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進補取暖、食慾大開的季節,常見火鍋、麻油雞、麻辣鍋,都是不可抵擋的美食。但是,吳明珠中醫師提醒,冬天也是胃病的就診高峰,有的人因為飲食不當,食用過多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的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於是造成胃部不適、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出現胃痛、上腹部燒灼感、餐後飽脹感及噁心、嘔吐等。
冬天胃部不適、消化不良4大元凶
究竟引起冬天胃部不適、消化不良有哪些危險因子?吳明珠中醫師歸納為以下4大原因:
1.氣溫影響:
胃腸道是對溫度比較敏感的器官,天冷時,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胃腸平滑肌收縮痙攣,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適。
2.飲食刺激:
辛辣、刺激食物如果來著不拒,例如:甜食、茶、咖啡、酸的水果、洋蔥、辛辣食物等,就容易出現胃部不適。
3.生活壓力:
生活節奏過快壓力大,也會引起胃部不適。
4.精神因素:
心情過度焦慮、心情憂鬱等,也會影響胃部蠕動不佳,引起胃部不適。
以上4大原因都是引起胃部不適、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元凶,以下分別詳細說明。
吳明珠中醫師表示,「十個胃病九個寒」,其中的“寒”指胃寒,即胃受到寒邪侵襲所致。不過寒也有內外之分,外寒主要是指天氣轉涼或長期開空調而受寒邪侵襲;內寒主要是指飲食不節,或因體質虛弱令脾胃失於濡養而導致的胃寒。還有天生體質偏寒的人群冬季胃病也更容易復發。
另外,因工作壓力大,過度緊張等不良的情緒,也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還有吃飯時間不規律,尤其是上班族,不吃早飯,夜宵加餐,久而久之就損傷脾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加之冬季正是進補的好時機,人們的食慾轉好,一旦暴飲暴食就會使胃腸負擔加重,導致胃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寒邪犯胃,容易引起胃氣凝滯,出現疼痛、胃脹等不適症狀。冬季調養胃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服用中藥調理,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辨證開方,選擇合適的中藥調理。
此外,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可以配合接受腹部穴位貼敷、艾灸、針灸等中醫外治療法,可迅速有效緩解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冬季養生要護胃,更可利用藥食同源的食物進行調理。對於脾胃虛弱或老年患者可以用大米、小米為主原料,輔以藥食同源的薏苡仁、蓮子、山藥、芡實、黃耆、紅棗等熬煮藥膳粥。
冬天養胃藥膳推薦
1.四神養胃湯
材料:新鮮山藥100克、蓮子1兩、芡實3錢、薏苡仁1兩。
作法:洗淨,加適量水共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去濕。
冬天養胃按3大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被認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在按壓中脘穴時,力度要柔和而滲透,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3次。
位置: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主治:按壓中脘穴可護胃、止胃痛。此外,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推揉法:取臥位,用掌根從天突穴開始向下直推到中脘,繼續向下到肚臍,有助於消積化滯、暢通氣機。
點按法:取臥位,將一隻手的拇指放在上腹部的中脘穴,指腹均勻用力進行點按,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鬆開,然後再按,反覆進行5-10分鐘,能發揮緩解胃痛之效。
2.粱丘穴
粱丘穴既能理氣止痛,又能和胃止嘔,對胃痛伴有噁心嘔吐者最為適宜。在日常保健時,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按壓3次即可。
位置:取坐位,下肢用力蹬直,膝蓋髕骨外上緣上方凹陷正中處即是。
主治:功效具有祛風除濕、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性胃痛。
按摩法:拇指指腹對梁丘穴環狀按揉2-3分鐘。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等。按壓足三里穴可輔助治療慢性泄瀉。此外,艾灸足三里也能發揮健脾益胃、溫中的作用。
位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祕、痢疾、疳積、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贏瘦。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冬天養胃日常生活3要訣
最後,吳明珠中醫師也提醒,避免冬天胃部不適、消化不良,以下日常生活3要訣不可少:
1.注意飲食
儘量吃清淡溫和的食物,忌酒;不過分飽食;拒絕冷食、隔夜菜以及醃漬、辛辣食品;晚飯趁早,最好在晚上6點前完成。
2.適當運動、注意保暖
冬季活動量減少是導致胃部不適的原因之一,受涼可加重胃部不適,適當運動、注意保暖,可增加胃腸道蠕動功能、緩解胃腸道痙攣,改善症狀。
3.放鬆心情
緊張、焦慮的狀態,都可能加重胃部不適,平時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熬夜傷身。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