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職場文化上,經常認為作為一個團隊或專案的領導者,需要比參與成員們更「專業」、如擁有更豐富的相關學經歷,否則就是「外行領導內行」,很容易出問題。很多時候確實如此,但久而久之卻也可能會形成「官大學問大」的副作用,如主管認為自己一定「最懂」、越來越不願聽從屬下或他人的建議,造成對市場和產業的變化渾然不覺。
反觀在今日的跨國外商職場上,由於架構通常比較扁平,同時經常會如「變形蟲組織」般以專案導向、而非部門導向進行諸多任務,因此無論「官階」大小,一定職階以上的經理人,經常會需要像專案經理一樣負責整合、協調與溝通不同的專案──而很多時候,這些專案可能根本不是自己最擅長專精的領域。
換言之,在如今很多外商,尤其市場快速變動的科技產業、新創企業和軟體服務業等等,「外行領導內行」其實是常態──每個人都可能需要在某些專案中成為領導者,也可能要在某些專案中被領導,這時如何善用軟實力讓任務能夠順利進行、達成目標,也就格外重要。
以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某次「空降救火」、「外行領導內行」的真實經驗,並整理自己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前情提要:空降救火,先定義出利害關係「人」
有次,公司指派我緊急參加一個「卡住的」任務,在這個專案中我的相關知識並不夠充分,但需要在短時間內如專案經理一般前往「救火」,負責與不同部門協調、溝通,讓事情能夠順利推進。這次的合作對象有些我本來就認識,不過主要的專業執行團隊以前在工作上卻完全沒有交集,究竟空降的我,要如何圓滿達成任務?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專案主要的關係成員:負責專業執行的「團隊 A」、不屬於 A 團隊的助理 B、助理 B 的主管 C;我的直屬主管 D,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員──
需要解決的情況則是這樣的:簡單來說,「團隊 A」負責 C、D 以及其他不同部門主管交辦的任務執行,但在我加入之前,溝通模式主要是團隊 A 中的不同成員、「各自」去和主管們或其他當時需要合作的相關人員進行溝通與執行,雖然有主要負責聯絡的窗口(助理 B 或主管們),但過程中卻很常發生訊息落差,和不知道由誰來跟進後續的窘境,甚至發生訊息傳達錯誤、導致糾紛的狀況。
而我的參與,就是為了解決這些「溝通」問題,讓這個其實對各部門來說都很重要的執行單位(團隊 A),能夠順利完成任務。
可以說「中途擔任救火隊」的我,首要任務就是了解和釐清現況,以便馬上銜接、跟上大家的步驟。因此接到專案的第一天,我要做的就是一一去認識團隊的成員、上述各方利害關係人(stake holders)並且詢問他們對此專案的看法,還有就是不停的做紀錄和尋找相關資訊,思考著往後該如何和這些人合作。接下來一週,基本上每天我會固定找時間,把這些整理消化過後的問題先和團隊 A 討論,並分析不同解決方案,我再去和 C 與 D 等各部門主管及相關人員溝通討論,偶爾安排助理 B 協助處理雜務。
如此一週不到,儘管不是這個專案的「內行」,我已經能大致掌握專案不同參與者各自的痛點和需要。
另外,處理事情不難,難的通常是「人」的問題,這情況我想大家多少在生活當中都會遇到,也應該都有不少的心得。因此在參與這專案時,我非常注意「聆聽」和「觀察」──在不需要我說話表達的時刻,我會默默觀察其他人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反應,更深入地理解去他們之間的立場差異。
「有效溝通」的關鍵
和任何人進行溝通時,無論職級大小,我都會要求自己盡量抱持開放平等的態度,對事不對人,理性分析案子本身的數據和資料,據此進行判斷或建議。
因此,雖然我不像團隊 A 成員們有著多年在該領域的專業背景,也從來沒有合作的經驗,但在那段時間,我們彼此都覺得溝通合作得非常順暢和愉快──他們有著專業的知識,也是主要執行人員,老實說我和他們必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專業落差,但每天根據專案的情況,我會馬上學習相對應需要的基本知識,同時不懂就向團隊中的專家多方請教。
當然即使這樣做,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就變得和他們一樣專業,可是至少必須做到足以「溝通」。如此一來一往合作幾週後,背景不同的我們漸漸能在同個領域裡說著相同的「語言」,他們也開始很放心地將所有專案最新情況和我分享。接著,根據數據和績效追蹤(這部分就是我的專業所在),我們進行研究分析、擬出合適的解決方案,接著再「一起」去和其他相關人員溝通協調。
事後回顧起來,我非常感謝團隊 A 在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排斥「空降」的我,願意和我進行即時的溝通、並友善地向我解釋專業知識(在其他地方的很多時候,其實未必能如此順利),而他們也覺得在我加入的前後,至少就「跨部門溝通」這一塊有著非常明顯的進展,他們因此也更夠更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最後甚至還有人說他們覺得我根本就是他們的成員,這是多麼榮幸的稱讚!
這段經驗(與後來很多案例),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道理:作為專案的「管理者」和「執行者」,很多時候其實只是任務分工的差異、並非階級或能力的差異,主管的任務不是全知全能、事必躬親,而是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並且讓他能在最少障礙的情況下發揮所長。
我認為的反面教材
反觀在我加入之前,大多數情況是由前面提到的「主管 C」透過窗口(助理 B)和「團隊 A」溝通,主管 C 再和其他相關人員和部門主管轉達目前進度,以及安排後續工作事宜。但實際情況就是各種大小問題不斷,不僅沒有解決還不斷累積。表面上風平浪靜,底下卻是各自波濤洶湧的情緒──這顯然不是個好的合作模式。
主管 C 的專業能力很強,但在處事和管理風格上,坦白說不是我特別欣賞的類型。他的領導風格非常強調「上對下」的關係,需要溝通合作的事項,他則通常是下指令多過聆聽,也比較固執和「愛面子」──如遇到非自己的專業領域,可能礙於主管的身份,或想在大老闆面前表現,他經常不願放下身段聆聽其他主管或團隊的意見,而是不停的表達自己的(外行)看法。
我想,這也就是為何在很多時候,大家會這麼討厭「外行領導內行」的原因。過去一直以來除非必要情況,通常我也會儘量避免與其合作。不過在我加入「救火」後,為了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讓大家同步了解最新情況,我仍會特意安排會議,讓團隊 A 核心人員、主管 C、D 和其他相關人員共同參加討論。
但果不其然主管 C 出現後,馬上就想掌控會議主導權,剛開始先說:「我和團隊 A 裡的大主管們(並未參與這次會議)很熟。」在團隊 A 成員解釋目前情況時,尚未等待對方說完,他就屢次打斷、甚至質疑起對方的專業,並且在會議中不停地表達「我也認識其他團隊的主管⋯⋯」等等。
他在會議上所說的,大部分和專案內容本身沒有實質上的關聯,卻表示自己全程參與整個專案,對這些事務瞭若指掌。偏偏其他與會者向他當詢問相關數據和資料時,卻一問三不知,最後就這樣在沒有特別的結論下結束了會議,一樣「指示」由我後續再進行追蹤和確認。
另外,在專案進行階段,「助理 B」則是多次拒絕直接溝通,她認為「只需要遵循直屬主管 C 的指令就好」,其他人提出的建議,她表面上答應,但實際上根本依照過去的做法進行,甚至覺得我們在額外增加她的負擔。坦白說這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無形中只會限制未來她在職涯上的發展空間。
我所學到的事
這次擔任「救火大隊」的我,不禁回想起之前擔任專案經理的時光:那時其實每天就是不斷地開會和溝通,經過無數次的來回,盡全力地讓專案順利進行。同時也讓參與的人能夠發揮所長、專心愉快的做事,無需花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在無效的溝通上。
換言之,「外行領導內行」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關鍵在於能不能「尊重專業」、「有效溝通」。
對我而言,有效的溝通必須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認知相同(on the same page)的前提下。同時在表達自己意見之前,聆聽非常的重要──不能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的敷衍,而是真正仔細聆聽瞭解對方的想法、向對方的專業學習,並且盡可能地換位思考,最後再整合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此才能讓事情順利推進。同時,在會議上也需避免情緒化的字眼,盡量就事論事。
在這個「救火專案」的過程中,我不敢說自己面面俱到,但至少成功減少了很多溝通隔閡與資訊落差,也順利解決不少突發問題,最終專案圓滿的結束。
現在回想起來,也慶幸自己有個處事較圓融的直屬主管 D,能夠協助我和職階比我高的主管 C 溝通,因此當我覺得和主管 C 不是在談論同一件事、或他覺得我的「身分」不足以和他討論的時候,我能將對他傳達訊息和收集回饋的任務委託給主管 D,然後我再和主管 D 討論並持續前往下個階段。
團隊 A 的成熟專業、主管 D 和其他許多同事的幫助,這些都是我在這家公司能順利「滅火」推進專案,十分幸運的地方,我也知道未必每個公司都有這樣的主管和平等討論的文化,因此上述的經驗不見得適用每個人,僅供大家參考,但我相信進行「有效溝通」的大原則,仍是自己一個職場上重要的學習。
最後,在台灣聽到「領導」這個詞時,我們可能潛意識裡會覺得是「有一個更人給予我們明確的指令或方向,其他人主要就是聽命執行」;但如今我在加拿大的職場,聽到主管說這案子需要由我來 "Lead" 的時候,其實更像是「帶領」,需要整合相關人員的建議和能力,大家以更平等的方式在進行討論和合作,這文化上的差異也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而要達到「有效溝通」,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練習,大家還有什麼獨家小撇步、或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嗎?歡迎留言或來信《換日線》跟我分享唷!
【延伸閱讀】
●老闆交代任務,美、中同事反應大不同──原來,這就是亞洲人在美國難升遷的原因
●當你以為台灣老闆已經「很會算」時,香港老闆是這樣想的──比較台港老闆的「精明」生意經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5
Robert Lai
廢文,外行領導,意思路人甲都可以~
08月20日19:53
Ethan Shen
作者誰呀
08月20日12:15
S.C. Hsu
就是叫你閉嘴,聽我的就對了
08月21日02:09
lesane
老一句話,很強不代表有用。
若 目的是有用,不是看起來很強,那就不一定要看起來很強。比如,某人不強,只有手工,沒有自動化工具,但他 能靠手工獲得新資料,且 該等資料有用,相較下,另一人有自動化工具,但 沒有目標,只知道説手工者弱,那麼他的 強並沒有幫助。若是演電影,那個強的 又長得像馬龍白蘭度,可能他比較有用,但是,若 要了解區民想法 對於某些結果,手工訪問也勝過憑強大的 智慧 去猜測。因此,這個調查,可以由那個弱的 去領導,不需要由馬龍白藍度 去 指揮。
08月20日14:04
Tung🥳g
🥔 X富於民 🥔☠️🤙🤝
08月20日06:5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