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碎米再利用 花蓮農改場開發「甘酒加工技術」

客家電視

更新於 2022年04月27日12:27 • 發布於 2022年04月27日09:17 • 涂至伶 徐榮駿 臺北

東半部的花蓮,是稻米和有機中草藥的主要生產地,因應消費市場的變化,花蓮農改場利用碎米,開發出了「甘酒加工技術」,也把中藥材「丹參」,加入啤酒裡,這樣不僅豐富了農產的多樣性,也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金黃色的芒果,紅通通的火龍果,讓甘酒飲品變得五彩繽紛,這是花蓮農改場和富里鄉農會合作,推出的特色產品。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臺灣的水果很多,然後我們的農民很會種,所以這些水果,怎麼跟我們的甘酒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啦。」

甘酒加工技術助理研究員 李睿家:「它(甘酒)就是,單純由米的發酵飲料,那非常重要就是因為它要發酵,所以我們要接種米麴菌,所以呢發酵的過程中呢,它還需要做糖化,才會變成香甜的飲料嘛,所以我們這時候要加水,所以甘酒其實就是,剛剛提過的米,米麴菌跟水的綜合體。」

稻米是花蓮的重要產物,種植面積達1萬8千多公頃,然而米在碾製的過程中,會產生15%的碎米,無法作為包裝米,為了提高碎米的價值,農改場就借鏡日本米食,多樣化的推廣經驗,建立了「甘酒加工技術」,不僅能做成飲料、冰棒等,還能入菜。

花蓮除了出產優質米以外,吉安和玉里也是種植,有機中草藥的大本營,農改場結合中藥材「丹參」,推出了「丹參啤酒」,要進攻高單價的精釀啤酒市場。

吉安鄉農會總幹事 張德奇:「用量、市場的需求量,來和農民契作,這樣他們才能保價,現在市場需求量要是需要5甲地,我們就用5甲地跟班長契作,他自己種不來,他可以找更多產銷班的班員來種,這樣第一個,價格它可以保價,再來品質我們可以顧到,還有消費者,可以吃到最好的保健作物這樣。」

政府和地方合作,導入技術、增添創意,讓農業有了新的樣貌,也創造出農產品的新價值。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