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Weeds are Flowers Too」探索自然與創作的聯繫──專訪李佳玲

理財周刊

更新於 11月21日08:45 • 發布於 11月21日08:45 • 戴衣薰

在理善藝聚空間舉辦的個展「Weeds are Flowers Too」,藝術家李佳玲呈現五個截然不同的系列作品。本次專訪中,她暢談展覽主題、創作媒材及背後的故事,展現她如何以溫柔又堅韌的力量,將日常物件轉化為深具意涵的藝術形式。

展名的靈感:野草與花朵的隱喻

展名「Weeds are Flowers Too」來自她對自然植物的觀察與思考。她表示,許多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視為不起眼的「雜草」,然而它們卻是她創作的靈感來源。對她而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正是需要被重新發現的美。「這也是希望傳遞給觀眾的一個溫暖句子:那些我們以為不重要的事物,其實也擁有被重新發掘的價值。」

觀 眾 聚 精 會 神 的 紀 錄 展 場 作 品 , 石 頭 的 低 語 系 列 《 涼 亭 下 的 女 人 》 。 
觀 眾 聚 精 會 神 的 紀 錄 展 場 作 品 , 石 頭 的 低 語 系 列 《 涼 亭 下 的 女 人 》 。 

▲觀眾聚精會神的紀錄展場作品,石頭的低語系列《涼亭下的女人》。

纖維創作:歷史與女性力量的聯繫

李佳玲大量採用纖維材質進行創作,源於她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修讀織品碩士的背景。纖維作為她的主要創作媒材,不僅帶有溫柔與療癒的特質,也蘊含著對女性力量的思索。「纖維一直以來都與女性有強烈的連結,比如織布在歷史上多由女性負責。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溫柔且具療癒成分的力量,這對我而言也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

藝 術 家 李 佳 玲 與 觀 眾 交 流 創 作 歷 程 , 背 景 於 理 善 藝 聚 空 間 個 展 現 場 。 
藝 術 家 李 佳 玲 與 觀 眾 交 流 創 作 歷 程 , 背 景 於 理 善 藝 聚 空 間 個 展 現 場 。 

▲藝術家李佳玲與觀眾交流創作歷程,背景於理善藝聚空間個展現場。

「睡眠運動」系列:結合科學與藝術

「Soft Soul, Sleep」這系列作品,她以自己作為夜貓族捨不得睡覺的經驗,連結到自然科學中的「睡眠運動」,如同向光運動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的延伸。以感性的藝術創作與自然科學融合,探索其中的對話連結。她特別著迷於想像植物在月光下的睡眠過程,認為這種解讀與融合是很有趣的形式。

觀 眾 專 注 欣 賞 「 S o f t   S o u l ,   S l e e p 」 系 列 作 品 , 與 內 在 自 我 對 話 。 
觀 眾 專 注 欣 賞 「 S o f t   S o u l ,   S l e e p 」 系 列 作 品 , 與 內 在 自 我 對 話 。 

▲觀眾專注欣賞「Soft Soul, Sleep」系列作品,與內在自我對話。

「石頭的低語」: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

「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以蝴蝶蘭為主題,記錄了人類因喜愛花卉而改變其原生環境的過程。佳玲說,蝴蝶蘭因人類的推廣而廣為人知,而過程也帶來棲地的破壞與物種的滅亡。「這系列關注的不只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涉及時間的流動。我試圖在作品中呈現人類行為如何影響自然的軌跡,也希望觀眾能從中思考我們與自然的連結。」

觀 眾 與 「 T h e   W h i s p e r   o f   t h e   S t o n e s 」 系 列 作 品 。 
觀 眾 與 「 T h e   W h i s p e r   o f   t h e   S t o n e s 」 系 列 作 品 。 

▲觀眾與「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系列作品。

「軟花瓶」系列:生活即藝術

「軟花瓶」系列是將日常物件藝術化的實驗。李佳玲運用布料製作出看似柔軟卻具立體感的花瓶,挑戰傳統雕塑的固有概念。「製作過程需要將平面布料進行精密的裁縫與組合,解構再重組的過程讓我能以更自由的方式探索創作的可能性。」她提到,這系列的色彩從最初的多彩逐漸回歸素胚狀態,凸顯作品本身的立體性與純粹性。

觀 眾 仔 細 端 詳 作 品 「 軟 花 瓶 」 , 也 許 正 好 奇 這 樣 的 軟 雕 塑 是 如 何 製 作 的 。 
觀 眾 仔 細 端 詳 作 品 「 軟 花 瓶 」 , 也 許 正 好 奇 這 樣 的 軟 雕 塑 是 如 何 製 作 的 。 

▲觀眾仔細端詳作品「軟花瓶」,也許正好奇這樣的軟雕塑是如何製作的。

環境意識與自我對話

李佳玲的創作充滿對自然與環境的關懷,這與她的學習與設計背景密不可分。她提到,曾參與荷蘭設計賽時,主題是「If not us, then who?」(如果不是我們,那誰來做?)啟發了她對創作使命的反思。用一種較客觀的角度「以自我對話的過程進行創作,而非強烈的傳遞想法意識。」來探索自我與世界,人與人之間,尋找與自然的連結。

國外經歷的啟發:重視研究與反思

在英國求學的經驗深刻影響了李佳玲的創作思維。她觀察到同學們常透過大量閱讀與研究來探索創作主題,而非直接開始動手製作。「這種深入的學術探討改變了我的創作歷程。我花更多時間理解自己與主題背後的關係,很喜歡這段求學生活的歷程。」

藝 術 家 李 佳 玲 與 觀 眾 分 享 石 頭 的 低 於 系 列 , 背 景 於 理 善 藝 聚 空 間 個 展 現 場 。 
藝 術 家 李 佳 玲 與 觀 眾 分 享 石 頭 的 低 於 系 列 , 背 景 於 理 善 藝 聚 空 間 個 展 現 場 。 

▲藝術家李佳玲與觀眾分享「石頭的低語」系列,背景於理善藝聚空間個展現場。

《 W e e d s   a r e   f l o w e r s   t o o   野 草 與 花 朵 》 李 佳 玲 個 展 於 理 善 藝 聚 空 間 展 出 。 
《 W e e d s   a r e   f l o w e r s   t o o   野 草 與 花 朵 》 李 佳 玲 個 展 於 理 善 藝 聚 空 間 展 出 。 

▲《Weeds are flowers too 野草與花朵》李佳玲個展於理善藝聚空間展出。

李佳玲希望透過這次個展,帶給觀眾以及同為創作者的你們:「創作的每一步都有其價值,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過程,也能為未來的自己奠定基礎。」她以「野草也可以是花朵」的概念,鼓勵那些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創作者,珍惜創作中的每一刻,因為這些不起眼的經驗最終都會成為養分。「Weeds are Flowers Too」不僅完整呈現李佳玲的創作脈絡,也邀請觀眾透過她的作品探索自我。在不同系列中,觀眾可見她對自然、時間與人類行為的深入思考,同時也感受到她如何以細膩且富有包容性的視角,將日常物件轉化為藝術品,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力與意義。

藝 術 家 李 佳 玲 與 「 藍 色 種 子 」 系 列 作 品 。 
藝 術 家 李 佳 玲 與 「 藍 色 種 子 」 系 列 作 品 。 

▲藝術家李佳玲與「藍色種子」系列作品。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