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長年鑽研國防軍事,面對共軍頻頻圍台軍演,究竟背後盤算著什麼?國軍的應對是否妥適?未來有何精進之道?《信傳媒》特此專訪揭仲,分享他長期觀察共軍行動的心得。
中共亟思畢其功於一役,台灣不會坐以待斃
對於中共近年來的各種軍演行動,揭仲指出,許多國外學者認為中共採取的是「圍而不打」的長期封鎖策略,欲讓台灣經濟崩潰而無條件投降,以為這樣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策略;然而,如果仔細研究中共軍方的討論,會發現他們其實不贊成長期封鎖,原因在於,一旦中共決定對台灣採取武力行動,經常強調「不打則已,一打必須徹底解決兩岸問題」,即必須達成軍事佔領台灣的目標,但若僅實行封鎖戰略,台灣內部的支持獨立力量將很快重組,因此唯有迅速佔領全台才能徹底壓制任何未來可能的獨立運動。
揭仲續指,中共軍方也認為,武力犯台的過程中,美軍的介入是幾乎可以確定的事情,所以必須速戰速決,設法在美軍全面介入之前,創造出對中共有利的戰略態勢;但若是長期封鎖台灣,對中共來說存在幾個嚴重問題:第一,無法確保軍事佔領台灣,封鎖時間越長,會給予國際更多時間進行干預;第二,無法保證台灣會無條件投降,因為就算經濟崩潰,台灣政府功能仍未受破壞;第三,台灣部隊勢必設法突破封鎖,這將導致台海周邊的制空、制海權爭奪戰,因此長期封鎖策略無法保證不會演變成大規模軍事衝突。
揭仲指出,國內外學者之所以會認為中共將採取「圍而不打」策略,是因為在研究中共軍事時,他們經常存在一個盲點,他們習慣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思維模式去套用在中共的軍事策略上,忽視了中共在軍事建設和作戰中的特有邏輯和想法,同時也假定台灣在面對封鎖時會保持靜止狀態,這種想法顯然忽視了戰爭本質上是敵對雙方的意志互動,所以必須同時站在中共以及台灣的角度,從兩邊的視角去分析問題,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為何「聯合利劍B」為時僅13小時?揭仲掀開共軍背後盤算
在確立中共力求「畢其功於一役」的前提下,揭仲指出,共軍近期的聯合利劍B軍演,並非單純「圍而不打」,而是積極限制國軍海空軍的機動,企圖將艦艇困於港口、戰機困於機場,使共軍後續的彈道飛彈攻擊可直接毀壞這些關鍵據點,達到「甕中捉鱉」的效果,方便共軍在後續的聯合火力打擊作戰中可以更快、更準確地殲滅台灣的海空軍主力。
揭仲續指,自今年1月台灣總統選舉之後,共軍在台灣周邊的軍艦部署已從每日平均4艘上升至8艘以上,這顯示共軍可以迅速在台灣周邊占領戰術位置,而10月14日進行的「聯合利劍B」演習,進一步展示了共軍可以在13小時內出動1百多架次的軍機加上30多艘的水面艦艇,迅速進佔台灣周邊的戰術位置。
揭仲說,相較於裴洛西訪台時的軍演,當時的演習更像是一場全程模擬的完整作戰,包括網路攻擊、實彈射擊及傷患後送等各階段,幾乎完全按照武力犯台的作戰流程進行,而近期的軍演則側重於短時間內快速部署兵力、迅速占領戰術位置;打個比方來說,裴洛西訪台時的軍演,可比擬為一整場完整的籃球賽,而這次的「聯合利劍B」演習則是演練卡位和快攻上籃。
揭仲指出,這幾次的「環台軍演」中,中共一貫會進行大量的輿論戰和認知戰,而國軍在這幾年來,特別是自2022年8月裴洛西那次軍演以來,應對這類宣傳戰的能力顯然有所進步。他回顧,當時中共曾經散布一張海軍士兵拿著望遠鏡觀察台灣東部的假照片,但國防部在最初2天內未能及時否認,任由假照片在網路上迅速傳播,讓許多民眾對那次演習留下了錯誤的深刻印象。
但經過那次事件後,揭仲說,國防部在時任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的推動下,開始更積極地應對宣傳戰,尤其是在資訊透明度和與政府的協同上有了改善,以今年5月和10月14日的「狙擊手莢艙」畫面為例,成功引發民眾聯想到共機已被我軍鎖定,這讓中共的宣傳大打折扣,使國軍在輿論戰中佔了上風。
從軍事角度來看,揭仲也指出,國軍近來在應對方面表現得相當穩定,他們並沒有做出過多的退讓,國防部也在行動前給予了清晰的指示,讓前線官兵能依據既定原則進行操作,這不僅提供了行動上的依循,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過度緊張或誤判。
共軍頻繁軍演,揭仲憂:使國軍陷入消耗戰
面對中共頻頻軍演,揭仲坦言,這真的是種消耗戰,對於國軍是很大的負擔,像審計部的報告就有提到,其實很多的維修跟訓練計畫都受到影響,都沒有辦法按照原本的計畫來執行,所以共軍長久以來的頻繁演習,不但會消耗我們的燃料費用、零部件的支出,其實也會導致機艦的功能效率下降,以及人員訓練不足。
揭仲解釋,因為不論是飛行人員或者軍艦上的官兵,理論上每隔一段時間要接受複訓,也要進行認證,確保人員狀況適合值勤,或者確保專業度能夠符合任務;同時軍艦入港大修要好幾個月,只要一次沒有按照計畫修,之後就很難找機會去做,可能原本要維修的項目,他會越來越累積,累積很多很多,那現在又因為這麼多任務,導致這些訓練、認證沒辦法按時做,久而久之,會導致整個人員的訓練程度會下降,軍艦的維護也會受到影響。
揭仲也說,尤其對新進飛行員的訓練,因為現在常常可以看到戰機起飛訓練之後,中共的軍機來了,訓練任務直接在空中做任務轉換,原本要執行訓練的,就轉去做監控任務,所以訓練就受到影響,長久下去,可能就會開始出現青黃不接,飛行員變得又累又沒有訓練到,變成這種消耗戰的情況,真的是蠻棘手的。
如何因應消耗戰?揭仲提解方:無人機
面對中共消耗戰的策略,揭仲表示,雖然短期內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而且不得不實施「併行監控」,這種監控操作耗時且繁瑣,因為一旦放任不管,中共的軍事力量會試圖靠近我國12海浬領空領海,屆時國內的輿論反應就會非常強烈,國防部因此只能持續進行監控。
眼見及此,揭仲表示,無人機的使用是一種解決方案,透過增加無人機的數量,可以減少人員的壓力,無人機可以在更遠的距離進行即時監控,當偵測到目標有任何動作變化時,能快速將信息傳回,讓後方迅速做出反應,這樣可以避免過多派遣警戒兵力,尤其在面對共軍慢速機的情況下,無人機能有效地取代戰鬥機來進行監控,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
揭仲認為,台灣應該繼續發展無人機和無人艦艇,這不僅能擴大監控範圍,還能減少人力的負擔,在非戰爭的狀態下,即便使用無人機進行監控,中共也不太可能採取過於激烈的行動,因此這類技術的發展對於台灣國防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在面對這次聯合利劍B演習,國軍出動了銳鳶無人機,效果就還不錯,呼籲國軍未來應該更敢使用無人機,以減少有人機的消耗。
喜讀戰史加上因緣際會,開啟揭仲的軍事鑽研之路
揭仲出生於1970年,是淡江戰略研究所博士,目前是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許多讀者經常在報章雜誌電視媒體看到他的名字,更對他的姓氏「揭」感到好奇。
揭仲說,自己出生在台灣,祖籍來自福建閩北,「揭」姓的源起可能來自廣東揭陽,當地居民在漢化過程中選擇以地名作為姓氏,原為複姓揭陽,後來簡化為揭姓。
揭仲的軍事興趣萌發於國、高中時期,當時因緣際會接觸到戰史書籍,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大明王氏」出版社翻譯了大量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主要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讓年輕的揭仲能輕鬆入門,後來他又進一步閱讀鈕先鍾老師幫先總統蔣中正所翻譯的西方軍事經典,使他加深了對戰史和戰略的理解。
進入大學後,揭仲起初念的是企管系,大四準備升學企管研究所時,一位同學無意間看到淡江戰略研究所的招生海報,便鼓勵他報考,而前述鈕先鍾老師正是戰略所的創所元老。由於戰略所的考試科目包含經濟學及戰史,經濟學剛好跟企管所重疊,戰史則是揭仲的興趣。至於考試結果如何?揭仲笑說:「最後我企管所沒上,反而考上了戰略所」。
研究所畢業後,揭仲進入麥田出版社,與現在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一同參與編輯一系列軍事叢書,進一步鞏固了他對軍事的熱情與專業知識。隨後,他進入立法院,短暫擔任過立委鄭龍水的助理,後來毛遂自薦轉到立委林郁方辦公室,而林郁方不僅是淡江戰略所的老師,也是國防委員會(後來改為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成員,這使揭仲有機會更直接地參與到國防預算、採購制度及軍事政策的制定與討論中。在林郁方辦公室服務的16年裡,揭仲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這是其他軍事學者專家較為少見的經歷。
留言 5
朱建國
在絕對實力面前理論毫無用處!
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2024年10月21日07:26
RLd
請問:機場跑道沒了,沒有制空、港口被封鎖,沒有制海權,精準導彈瞄準海島,如何反封鎖包圍?
中共絕對是有能耐封鎖包圍台灣,不必直接登陸,難道要把台獨黨困在島上當浮屍嗎?難道島上斷糧饑餓沒水電網路政經民生不會崩潰嗎?
2024年10月22日01:42
Uncle
請問:沒有制空、制海權,如何封鎖、包圍?
中共要是有能耐封鎖包圍台灣,何不直接登陸,難道要在海上當活靶嗎?難道要在海上斷糧饑餓漂流嗎?
2024年10月21日11:07
Uncle
要如何封鎖?當別人不存在嗎?
一、台灣四面環海,大海茫茫,如何封鎖?
二、台海是公海,是日本、韓國的生命線,想被集體圍毆嗎?
三、美國航母群穿越,中共敢阻攔嗎?
四、以上是在台軍完全不出手的狀況。
五、如能封鎖,表示已有制空、制海能力,何必白費功夫?
2024年10月21日11:05
terry
演習目的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專家,真的是專業廢言,連國際情勢都不了解,回家再學習精進吧
2024年10月21日07:22
顯示全部