暨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啟瑞醫師表示「這次的修法草案是有人性、有溫度的,終能為更多人開放一條『生路』!如今看到修法有新進展,站在醫界的立場樂見其成!」

同婚合法卻無法求子?花重金飛海外還得承擔風險

依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公布「113年性別平等觀念電話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性別平等觀念逐年提升,其中有 69.1% 民眾認同同性伴侶應享有合法結婚權利。然而目前《人工生殖法》僅限異性夫妻,且任一方罹患不孕症才能使用。嚴苛的法規,導致單身女性或同性伴侶無法透過人工生殖來生育下一代。

身為同志的紫綸表示「同婚雖然已合法,但是卻不能生子成家,同婚似乎只是一種『交代』。」現年43歲服飾業創辦人紫綸,本月初與另一半雖喜獲麟兒,卻不禁感嘆海外求子的不容易,為了能夠與另一伴擁有孩子,只好冒著風險求孕,過程往返美國多趟,需克服資訊不透明和龐大的經濟負擔,「我們飛一趟就是80-150萬起跳,而且還不一定會成功。我是真的很羨慕異性戀求子相對簡單。期待台灣盡快開放同志使用人工生殖,讓更多同志伴侶不必承擔至海外就診風險。」

紫綸也分享,即便現行法律未通過,同志朋友想擁有寶寶的決心也不會改變,無法獲得台灣良好的醫療品質與照顧屬實可惜。最後紫綸也分享,雖然她不是生母,但是整個求子過程都是和另一半共同面對,對她而言,自己就是孩子的「父親」。

從青春期等到更年期仍等不到代孕⋯⋯希望代理孕母早日通過圓生子夢!

爭議20餘年,近日國健署預告修正《人工生殖法》草案,擬開放代理孕母,但禁止商業目的,代孕條件為設籍台灣、年滿20至40歲、有足月懷孕生產經驗者,終身一次活產為限。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表示「我唯一的請求就是請立法院盡速通過修法,因為我們很多病人已經等了40年,從青春期發現沒子宮,期待透過代理孕母生三個,結果現在都等到更年期了。」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秘書長暨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何彥秉醫師指出,先天無子宮、子宮有嚴重問題等無法生育的患者,代理孕母是他們唯一的解決之道。何醫師分享,曾遇過一名35歲患者,因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雖保留了卵巢卻必需切除子宮,終生無法生育。最後選擇至烏克蘭尋求代理孕母的協助,才能一圓生子夢。

據此次調查顯示,75%的受訪者支持建立完善法規與配套措施下開放代理孕母,讓天生或因疾病無法生育者,也可以成為母親。而調查中,反對代理孕母的主要原因仍是擔心女性權益被剝削、存有子宮販賣等疑慮。何醫師表示「保障和極大化各群體的利益才是真正的正義,在不違反善良風俗且有完善法規制度之前提,才能同時保護代理孕母的權益與不孕症患者的生育權。」

《延伸閱讀》

.高齡=不孕?忽略「這」更棘手!醫詳解找「孕」氣關鍵

.如何打造「高品質凍卵療程」?3大重點,資深生殖醫學科醫師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陳思賢♑
    製造生子機器 別讓女性成為少子化的原罪 選擇同性婚姻,單身都是自己選擇 無法有孩子 是早就知道的事 為什麽要別人負責 無論是叫別人替你生或捐精 不孕雖然令人同情 但為什麼不能領養 一定要有自己基因的孩子 有這種想法才叫封閉老古板吧 用醫療專業來成就有錢人 來成就傳統封閉傳宗接代的古老思維 這叫進步促進平等好笑 那為什麽只須婚姻其中一半基因就好 卻無所謂 因為代孕或捐精嘛 那個孩子不會同時有婚姻中雙方的基因 只有一方而已 自私嘛 公平個屁 支持這種這政策的政黨都是假進步之名 強加少子化罪名於女性身上 ============== 自願 好笑了 當初美國解放黑奴時 一堆白人至上主義的白人 也找黑人出來說自己是自願 我相信的確有黑人是自願為奴 或已經習慣為奴後不想改變 自願竟成為侵踏人權最廉價的理由 而不承認自己被傳統束縛 真可悲
    05月24日15:56
  • 陳思賢♑
    我們是捐精卵的後代」調查報告,針對481名受訪者捐精後代佔95%,成年人佔87%,涵蓋15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71%的參與者同意我的受孕方法有時會讓我感到苦惱、憤怒或悲傷,其中近半數47%表示有時會因為父母選擇使用捐贈者的精卵方式而感到悲傷、失望或憤怒。哈佛大學醫學院2021年,對148名捐精或捐卵後代進行調查78.7%在31歲以上,其中將近70%的捐精卵後代表示,社會不應鼓勵人們捐贈卵子或精子,並有近7成捐精後代因此尋求心理及精神治療。 歐洲已有很多國家要捐精卵要實名制了 保障孩童人權 雖然變相有挑選精卵的問題 但可曾有問過捐精卵的主人 不想捐某些對象的權利呢 我就是針對同性戀,與單身者 不要講這是歧視 是你(妳)自己選擇 在自然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生孩子 所以你(妳)應該抗議的是上帝 而不是制度 我反對一切非自然方式生子 你(妳)覺得生子和伴侶那個重要 如果是生子更為重要 一開始就不該在一起 你們用非自然生下的孩子 就不具另一半基因 那來你們想法的共同孩子 當不孕那方從不存在那孩子的血緣關係 我同情𣎴孕的夫妻 但不同意你們只在乎自己血緣的觀念 完全𣎴在乎不孕另一半的感受
    05月24日15:5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